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两次提到稻:“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与益予众庶稻鲜食。”
意思是,大禹叫伯益发放稻种,教导群众在低洼潮湿的地方种植水稻。
这一记载在新砦遗址和二里头遗址的考古中得到了验证。
考古工作者对上述两遗址的土样进行“浮选法”统计,发现按重量计算,稻米的权重皆为85%左右,粟和黍加起来的重量权重仅为15%。
这里可能隐藏着二里头王国崛起的秘密。
1
4.2~4.0kaBP期间,全球各地发生了一场降温事件。
当时,欧洲阿尔卑斯山地冰川重新活动,北美地区发生严重的干旱事件,西亚地区的降温幅度堪比新仙女木事件最冷和最为干旱的时期。
在中国,同样如此。证据如下:
贵州董哥洞、湖南莲花洞、湖北神农架山宝洞、辽宁本溪水洞等石笋δ18O显示,4.2~4.0kaBP期间是一个显著的弱季风期。东北金川的泥炭纤维素δ13C显示,在4.2kaBP左右该区有一次大的气候转型,气候从之前长时间的湿润状态转为之后的干旱状态。
原理很简单,中国东部的气温、降水的变化,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
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弱,雨水带自然转移,变得更加靠南、靠东。从而使得东边和南边的雨水增加引发涝灾,西边和北边的雨水减少引发旱灾。
当东、南、西、北要么发生旱灾,要么发生涝灾,久而久之,人口就会慢慢向中部地区转移。
2
人口转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开始是,气候巨变使人口和资源失衡,造成本地区内部竞争加剧,最终导致大型聚落的诞生。陶寺、石峁等超大型聚落的诞生,即与此有关。
当气候恶化加剧,为争夺生存空间,地区之间就会由协作而变为斗争。陶寺被毁,就与石峁人群南下有关。韩建业认为,这一考古事件,对应文献所言的稷放丹朱,未必如此,但背后一定是北方人向中原迁徙。
在陶寺南方,石家河文化遭到毁灭,对应文献上的禹攻三苗,也与气候变化有关。
《墨子·非攻上》:“昔者有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震”。
夏冰,即天气降温。地坼及泉,即干旱。这意味着长江流域出现干冷天气。
基于考古发现,中原人群似乎并没有向南方迁徙。所以,战争并非总以占领对方地盘为目的,也有保护自己不被侵犯的目的。
3
4.2~4.0kaBP的降温事件,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大崩溃。
例如,在内蒙古岱海地区,老虎山文化由于气候的影响而发生衰落,该地区留下200余年的空白;在西辽河流域,小河沿文化曾发生衰落,不少地区出现文化空白。
研究表明,从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时代,黄河中下游的聚落总数量从1669个骤降至180个;山东地区的聚落总数由677个降为44个;晋南地区聚落总面积由2000万平方米降为不足300万平米。
大崩溃同样波及到嵩山南北地区,虽然程度弱一些。
但不同于其他地区,大崩溃之后,嵩山南北尤其是洛阳盆地,人口快速增加。
据统计,二里头时代,洛阳盆地的聚落总面积超过2000万平米,相比龙山时代,上升了八成左右。
此时,该如何养活他们?
其实,新砦遗址和二里头遗址人群中,稻米在饮食比重中的超高占比,已经在告诉我们,当气候巨变时,中原地区的粮食结构,因为不单一,兼具南北特征,所以更能缓解灾情。
简言之,北方种植粟米,气候巨变后只能退耕还牧,南方种植水稻,受灾后什么也做不了。只有中原地区,雨水少时种植粟米,雨水多时种植水稻,旱涝保收。(基于当时“东亚雨神”南徙,中原地区的平均雨水量要比过去多一些。故此,水稻在二里头粮食比重中较高。)
当中原地区在气候巨变时的农业优势体现出来后,人群迁入是必然的。
伴随着人口的增加,是财富的聚集,以及政治的统一。
于是二里头王国就诞生了。
4
众所周知,尧舜时代,中原遭遇大洪水。鲧治水九年,禹治水十三年,终于成功。在这二十二年里,虽然人们可以通过搬家的方式来躲避洪水,但粮食问题难以解决,因为粟和黍不适合生长于雨季。
这就是为何大禹“令益予众庶稻”。
彼时,大禹等人认识到水稻的重大作用,所以中原地区的人们才能在龙山大崩溃时代损失最小,并能在随后的时代,快速崛起。
不得不说,诞生于长江流域的水稻,是二里头王国崛起的最大功臣。
毕竟,那可是85%的口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