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到底因何被杀?是因为谋反吗?

2023年08月08日22:45:03 历史 1949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他被杀以后,丞相制度被废,自此皇帝开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臣子们也彻底沦为皇权的附庸。从这一点来看,胡惟庸在明朝初期被处死的几万官员中,他是最具有时代意义的一个。

那么胡惟庸是因何被诛杀的呢?从朱元璋发布的诏谕来看,胡惟庸是因为谋反罪而被处死的。但是如果仔细的推敲,会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胡惟庸到底因何被杀?是因为谋反吗? - 天天要闻


首先按照《明史》记载,胡惟庸被诛的过程就极具戏剧化。正史中讲,说胡惟庸这厮早就有谋反之心,暗中拉拢心腹暗中的招兵买马,后来又派心腹分别出海招募倭寇和元朝势力,打算来一个里外勾结,推翻刚刚建立的明朝。但是这些事都还没有办成,正好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意外坠死于车下,胡惟庸大怒之下将驾车的人杀死。朱元璋听说后大怒,命他以命偿命。胡惟庸便灰溜溜的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朱元璋听说后再次大怒!老子让你偿命,你花钱私了算什么回事?于是胡惟庸害怕了,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准备按照先前的计划行事。但是没有想到,中间发生了一件小事,打乱了胡惟庸的节奏。

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军马。……惟庸益以为事可就,乃遣明州卫指挥林贤下海招倭,与期会。又遣元故臣封绩致书称臣于元嗣君,请兵为外应。事皆未发。会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怒,命偿其死。惟庸请以金帛给其家,不许。惟庸惧,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四方及武臣从己者。——《明史·胡惟庸传》

那是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国来进贡,胡惟庸等人不报告朱元璋。宦官出来见到了,便进宫奏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的官员。身为中书省的左右丞相,胡惟庸和汪广洋表面上叩头谢罪,但暗地里却将罪过归咎于礼部。岂料礼部尚书也不是吃素的,因为中书省是他们的上级。这个事情跟中书省脱不了干系。于是这个责任就跟传绣球一样,最后又被踢回了胡惟庸和汪广洋的中书省。

这种踢皮球的行为若是放在别的朝代,可能糊弄糊弄就蒙混过关了。但是咱们明太祖不是一般人啊!朱元璋表示,不把责任人揪出来,这个事情就没完!于是朱元璋下旨,将中书省和礼部的相关责任人全部罢官关押,逐一的进行审问。结果这一审不得了,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全给审问出来了。比如胡惟庸的死党成员,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与胡惟庸一起谋划造反的中丞涂节就向审讯官交代了一件惊天的大秘密——四年前突然暴毙而亡的刘伯温居然是被毒死的!

备注:关于刘伯温的死,普遍怀疑是胡惟庸毒死的。但是也有人认为是朱元璋授意,胡惟庸被当枪使了。

胡惟庸到底因何被杀?是因为谋反吗? - 天天要闻


朱元璋在收到涂节的供述后再次大怒!他知道胡惟庸是个泥鳅,问他没有用。就派人去问老实一点的副丞相汪广洋。结果汪广洋居然回复说自己不知道。朱元璋这次是真的怒了,因为当官的无能他能忍,这是个人能力问题。但是当官的搞小团伙,官官相护,居然连自己都欺骗,这就不能忍了!

于是朱元璋以欺君死罪将副丞相汪广洋罢官并贬到了海南,于是汪广洋就这么悲催的替胡惟庸背了黑锅。然而朱元璋在事后越想越气,他觉得汪广洋太可恨了,发配流放简直太便宜了这个王八犊子,就又追发了一道圣旨,赐汪广洋死罪。结果这一道圣旨,又牵出了一件非常搞笑的事。

事情的起因是汪广洋被赐死,但他有一个姓陈的小妾居然没有大难临头各自飞,反而是勇闯刑部,表示愿意陪汪广洋一起赴死。朱元璋就好奇了,让人去问陈氏,究竟是何身份呀?为何愿意为汪广洋殉葬呀?陈氏如实答道,说自己是一个革职知县的女儿,受了汪广洋的恩惠才做了他的小妾。结果陈氏的这一回答让朱元璋再再再一次大怒。因为按照《大明律》,革职官员的家产都要充没入官,官员的妻女也一样要充公。也就是说像陈氏这样的女子,只能由朝廷分配给建立明朝的功臣为妻。汪广洋这样的文官是没有资格娶回家的。

于是朱元璋再再再次大怒,他认为中书省已经烂透了,居然连自己的旨意都敢违抗,就下旨让大理寺、都察院刑部三堂会审胡惟庸以及中书省和六部的属官(除了六部尚书和左右侍郎以外的所有官员)。并且朱元璋还提前打了招呼,会审就是找这些官员的罪证,这些官员每一个都要定罪!

眼看胡惟庸要完,洪武十三年正月,当初揭发刘伯温案的涂节再次检举揭发胡惟庸,把他当年的那些阴谋鬼事都给抖出来了。朱元璋见时机成熟,便把胡惟庸打下大狱,连同二五仔涂节的脑袋一并也给砍了。

十二年九月,占城来贡,惟庸等不以闻。帝怒,敕责省臣,尽囚诸臣,穷诘主者。未几,赐广洋死,广洋妾陈氏从死。帝询之,乃入官陈知县女也,大怒曰:“没官妇女,止给功臣家,文臣何以得给?”于是惟庸及六部堂属咸坐罪。明年正月,涂节遂上变,告惟庸。帝大怒,乃诛惟庸、宁并及节。——《明史·胡惟庸传》

胡惟庸到底因何被杀?是因为谋反吗? - 天天要闻


以上论述便是《明史》中关于胡惟庸被杀的全部内容,先不论明史的真实性,单从内容本身来说,其实胡惟庸很冤啊。因为史书上虽然记载了胡惟庸勾结大臣,贪赃枉法的内容,但是胡惟庸不是武将,他并没有直接掌握兵权,也就是说,他没有可以号令的私人武装力量。没有兵马怎么去造反?后来胡惟庸的儿子坠马而亡,他一怒之下斩杀了驾马者,这件事很快被朱元璋知道,下令让他杀人偿命,胡惟庸因此被逼得狗急跳墙,开始联合心腹大臣和武将密谋造反。然而这个造反计划谋划了几个月,最终还是不了了之,没有得以实施。

到了洪武十三年,涂节向朱元璋告密,朱元璋让有司立即逮捕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计划的胡惟庸及其同党。因此严格意义来讲,胡惟庸并没有真的举兵谋反。他的死只能说:朱元璋想让他死!

胡惟庸到底因何被杀?是因为谋反吗? - 天天要闻


因为就在胡惟庸死后,朱元璋下令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制度,导致六部官员直接由皇帝亲自管理。胡惟庸的死,与废除丞相制度直接挂钩了。朱元璋这样做,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把丞相这个百官之首的职位抹掉,完成皇权的巅峰模式。虽然后来朱棣建立了内阁制度,到了明朝中后期,内阁的首辅相当于丞相。但是在配置上,内阁首辅跟以前的丞相完全没得比。而且内阁只有票拟权,最终的披红和盖印大权仍然在皇帝的手上。

所以说,朱元璋杀胡惟庸的理由很简单,概括说就是八个字:位极人臣,权逼皇帝。杀胡惟庸只是一个借口,废掉丞相制度才是他真正的目的。而杀掉胡惟庸,废掉丞相制度最好的理由就是胡惟庸谋反,因为这个罪责最大。否则最多只是除掉一个胡惟庸,没有足够的借口废除掉丞相制度。另一个丞相汪广洋活得极其小心,照样没躲过去,他和胡惟庸的死,就像设计好的剧本一样。

现在看来,胡惟庸只是个小角色,朱元璋才是真正的大Boss。

胡惟庸到底因何被杀?是因为谋反吗? - 天天要闻


最后说说胡惟庸该不该死。我认为他死得一点都不冤。首先他确实很贪,按明律和朱元璋对待官员一贯的严厉,光以贪污这一条罪名就能杀他十次了;其次,胡惟庸心狠,他和陈宁作为朱元璋对富豪士绅下重手的政策执行者,是典型的酷吏一个号称胡扒皮,另一个号称陈铬铁,都是狠角色;第三,胡惟庸喜欢揽权,因此得罪了以刘伯温为首的朝内浙西集团,想杀他的人,估计可以从午门排到御花园了。可以说士绅和军功两大集团都想让他死,他要不死都不能平天下之愤。

个人认为,胡惟庸被杀,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明太祖朱元璋要加强中央集权。

二是胡惟庸跟李善长等淮西集团的结党,已经对朱元璋及其继承人太子朱标皇太孙朱允炆造成威胁,太子朱标和浙东集团首领刘伯温死后,明朝朝廷进一步失衡。

胡惟庸到底因何被杀?是因为谋反吗? - 天天要闻


1.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李善长及胡惟庸的跋扈和专权。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明朝朝廷中央的结构是以中书省兼领六部九卿,中书省的首脑人物是丞相,一般有左右丞相两个,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和第一武将徐达是第一批丞相。

李善长做了左丞相,徐达做了右丞相,左丞相地位高于右丞相。

可是,徐达当了一段时间丞相,就领兵打仗去了,朝廷里就剩一个李善长,从而形成李善长在中枢一家独大的局势。

李善长很早就跟着朱元璋在军中,充当朱元璋的主要谋士,李善长由于能于筹谋划策,料事如神,朱元璋对他非常信任,甚至在军中之时,朱元璋就给了李善长专断之权。

也就是说,李善长可以不向朱元璋请示,就自作主张,调兵遣将,排兵布阵。

这一方面显示出朱元璋对李善长才能的认可和信任,另一方面也使李善长养成了独断和跋扈的个性。

李善长的这种个性,一直延续到明朝建立,他做了大明朝的丞相。

由于明朝是中书省兼领六部九卿。所以,明朝朝廷中枢的大部分决策都在中书省,徐达在外带兵以后,李善长成了一人独断中书省。

胡惟庸到底因何被杀?是因为谋反吗? - 天天要闻


一开始的时候,朝廷有什么事,李善长还向朱元璋这个皇帝报告,后来,李善长的跋扈和专断的个性进一步显露,再加上李善长是朝廷中淮西集团的首领,有许多利害关系,所以后来李善长越来越多地自己决断朝廷大事了。

在这种发展态势下,朱元璋感觉自己这个皇帝要被架空了。不能再让李善长继续跋扈和专断了。所以,国君和宰相二人开始互相看不惯。

终于有一天,李善长忍不住了,他觉得老朱最近整天找自己的茬,是不是对自己很有意见?想试探一下老朱。

于是,李善长以得病养病为由,给朱元璋上表,要致仕。

本来,朝廷重臣上表致仕,按照老规矩,皇帝要多次挽留的,非得二次三次以后才同意,有的皇帝根本不会让重臣真的辞职,最后很多大臣致仕失败,留在朝廷继续参与国事。

可是,让李善长意想不到是,他第一次上表,朱元璋就同意了。这下君臣二人都明白怎么回事了——君权和相权的斗争已经摆到了桌面上。

李善长致仕回家养病以后,朝廷中枢没有人了,得有人接替丞相的位子,继续处理国家大事。

这时候,朱元璋是很慎重的,他觉得,也许君权和相权的冲突,只是李善长的个人跋扈个性导致的,而不是君权和相权不能共存。

他就自己考虑了几个人选,问了一下身边的另一个谋臣,浙东集团首领刘伯温。

朱元璋考虑的第一个人是杨宪,刘伯温说杨宪这个人有才干,但是没有气度,不适合做宰相。

朱元璋又问刘伯温,那么汪广洋这个人怎么样?刘伯温回答说,汪广洋这个人才能平庸,人也浅薄。

朱元璋最后问,那胡惟庸呢?刘伯温说,胡惟庸这个人,就像小牛犊一样横冲乱撞,早晚要把耕地的犁给你搞坏。其实这暗示了,胡惟庸比李善长更加专断跋扈。

朱元璋说,其实我心里最适合做宰相的是刘先生您啊!刘伯温说,我做宰相不行,我病了,做宰相事又那么多,我受不了这么多苦。把朱元璋拒了。

朱元璋无法,最后选择了庸才汪广洋做了右丞相,左丞相仍然是空着的。

前面说过,明朝左丞相地位高于右丞相,所以朱元璋选择汪广洋做右丞相是一种无奈之举,汪广洋并非最佳人选。

汪广洋这个人才干平庸,好在没有李善长的专断跋扈。朱元璋以为君权和相权的冲突可以被制止,朝廷的平衡能维持下去。

然而,让他想不到的是,汪广洋太平庸了,一点决断和自己的主张都没有,虽然汪广洋是朝廷里唯一的丞相,但是,却事事向朱元璋请示,搞得朱元璋不胜其苦。

按照往常李善长在的时候,朱元璋对一些具体的事,可以做甩手掌柜,不管不问,现在却没有了这样的悠闲。

朱元璋发现,自己还真的离不开李善长呢?朝廷里也没人能代替李善长,可是,又不能把李善长请回来继续做左丞相,要不然,君权和相权的冲突又会再起。

朱元璋没办法,遇到大事,只能往李善长那里跑,去跟李善长商量,请教。

这时候,李善长也察觉到了朱元璋的烦恼,于是趁机向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于是,朱元璋把胡惟庸提到了右丞相的位子。

胡惟庸跟李善长交情匪浅,也是淮西集团的主要成员。他很有才干,一到中书省,就把朝廷大事搞得明明白白的,这让朱元璋非常满意。

当然,背后都是李善长的操纵。

汪广洋做丞相,朝廷中文武百官大部分不给他面子,也不听他的,胡惟庸一上来,文武百官都给胡惟庸面子,对胡惟庸的决策,不但拥护,而且执行很有效率。

皆因,朝中一大半官员都是淮西集团,而李善长正是淮西集团的首领。李善长虽然致仕了,回家养老养病了,但是,他在朝廷百官里的影响力仍然无人可及。

接着,胡惟庸把汪广洋给挤走了。朝廷中枢变成了胡惟庸一家独大。

前面刘伯温说过,胡惟庸就像初生牛犊横冲直撞,果然应验,汪广洋被挤出中书省以后,他的专权跋扈比李善长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又让朱元璋感到了相权的威胁。为了制衡胡惟庸,朱元璋又把汪广洋弄了回来继续做右丞相,而且把胡惟庸提到了左丞相的位子。

朱元璋觉得,汪广洋虽然才干平庸,好歹事事禀报,有他在一旁监视胡惟庸,胡惟庸会有所收敛吧。把胡惟庸提到左丞相,比汪广洋地位高,也方便胡惟庸发挥他的才干。

朱元璋这次以为自己的举措会解决君权和相权的问题。结果,他又错了。因为刘伯温的死。

刘伯温是朝廷中,朱元璋制衡淮西集团最重要的棋子,所以他把刘伯温提到都察院这个重要位置上来。因为都察院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管监察百官,可以制衡相权。

可是,刘伯温病了,胡惟庸就带着大夫给刘伯温看病送药,结果刘伯温喝了药就死了。

朱元璋怀疑是胡惟庸把刘伯温毒死的,想趁机敲打胡惟庸,但是又不能直接撕破脸问胡惟庸。

于是朱元璋想起了汪广洋,想让汪广洋检举揭发胡惟庸。谁知道汪广洋这货平时恨胡惟庸恨得牙痒痒,扬言这次重回中书省就是来找胡惟庸报仇的,然而机会摆在面前,他却不敢了。他对朱元璋说,没有证据显示刘伯温是胡惟庸毒死的,这件事不好说吧。把朱元璋气个半死。

没办法,后来朱元璋只能找了两个御史揭发胡惟庸谋反,然后将之迅速杀死。

接着朱元璋撤销了中书省,废除了丞相。

中国历史上一千多年的君权与相权斗争,也告一段落了。

胡惟庸到底因何被杀?是因为谋反吗? - 天天要闻


2.洪武朝权力的平衡和结党——李善长对朝政的暗中操纵

朱元璋南征北战,平定江南,扫荡北元,得力最多者,是他的老乡们,这包括李善长、徐达、汤和、耿君用耿炳文父子、郭兴郭英周德兴郑遇春等等朱元璋麾下的一大半文臣武将。

这些人,作为大明朝的功臣,在明朝建立以后,很多人都聚集在了李善长周围,形成了洪武朝最大的功臣集团“淮西集团”。

这给朱元璋的皇位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所以,朱元璋要把专断跋扈的李善长从左丞相这个位子上拉下来,让他退居幕后,即便朱元璋一时之间还离不开他。

胡惟庸也是淮人,原来只是一个小小的宁国县令,一直没有机会进入朱元璋的中枢。

朱元璋建立吴国政权以后,李善长做了相国,胡惟庸这时候以同乡身份向李善长贿赂黄金二百两,因此胡惟庸被提拔为太常卿。

明朝建立后,胡惟庸不断升官。

接着,胡惟庸为了进一步进入淮西集团的核心,跟李善长家族联姻,他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侄子,两家的关系进一步紧密。胡惟庸也成了淮西集团的主要人物。

李善长做丞相的时候,跋扈专断,在朝廷里大肆排挤非淮人集团的百官。跟淮西集团制衡的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

由于李善长和胡惟庸先后担任丞相,淮西集团人员又众多,只靠一个浙东集团是无法制衡的,这就让朱元璋感觉到极大的威胁。

胡惟庸到底因何被杀?是因为谋反吗? - 天天要闻


朱元璋也曾经尝试打压和分化淮西集团,但是都失败了。最后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朱元璋打压淮西集团的措施,主要有三个。

一是,通过胡蓝党案,将胡惟庸蓝玉等人弄死。

二是,通过一场经营数年的大案,把李善长及一班功臣——主要是淮西集团的——杀死,屠戮。

三是,加强刑法,大力提拔基层的县令和文官,以抗衡功臣集团。

大力提拔基层的县令和文官,这也是后来明朝文官集团尾大不掉的肇始。

比如,嘉靖朝的海瑞,张口闭口大明律法,谁都敢得罪,连皇帝他都敢搞。比如,明朝的御史,是历朝历代最难缠的,往往有什么事情,明朝御史们一窝蜂冲上去,不怕死的劲头让明代历代帝王既怕又恨。

朱元璋分化淮人集团的方式很简单,就是通过继承人。

朱元璋让一部分淮人集团的人去辅佐太子朱标,从而让他们对未来的高官厚禄有期许。

然而,不幸的是,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只好转变方略,继续杀戮功臣,从而保证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以后,皇位无虞。

通过上面两个主要原因,我们可以窥见胡惟庸被杀的真正原因,至于谋反之类的罪名,只是杀人的借口而已!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翁美玲去世四十年:她因何成为那个“最好的黄蓉” - 天天要闻

翁美玲去世四十年:她因何成为那个“最好的黄蓉”

1985年5月14日,在过完生日仅一周后,翁美玲在家中开煤气自杀,年仅26岁。因为在TVB的83版《射雕英雄传》中饰演黄蓉,翁美玲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以致数十年后,仍有粉丝去她曾就读的玫瑰岗中学、离世的尖沙咀伟锦园、与母合葬的剑桥公墓,去寻找她的印迹。翁美玲不是第一任黄蓉,不是最漂亮的黄蓉,也不算演技最出色的黄蓉...
《说唐》之一:秦彝托孤 - 天天要闻

《说唐》之一:秦彝托孤

秦彝托孤两晋以后,国家分裂,南北对峙。南朝宋、齐、梁、陈,北朝东魏、西魏,政权频繁更替,战乱不休。两晋以后,国家分裂,南北对峙那北朝的东魏,后来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周主国富兵强,于公元576年,以杨忠为元帅,其弟杨林为行军都总管,发
秦始皇兵马俑最诡异的地方,为何人们都避而不谈? - 天天要闻

秦始皇兵马俑最诡异的地方,为何人们都避而不谈?

绿脸俑在众多陶俑中,有一尊绿脸俑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其面部颜色全是石绿颜料涂成的绿色,而其他发掘出的兵马俑面部则多为淡粉色等正常肤色。对于绿脸俑的形成原因,有多种猜测,如工匠的失误、军中傩人(巫师)形象、少数民族特色陶俑、军中哨探为便于隐匿涂
30分钟5分钟 告别天险历史 长江柴盘子新航道开通 - 天天要闻

30分钟5分钟 告别天险历史 长江柴盘子新航道开通

5月12日,随着长江航道重庆长寿水道忠水碛水域左槽柴盘子最后一座航标设置到位,柴盘子新航道正式投入运行。新投用的柴盘子航道,位于长江重庆长寿水道忠水碛水域左槽,以往船只通航要经过忠水碛水域的右槽王家滩,而王家滩素有“川江瓶子口”之称,地处三峡库区水位变动回水区,河道蜿蜒曲折,河床地形错综复杂。为解决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