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2023年09月16日11:16:04 历史 1127

在历史的浩渺星河中,明朝万历十五年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这一年的故事却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制度的扭曲。历史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以独特的视角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让我们得以深入剖析这段历史的内涵,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进行一下深入探讨。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黄仁宇首先对中日关系的格局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岛国日本可以侵犯中国,而中国却无法远征日本?这看似是两国实力的直接对比,但其实背后揭示了制度的差异。这个问题引导我们审视背后的制度原因。明朝时期的中国,封建制度逐渐衰败,而中央集权却并未形成。这种制度的缺陷使得明朝政府无法有效地调动资源,进行远征日本的行动。相比之下,日本虽然地域狭小,但它的封建制度使得它的统治者可以迅速调动资源,显示出了制度的优越性。其开放的社会制度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使其敢于侵犯明朝。

再者,黄仁宇对中西方的军事技术发展提出了对比。为什么当时的西欧已经用火器改进战术,而中国还在修筑万里长城?这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这个问题引导我们思考科技与制度的关系。明朝时期的中国,虽然科技水平并不低,但封建制度却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明朝的保守制度,使得其对于新军事技术的接纳和应用显得迟钝。相比之下,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却能够迅速地吸收和应用新的科技,从而在军事上占据了优势。因为西欧的开放制度,使得其能够快速接纳和应用新技术。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对于朝廷内部的问题,黄仁宇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什么人人都说海瑞是好官,而他却偏偏屡遭排挤?这其实与明朝的官场文化有关。海瑞的清廉正直,虽然在百姓中口碑极佳,但在官场上却意味着“不合群”,自然会受到排挤。因为他的行为却触动了当时的既得利益者。这并非因为他的个人品质有问题,而是因为明朝的制度已经腐败到了一种程度,正直的官员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

最后,黄仁宇对明朝的皇权统治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从万历皇帝到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名士李贽,一个个身败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甚至像冯保高拱张鲸郑贵妃福王常洵、俞大猷卢镗等,也统统没有好结果?这是因为明朝的封建制度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所有人都被这个制度所束缚,成为它的牺牲品。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黄仁宇认为,是当时的制度出了问题,绝非个人原因所能解释。因为当时的制度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这个制度的牺牲品。这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坏的制度使所有人都不得善终,因为它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人性之恶,而不能发扬人性之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自危,或者铤而走险,或者任其摆布,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一起走向灭亡。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个坏的制度使所有人都不得善终,因为它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人性之恶,而不能发扬人性之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自危,或者铤而走险,或者任其摆布,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一起走向灭亡。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明朝的制度问题在《万历十五年》中被精细地刻画出来。每个人都是这个制度的牺牲品,无论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底层的百姓,都无法逃脱这个制度的束缚。人们在这个制度中挣扎、抗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制度的恶与善的角力。

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在明朝的制度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人性的压制和剥夺。以教学管理为例,有些学校的管理者热衷于制定事无巨细的管理细则,将教学管理的每一个步骤进行量化,规定这不准,那扣分,这罚款,甚至对你上的每一堂课都要进行量化打分。这种荒唐的制度完全忽视了人的自主能动性,把老师当作“囚犯”看管起来,让他们失去了尊严和价值。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这种制度虽然能在短期内产生绩效的最大化,但却完全剥夺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这种环境中,每个人只是这种冷血制度上一颗被迫运转的螺丝钉,毫无幸福感可言。其结果是,所有老师们被迫认认真真应付造假作秀,相互提防;不仅如此,还会最终拉低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黄仁宇对于制度的批判,实际上是对人性的关注和呼唤。一个好的制度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扬人性之善,而避免人性之恶。正如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魏征的对话所揭示的,一个昏庸的君主只能产生忠臣,而一个英明的君主才能产生良臣。这说明了一个好的制度的重要性,它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不是使他们成为制度的奴隶。

黄仁宇的历史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看待历史并不只是简单地观察事件本身,而是要深入理解背后的制度因素和人性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从中吸取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深入剖析人性与制度的著作,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思考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对明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性和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性与制度的哲学思考。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社会的发展常常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而在这些因素中,制度无疑是最关键的一个。历史学者黄仁宇在其著作《万历十五年》中,通过深入剖析明朝的制度问题,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更引发了我们对社会制度的深度思考。

通过《万历十五年》,黄仁宇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个坏的制度使所有人都不得善终,因为它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人性之恶,而不能发扬人性之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自危或者铤而走险,或者任其摆布,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一起走向灭亡。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在这个视角下,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我们的社会和制度。如果我们希望避免重蹈明朝的覆辙,我们就需要建立一种能够发扬人性之善、避免人性之恶的制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同时也能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更加进步。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制度可以塑造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一个好的制度应该是能够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制度,而不是让他们成为制度的牺牲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万历十五年》:制度之恶与人性之善的角力 - 天天要闻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朱学勤忆胡适 - 天天要闻

朱学勤忆胡适

【原题】朱学勤:胡适,始终以一种从容的态度批评着那个时代,不过火,不油滑,不表演,不世故转自当代文学批评作者朱学勤 节选 | 想起了鲁迅、胡适与钱穆转载 | 《被遗忘与被批评的》胡适的一生是坚持自由主义的一生。
TVB传奇人物居然是上海人!生在崇明,长在青浦...一张嘴就是标准上海话 - 天天要闻

TVB传奇人物居然是上海人!生在崇明,长在青浦...一张嘴就是标准上海话

说到歌手汪明荃相信很多朋友都认识在香港娱乐圈摸爬滚打近六十年汪明荃早已成为粤语流行音乐代表性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影视歌三栖艺人但是你知道吗?她可是地地道道上海人!5月3日汪明荃在上海交通银行前滩31演艺中心举办《DIVA演唱会》上海站一张嘴就是地道上海话这是78岁的她首次回到家乡上海举办个人演唱会“我准备多首上海...
朱中美(1990年生),被公开悬赏 - 天天要闻

朱中美(1990年生),被公开悬赏

为切实维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权威,促进社会信用机制的建立,经申请执行人的申请,依照相关法律规定,近日,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人民法院发布最新执行悬赏公告: 1、被执行人:朱中美,女,1990年01月19日出生,汉族,住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卫楼村汪岗村民组150号,公民身份号码34011119900119 ****。 2、执...
中国男人变抢手货,边境通婚一大把,外国女人为何不顾一切? - 天天要闻

中国男人变抢手货,边境通婚一大把,外国女人为何不顾一切?

国内男同胞光棍遍地,在国外,中国男人却是抢手货。边境地带中外通婚的更是一抓一大把,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男人有什么优势,竟能让外国女人不顾一切嫁到中国呢?为什么中国男人在国内不吃香呢?一、社会地位太低说是外国女人疯抢中国汉子。但实际上,这里的“
见到朱中美(1990年出生),举报有奖! - 天天要闻

见到朱中美(1990年出生),举报有奖!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人民法院近日发布执行悬赏公告:为切实维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权威,促进社会信用机制的建立,经申请执行人的申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之规定,特发布悬赏公告如下: 1、被执行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易育因病去世!年仅45岁 - 天天要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易育因病去世!年仅45岁

5月5日,南都记者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获悉,该校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易育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3日在武昌逝世,终年45岁。易育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组织科科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被评为该校2015年至2016年度“优秀党务工作者”。易育。5月4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发布讣闻,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