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一老人来信,领导震惊:速查绝密1号档案

2023年05月14日19:16:18 历史 133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一老人来信,领导震惊:速查绝密1号档案 - 天天要闻

文|淡定咖啡

编辑|阿荣

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了一封来自山西的匿名信。

看完了信件内容,收信人员竟不敢做主处理,赶紧向领导汇报。

领导看了这份信,同样大惊,下令:“去查绝1号档案”

查过档案,还派人专门去寻访那位写信的老人。

写信的人是谁?信上写了什么内容,竟引得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如此大费周章?

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一老人来信,领导震惊:速查绝密1号档案 - 天天要闻

字痴学子,报国陷害

1904年,马文蔚出生在山西省阳曲县里的一个教书先生的家里,排行老三。

男孩大多天性顽皮,但是马文蔚只要一看到庙宇和牌匾上的字,就立马安静下来,站在凝神端望,用手在空中比划,细细揣摩。

时间长了,村里人都知道马家老三是个字痴,在有碑文的地方一定有他的身影。

马文蔚爱读书,肯钻研,家中的藏书都被他翻遍了,这样一来,他的学习成绩也很好。

后来,马文蔚同时被三所学校录取,这三所学校是:省立一中、省立第一师范、太原国民师范。

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一老人来信,领导震惊:速查绝密1号档案 - 天天要闻

马文蔚选择了公费的太原国民师范。

在读师范的这五年中,马文蔚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在对于数据的敏锐分析上极有天赋,给当时的校长赵丕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师范毕业后,马文蔚原本去了一所附小教书,但是师范校长赵丕康爱惜他的才华,劝说他去读大学。

在赵校长的建议和推荐下,马文蔚去南京中央大学攻读经济系的课程,和徐向前、薄一波、王世英成了校友。

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一老人来信,领导震惊:速查绝密1号档案 - 天天要闻

从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后,马文蔚在阎锡山的驻南京办事处谋到一个职位,担任秘书,后又到国民党的造币厂做过副主任。

由于马文蔚突出的工作成绩,马文蔚被调到国民政府中任职。

他先后在国民政府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的四联总处担任金融观察员,期间辗转在国内的各个城市之间,从上海到香港,然后到汉口,最后来到重庆。

马文蔚在给南京国民政府工作期间,做出了大量含金量极高的报告,他的报告里不仅含有专业的知识,还有在各地进行调查时,积累的详实的数据,深入浅出,极具研究价值,受到了金融家孔祥熙的关注。

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一老人来信,领导震惊:速查绝密1号档案 - 天天要闻

1942年,在孔祥熙的关照下,马文蔚到信托局当甄核主任。

可是他才干了几个月,就被孔祥熙手下“铭贤派”的诬陷,失去了工作,因为马文蔚太不会变通了。

后来,孔祥熙通过调查,了解到误解了马文蔚,就找到马文蔚,对马文蔚说:

“马先生,我错怪你了,这真是个误会,政府里很需要您这样的栋梁之才,不知道先生可以不可以再回来,我可以安排先生到中央银行当个处长。”

马文蔚听后哈哈一笑说:“院长,承蒙抬爱,我可是再也不敢在你手下做事了。”

一介白衣的马文蔚竟敢顶撞孔祥熙,拒绝高薪的诱惑,在“陪都”重庆一度成为趣闻佳话,广为流传。

马文蔚身为财务人员,但为了可以恪守职业道德而不愿同流合污的性格,引起了我党在重庆做秘密工作的南汉宸的注意。

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一老人来信,领导震惊:速查绝密1号档案 - 天天要闻

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一老人来信,领导震惊:速查绝密1号档案 - 天天要闻

遇见行长,参与新币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6月,马文蔚拿着介绍信,来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来报到。

南汉宸一看是薄一波的介绍信,而且来的是是马文蔚,立马就让工作人员告诉他第二天来上班。

因为马文蔚有丰富的业务经验,被安排在中国人民银行做参事和金融研究员,他的办公室就在中国人民银行第一任行长南汉宸的办公室的对面。

建国后,国家一直在筹划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第一套人民币上面的字是董必武和郭沫若题写的,因此国家一直在考虑要不要重新更换货币上的字,但是换什么样的字体,一直都在斟酌挑选中。

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一老人来信,领导震惊:速查绝密1号档案 - 天天要闻

南汉宸在重庆市时,就了解到知道马文蔚爱好书法,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的字体既有隶属之韵,又有魏碑的刚劲有力,于是南汉宸就把马文蔚叫到了他的办公室。

那是1950年的4月,在南汉宸的办公室里,南汉宸拿出一支毛笔递给马文蔚,马文蔚一看见看见南汉宸手中的毛笔,眼里马上露出了惊喜的眼神。

南汉宸对马文蔚说:“马同志,听说你的毛笔字写得不错,我这里有一支笔,你看看这笔的质量如何?”

马文蔚接过笔,仔仔细细地盯着这支笔,从笔头一直看到笔杆,嘴里不停说道,“好笔,这真是一支好笔,这一定是宫廷里的笔!”

南汉宸哈哈大笑,说:“讲的对,这确实是故宫里的毛笔,要不要用这支笔写几个字,试试手感如何?”

马文蔚当然求之不得,看了南汉宸一眼,说,“好,马上写。”

然后,马文蔚用眼睛看了一下南汉宸,意思是写啥,南汉宸指了指桌子上的那几个字,马文蔚看了一眼,不一会儿就写好了。

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一老人来信,领导震惊:速查绝密1号档案 - 天天要闻

南汉宸看来看,用钢笔纸上写了几个大写的圆、角、分、壹、贰、叁、 伍、拾,然后说:“再写这些字。”

听到这话,马文蔚抿着嘴笑了笑,于是认真地写了起来。

可是连续写了好几个,马文蔚都不是太满意,于是马文蔚就和南汉宸说,下班后回家再写几次,挑几个满意的给他。

回家后,马文蔚将家中的虎皮宣纸裁成几个方块,分别又将白天写过的那几个字,又写了几遍,最后挑了一些,交给了南汉宸。

南汉宸在收下了马文蔚的字后,再也没提这回事。

事关国家机密,作为在金融机构工作的人员,两个人都懂自己的职业操守,谁也不会再去深究字的去向,这件事好像就被忘记了。

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一老人来信,领导震惊:速查绝密1号档案 - 天天要闻

浩劫受冤,写信澄清

后来的几年里,马文蔚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调动,先后在1951年,到广西桂林金属管理局当计划主任,后又中国人民银行陕西分行任计划科的科员。

直到1955年,第二套人民币发行时,当马文蔚在新版人民币上看到熟悉的字体时,马文蔚的嘴角开心地上扬了一下。

多年的工作习惯,让马文蔚保持了一向低调的风格,马文蔚没有声张,只是回家后悄悄的加了一个菜。

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一老人来信,领导震惊:速查绝密1号档案 - 天天要闻

1957年,反右运动扩大化,马文蔚因为率直的性格,直言不讳的提出了单位工作中的问题,被打成了右派,责令遣送原籍。

1958年,马文蔚携妻带女,头上压着一顶“右派”帽子,回到老家山西省阳曲县黄寨村,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改造。

在此后的20年里,马文蔚完全失去了经济来源,在农村里就靠给村民们看病换取些粮食度日。

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一老人来信,领导震惊:速查绝密1号档案 - 天天要闻

1978文革结束后,马文蔚终于得到平反。

平反后的马文蔚还是住在乡下,日子依旧清贫。

直到有一天,马文蔚看到了山西日报的一片报道,马文蔚情不自禁的皱了一下眉头,女儿马眉接过报纸一看,原来写的是有关人民币票面上,汉字原创作者的介绍。

马眉了解他的父亲马文蔚的个性,父亲做事一向严谨,不容半点虚假,心里觉得父亲马文蔚一定知道这里边的内情。

在女儿马眉地追问下,马文蔚和女儿说了他和南汉宸之间的故事。

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一老人来信,领导震惊:速查绝密1号档案 - 天天要闻

当时有关“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的书写者是谁,有好几个版本。

有的说是中国人民银行的第一任行长南汉宸写的,还有的说是冀朝鼎写的,还有的说是陈达邦写的,一段时间里出现了三位书写者,虚虚实实,难以分辨。

马眉听完马文蔚的介绍,说,既然报道有误,就要纠正。

但是马文蔚说,这事都过去三十年了,是谁写得并不重要,就随便报纸说吧。

但是马眉觉得要既然是报道就不能失实,要对历史负责。

在马眉的坚持下,父女联笔给中国银行的行长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他知道人民币上中文字的真正作者是谁,并留下了联系方式。

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一老人来信,领导震惊:速查绝密1号档案 - 天天要闻

还原事实,清名传扬

央行的行长收到群众的来信后,马上派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工作人员到阳曲县调查后,报告情况属实。

但是为了谨慎起见,央行还是派人到中国人民银行印制档案管理室,将绝1号档案调出,发现档案里只有几张人民币上汉字的原版,没却有关于字迹的出处记载。

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一老人来信,领导震惊:速查绝密1号档案 - 天天要闻

鉴于当事人南汉宸行长在1967年已经去世,失去了人证,决定再去实地走访一下,再次确认究竟是否属实。

于是在收到信件半个月后,金融研究所的陈溶同志和高级工艺美术师张作栋受央行的委派,来到阳曲县,再次找到当时已经是70多岁的马文蔚,邀请老人到银行的办公室亲笔书写。

尽管马文蔚年年事已高,手已发抖,但还是写出来那大家都以熟悉的19个字。

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一老人来信,领导震惊:速查绝密1号档案 - 天天要闻

当老人现场写的字和档案袋里字比对后,央行的工作人员非常的激动,一号绝密档案的资料终于完整了。

而马文蔚在看到保留在档案袋里字时,激动地手都有点微微颤抖,口里不停地说:“是它,是它,三十年了。”

1984年9月,央行发文申明,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是马文蔚所写,并且肯定了马文蔚先生对银行建设作出的贡献。

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一老人来信,领导震惊:速查绝密1号档案 - 天天要闻

申明中还指出,这些字是在1950年,在南汉宸行长的委托下,写下了“中国人民银行等十九个字”,中国人民银行还给马文蔚颁发了奖状。

同年,在《北京日报上》再次申明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原创是马文蔚先生。

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一老人来信,领导震惊:速查绝密1号档案 - 天天要闻

马文蔚对于给他的高度评价,非常谦虚的说,其实都是南汉宸行长的功劳,我只是有幸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流通货币的设计。

在后来发行的第四套和第五套人命币中,继续沿用了马文蔚的字体,只是将“国”和“银”两个字有繁体字改成了简体字。

原来准备请马文蔚先生在写两个简化版的“国”和“银”字,但是马文蔚先生已经80多岁的高龄,手抖不能书写了。

最后就保留了“国”的“口”和“银”的左边部首,里边的尽量模仿马文蔚先生的风格,换成了的简体,但是字体的风格没有改变,大写的“”字也换成看简化字,“角”也从繁体字变成现在大家都熟悉的简化字。

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一老人来信,领导震惊:速查绝密1号档案 - 天天要闻

马文蔚的“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如今已成为地方银行机构的门口标志。伴随着中国货币在世界上的流通,中国的书法也传到了世界各地。

1988年3月29日,马文蔚先生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

如今在山西的阳曲县,可以看到政府为马文蔚先生塑造的雕像,以纪念这位为共和国的金融事业默默付出的前辈。

老一辈克己低调的品格,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83年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一老人来信,领导震惊:速查绝密1号档案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举个例子,10年前的建筑,前面经历了9年的监督检查,第10年着火了,这个责任…… - 天天要闻

举个例子,10年前的建筑,前面经历了9年的监督检查,第10年着火了,这个责任……

昨天有网友在《从监督中拿出20%甚至50%的人来搞调查,那会如何》留言说:举个例子,10年前验收的建筑,前面经历了9任监督员,到第10个监督员的时候着火了。前面9人没事,第10个进去了,这冤不冤呢?如果隐患很好整改,没有一点压力,为什么前面9个不做?为什么就认为在第10个人身上就应该做,而且能做,还能做好?这段话是什...
抗战儿童小说《闪闪的红星》:以红星为信 做党的孩子 - 天天要闻

抗战儿童小说《闪闪的红星》:以红星为信 做党的孩子

原标题:以红星为信 做党的孩子——重读抗战儿童小说《闪闪的红星》《闪闪的红星》,李心田著,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1年1月《闪闪的红星》是李心田写于60年代的小说,原名为《战斗的童年》。1972年,该作品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入选教育部红色经典阅读书目,成为革命传统教育范本,被译成英、法、德等10余种文字,19...
《王舟瑶稿本文献丛编》出版,为王舟瑶手迹首次大规模公开 - 天天要闻

《王舟瑶稿本文献丛编》出版,为王舟瑶手迹首次大规模公开

王舟瑶(1858—1925),字星垣,号默盫,浙江黄岩人,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藏书家和地方文献专家,曾任上海南洋公学教授、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经史教习、两广师范学堂监督、礼部顾问官。王舟瑶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中国学术史》《读经札记》,编纂有《光绪台州府志》《默盫集》,辑有《台州文征》《台州先哲遗书》等。近日,...
抗战回望38︱《保卫卢沟桥》:“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 - 天天要闻

抗战回望38︱《保卫卢沟桥》:“卢沟桥是我们的坟墓”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合作,推出“抗战回望”系列,选取抗战期间的报纸、图书、日记等史料加以介绍,希冀带领读者前往历史现场,触碰抗战时中国军民的精神与生活。“七七事变”吹响了全民族抗敌御侮的号角。作为事变中的重要场景,卢沟桥迅速为国人所熟知...
若不是北魏的胡太后算计太多,又怎会水到渠成的上位呢? - 天天要闻

若不是北魏的胡太后算计太多,又怎会水到渠成的上位呢?

古代北魏,宫里的女人想往上走都难。尤其对胡氏来说,她面前摆着的,不只是后宫的明枪暗箭,还有一道横了百十年的规矩——“子贵母死”。道武帝拓跋珪定这规矩时说得明白:皇子立为太子,亲妈就得赐死,怕的是外戚仗着太后的势乱政。
凌晨突发讣告!孙大业逝世 - 天天要闻

凌晨突发讣告!孙大业逝世

7月8日凌晨,河北师范大学发布讣告:中国科学院院士、细胞生物学家、无党派代表人士、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孙大业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7月7日18时14分在石家庄逝世,享年88岁。孙大业先生,1937年7月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浙江温州。1959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现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石...
黑龙江省原副省长——范子文 - 天天要闻

黑龙江省原副省长——范子文

范子文范子文(1909-1975),又名范嗣淹,陕西省绥德县人,享年66岁。早年考入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奇袭集义村敌据点 - 天天要闻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奇袭集义村敌据点

在集义青纱帐里的游击队员(资料图片)。  集义村原属徐沟县管辖,位于县城东10华里处。早在唐代天宝年间,为抗击安禄山叛军,当地群众自发在此集结义军,“集义村”由此得名。  集义村的地理位置重要,与正北的大常镇、东南的榆次县东阳镇呈犄角之势。
郭松民:从何应钦主持“受降仪式”看国民党的媚日情结 - 天天要闻

郭松民:从何应钦主持“受降仪式”看国民党的媚日情结

“蒋介石私放冈村宁次,为中华民族的未来,留下巨大阴影——因为这意味着,一个人无论怎样伤害中华民族,都可能不受惩罚。”01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