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年间,出土了一部史学界将其称之为《竹书纪年》史书,最初的时候是一个汲郡叫不准的盗墓贼,盗掘了一座不知道是魏襄王还是魏安厘王的魏国古墓,挖掘了大批的竹简,刚开始的时候不准不知道是什么,就把它们当做燃烧的火把,不过由于很多,大部分都被丢掉了。后来村民及时的报告给了官府这批先秦史书才没有被完全毁掉。
晋武帝司马炎下令整理余下的竹简,编成了十三篇先秦史料记录,叙述了夏商周年间的历史。由于该史书是用竹简编成的编年体史书,历史界称他为《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比司马迁的《史记》早了两百多年,大概成书在战国中期公园前三百年。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六国史书被焚毁殆尽,《竹书纪年》绝对是漏网之鱼了吧,也是史学界的瑰宝,是大家研究先秦历史不可缺少的东西。
然而千百年来,《竹书纪年》一直被史学界当做异端来看待,甚至入不了主流之中,更不能被看做先秦历史的研究参考,是因为《竹书纪年》其中的内容太过于惊悚更太过于颠覆人的三观,许多历史的记载和<史记>这个权威正统的史书大相径庭。
比如说《史记》中记载的盛赞的尧舜禹禅让的记录,《竹书纪年》里面记载的是血腥的政变: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大体意思就是尧晚年德行失,被舜发动政变囚禁了起来,舜囚禁尧到了平阳这个地方,取代了尧的帝位,让丹朱和尧不能相见。
后来舜禅让给禹这段历史也被《竹书纪年》记载成禹反抗舜的故事。话说禹的父亲鲧,是尧的心腹。舜夺取政权之后,将其清洗掉。禹为父报仇,据夏地抗舜,最终击败舜,将其流放到苍梧,舜遂死在苍梧。这其中的记载感觉比史记记载靠谱,舜迅游的湖南广西地区当时就是渺无人烟的蛮荒之地,这样比流放更合理更通顺。
类似的毁三观历史还有许多,比如“夏启杀伯益”、“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等等。总而言之,在《竹书纪年》里,血腥政变和军事冲突才是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