人生在世,不过百年,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谁也逃脱不了,任是贵为帝皇将相,贱如贩夫走卒,都是一样,终归难逃生病、老去,直至死亡。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
医学可以拯救生命,有人存在,就需要医生。医学是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而成的,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
医生顾名思义就是学医治病之人,中国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现在将那些钻研学习医学科学技术,挽救生命以治病为业的人称之为医生或医师,然而,在过去,对医生还有各种不同的别的称谓,有的称谓现在已经不再用了,有的在民间却仍沿用至今。那么你都知道都有哪些别的称谓以及这些称谓的由来吗?
一、医生,大多数人都认为医生是近现代对医学从业者的称谓,其实不然,医生这一称谓在唐代就有了。在唐代,官府设置学校令人习医,凡学医的人称为医生。所以从官学中学医肄业的人,掌握医药知识、以治病为业之人皆称为医生。
二、大夫,大夫本是古代的一种官职。从周朝起,各个诸侯国中,君王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官员。每个等级又分上中下,比如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等。隋唐以后大夫成为一个名衔而不是官职。类似现在的职称。比如: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等是一个爵位。到了宋朝宋徽宗年间,重新制定官阶,增加了医官这个编制。把医官最高级别定为大夫,渐渐地人们就将医生尊称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 dài,而不读 dà。
三、郎中,相对于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南方人则更多地将医生尊称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也始自宋代。
虽然大夫与郎中都是对医生的尊称,但是由于宋代官阶设置的时候,大夫是医官的最高级别,郎中则是次于大夫的医官,所以在我国古人的习惯上,大夫和郎中便有了区 别。一般设馆治病的医生,都称为大夫;至于草药店或上街高喊包医奇难杂症的医生,却称为郎中。所以后来人们称呼医院的医生,多数叫大夫,而不叫郎中,就是这个缘故。
四、坐堂医,坐堂医是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坐堂医源于汉。相传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作过长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医,并分文不取。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这种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五、衙推,衙推原为唐代所设的官名,五代、宋时用来称操医卜、星相之业的人。宋代又用于市井医的别称。不过此称谓现在已经不再用,也鲜为人所知了。
六、杏林、 医生还有个别号称杏林。传说三国时东吴有位名医叫董奉,医德很好,他为贫穷百姓治病不收钱,但要求病人痊愈后到山上栽上几棵杏树,不到几年,满山成了杏林。后来人称那些医术精、医德也高的医生为杏林。
七、儒医,旧时指读书人出身的中医。儒以仁为本,仁者爱人,医乃仁术,医生要有一副仁慈之心去对待病人,古人认为,儒者不可不知医。宋朝以后,医者之传承渐渐依附于儒学体系,出现“儒医”的观念,不但以《易经》等儒家经典来解释医籍,排斥禁咒、服食、辟谷、调气诸法,且不承认神仙家及房中术可列入医学传统中,所以古代又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
八、另外还有一些服务于宫廷和官府的专门医生,都有其专门的称谓,如御医,太医,太常,院使等。
九、赤脚医生,赤脚医生是“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时期对农村疾病防治工作人员的称呼。“赤脚”指不脱离农业劳动。这种人员一般经过短期培训后边劳动边行医,不拿工资,由生产队记工分作报酬。所在的机构叫大队卫生室,卫生室的收入归大队所有。
十、乡村医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行政上由公社、大队改为乡(镇)村,村卫生室里的赤脚医生亦改称“乡村医生”。
以上就是古今以来我国对医学从业人员的称谓,以及这些称谓的由来,你都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