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7年4月28日,叶剑英元帅家里欢声笑语,高朋满座。这一天,是他80大寿,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前来为他祝贺。
就在大家兴致高昂的时候,接待人员报告叶帅说:“首长,粟裕将军到了。”
门外响起了粟裕浓重的湖南口音:“叶帅高寿!十分抱歉我来晚了。”
大家正要跟粟裕打招呼,这时候只听邓小平说道:“别让他进来!”
突兀的言辞,不免让大家愕然,叶帅也愣住了。
邓小平为什么不让粟裕进门?难道外界传闻的将相不和是真事?
备受尊敬的叶帅
要理解叶剑英、邓小平和粟裕之间的关系,我们得从民国时期开始讲起。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面,叶剑英虽然是元帅,但是一直从事参谋长的工作,没有独立指挥过部队作战。
其实,他是一个对中国革命起了关键作用的一个人。
他曾4次帮助了中国革命,其中2次直接挽救了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其贡献不下于任何一个共和国元帅。
1922年,军阀陈炯明叛乱,炮轰孙中山总统府。
身为营长的叶剑英带领海军陆战队冒着炮火,护送孙中山上了军舰,粉碎了陈炯明的阴谋,为国民革命立下大功。
但是好景不长,孙中山去世后,蒋汪叛变革命,在全国大搞白色恐怖。
当时叶剑英在武汉国民党第四军担任参谋长,这一天,得到了一个情报,汪精卫要秘密逮捕叶挺和贺龙。
他不顾自身安危,把这个消息后通知了叶挺和贺龙两人。
叶挺和贺龙立即带领本部人马离开驻地赶往南昌,壮大了南昌起义部队的力量。
长征途中,红一军团分为三个纵队,叶剑英为第三纵队司令员,这个纵队也叫中央纵队!
现在大家都知道叶帅身份之高、也深得中央的信任了吧,难怪叶帅80大寿时这么多人来参加。
经历九死一生,红军历经千难万险来到了四川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但是,一小部分人趁中央红军力量薄弱之际,企图另立中央。
更让人不寒而颤的是,他们还准备武装围攻红一方面军,吞并中央红军。
事先得到消息的叶剑英毫不犹豫,扣下了内讧电报,骑上战马绝尘狂奔,赶到中央驻地把这个重大变故汇报了主席。
党中央和部分红军立即决定北上,脱离了危险。
在这次事件中,叶剑英体现出了坚定的党性原则,把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危险之中解救出来,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
叶帅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1976年10月,作为少数几个还在中央任职的元老,他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协助党中央当机立断,结束了自1966年以来,长达10年的那一段特殊时期。
紧接着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一大批革命老干部得以复出,其中就有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叶帅以他特有的睿智和胆识,巧妙斡旋,力挽狂澜,成为中国革命史上贡献极其独特的一位关键人物。
如果说,从1977年一直到现在,算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兴”时期,那么叶帅就是开创者之一。
叶剑英与邓小平
毫不夸张地说,叶帅和邓小平的相遇相知,是中国之幸,人民之幸。
红军时期,虽然邓小平和叶帅都在中央任职,但是工作上没有多大交织。
抗战时期,邓小平跟刘伯承元帅率129师跟日寇作战,后来又在中野指挥解放战争。
叶剑英是八路军总参谋长,两人见面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
解放后,邓小平主要负责经济和外交工作,叶帅则负责军队的建设任务,两个人的工作范围也没有太大的重叠。
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两个人之间的革命情谊。
特殊历史时期结束后,国家并没有马上回到正轨。
尤其是邓小平,仍然被作为典型被教育,没能正式恢复自己的名誉,当时解放老干部并不是中央工作的重心。
叶剑英对此心急如焚,他十分清楚,国家再也经不起折腾,需要一个具有宏大魄力的领袖人物,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一条史无前例的道路,此人非邓小平莫属。
没多久,他就开始反复建议让邓小平等同志出来工作。
但是当时一部分人很害怕邓小平会威胁到自己的位置,一直封锁着他的消息。
后来在聂荣臻、徐向前等人的帮助下,叶剑英得知邓小平在北京看病,这让叶剑英看到了机会。
等邓小平痊愈出院后,叶帅克服重重阻力,安排邓小平搬到了位于西山大院的一栋楼里,这里离叶帅的住所很近。
为了让邓小平更快地了解情况,掌握大局,叶剑英下令,所有报备给他的文件,同时要拿给邓小平过目。
过了一段时间,叶剑英觉得时机成熟了,就选了一个晚上,叫儿子到邓小平的住处,邀请他来家里商量事情。
两个人的这一次会面,就像地下党接头似的。
当时开门的是邓小平的女儿,叶帅的儿子跟她说:“我家老头子想见见你家老头。”
邓小平一听就明白了一切,马上来到了叶剑英的住处。
两个老战友多年未见,双手紧紧相握,此时此刻已无言语能表达各自的心情。
没有过多的叙旧,两个人彻夜长谈,就当时的局势进行了全面讨论。
时间已经非常紧迫,国家风雨飘摇,各行各业必须尽快恢复正常。
其后半年时间里面,经过叶帅和其他同志的不断争取,邓小平终于在1977年7月复出,从此中国掀开了崭新的历史画卷。
叶剑英与邓小平互相帮扶,互相信赖的感情,让了解的人都非常感动。
而两个人与粟裕之间的情感,也是非常深厚的。
叶剑英与粟裕
叶剑英与邓小平之间的感情甚笃,叶帅八十大寿时,邓公也早早到来为叶帅祝寿。
此时粟裕祝寿来迟,邓小平对告罪的粟裕高声说:“别让他进来!”,其实邓公还有后半句话:“里头坐不下了!”
由此可见,邓公与粟裕关系也十分之好。三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多年的合作与共事积累下来的。
1958年,粟裕因性格直爽之故,没处理好内部关系,从总参谋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身上没有了任何职务,非常尴尬。
叶帅在这个时候伸出了援手,他把粟裕调到自己任职的军事科学院担任副院长,把粟裕保护了起来。
第二年,批评粟裕的干部也遭到了不公正待遇,这个时候很多人以为他会积极检举,一雪前耻。
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他觉得落井下石不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作风。
叶帅对粟裕的胸襟非常推崇,每一次粟裕来看他或者汇报工作,他都亲自送到门口。
叶帅评价粟裕的军事成就时说“战功大不居功,贡献大不自大”,他认为粟裕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才。
而邓小平与粟裕的交际更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虽然两人分属不同的野战军,但经常一起合作作战。
尤其是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后,粟裕认为不宜在敌占区开辟战场,独辟蹊径三次上书毛主席和总前委,提出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的初步设想,并最终得到中央的肯定,更是让邓小平对粟裕有了深刻的认识。
至于淮海战役中两个野战军的密切配合,更是堪称经典。
当时刘邓两人的口号是,为了支援华野,就算把中野打光了也值得,其他部队照样解放全中国。共产党员的忘我和无私可见一斑。
正因为如此,党中央、邓小平和叶剑英对粟裕的军事才干和忠诚都非常信任。
即便在粟裕落难之时,只要边境有大事,中央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粟裕。
叶帅一直要求粟裕要养好身体,因为他知道粟裕的才能一定有用武之地。
1969年,中苏关系极度恶化,中央就想到了粟裕,把他请出山,到边境调查了好几个月,研究出了一套新颖有效的防御方案,得到了军委的肯定。
1979年,在决定对越反击战前夕,邓小平首先问的就是粟裕和叶剑英,他们的意见对他的决策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战争期间,又是粟裕坐镇北方边境,让南方的作战部队没有后顾之忧。
正是因为邓小平、叶剑英和粟裕之间亲密无间的战友关系,才让他们说起话来无所顾忌。
所以当叶剑英80大寿时,粟裕因工作的原因来晚了一步,邓小平就说出了一句俏皮话:“不要让粟裕进来,里面人满了坐不下了。”
粟裕一听是邓公,那可高兴得不得了,要知道,那时候邓小平还没有完全恢复工作,但是大家都期盼着他的回归。
粟裕兴奋地顺着邓公的语气说道:“没关系,我身形很瘦,占不了多大的空间,挤得下!”
一众领导人听到两个人相互打趣,对自己的身份完全没有顾虑,全都大笑起来。
欢快的笑声冲掉了多年来的抑郁,这是很久以来不曾有的轻松氛围。
寿星的大蛋糕推了出来,8根蜡烛跳动着欢快的火苗,似乎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
共和国的领导者们欢聚一堂,他们相信,祖国的未来会更加光明。
本文由“洞鉴历史”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