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倒数第二次北伐,这一仗不可小觑,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继第一次北伐失利后,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如果赢了历史可能改写。另外这也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交手战,但诸葛丞相在大破司马懿时选择了退兵,令人叹息遗憾。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诸葛亮下令退兵?是打不动了?还是后勤跟不上?或者是其它原因?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北伐
一是时机;此时诸葛亮选择北伐时机是对的,曹真病重,少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
二是人和:不仅如此,诸葛亮还招揽鲜卑人轲比能,让他起兵响应,人和有了。
三是天时:雍凉地区半年没下雨,天时很到位。
四是地利:虽然说北伐路线没怎么改变,但诸葛亮发明了木牛运粮,减缓了因路途而影响运粮的问题,也算地利吧。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基础上,诸葛亮发兵包围了祁山堡,并在其东北修建卤城作为大营。
司马懿
司马懿亲自挂帅
曹魏方面见蜀汉来势汹汹,直接派司马懿挂帅率军抵抗。司马懿派费曜、戴陵与四千精兵前往上邽防守,自己则率军随后跟进。诸葛亮得知后,留王平继续攻打,自己则北上上邽对那里的麦田进行了“破坏”。麦子熟了,哪有不收的道理。期间戴陵派军阻拦被诸葛亮打退,最后司马懿大军到来,诸葛亮才停止破坏,麦田并没有破坏完全。
司马懿到达上邽之东,开始据险而守并不主动出击。看到这里你会感到奇怪,一向“侵掠如火"、"兵贵神速”的司马懿怎么采取守势?原因很简单,主动进攻的司马懿并没有占到便宜,所以只能坚守等待时机。甚至在司马懿进军卤城之时,选择登山掘营,与汉军对峙,依然不与交战。这个行为得到了其他将领的不满“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但是司马懿的隐忍是出了名的,这些个“流言蜚语”,司马懿自然不会放在心上。
司马懿
此时由于诸葛亮的破坏,导致魏军陷入缺粮之中,不得不靠关中运粮以及收取胡人谷物做粮。从目前局势来看,形势朝着有利于蜀汉的方向发展。诸葛亮为了战胜司马懿,撤了祁山堡的包围,把主力集中在了卤城。司马懿也不甘示弱主动出击,采取钳形攻势,派张郃攻打卤城南的王平,自己则进攻诸葛亮主力军。
诸葛亮也发起还击,派大将魏延、高翔、吴班三路进攻,大破魏军。魏军败得有多惨呢?有记载说:蜀军斩杀了3000名魏军军官,收获铠甲5000具,弩箭3000支。虽然数字可能有夸大,但给魏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司马懿吃了一个大败仗,士气低落,处于强弩之末的状态。就算关中有运粮,这怎么能难倒诸葛亮,他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慢慢截断魏军后路。只要诸葛亮继续和司马懿耗着,司马懿必输无疑。然而,命运给丞相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突然撤兵
负责运送粮草的李严出了差错,不仅如此还假借刘禅手谕要诸葛亮退军。诸葛亮没办法,眼见粮草不济,皇上又催,只好放弃进攻班师回朝。司马懿一看好机会,立刻派张郃追击,尽管张郃不情愿,怕中计。但还是不得不去,结果可想而知,一位老将就此陨落木门道。这给曹魏的打击非常大,这可是五子良将之一啊,相当于五虎将的存在。他就这样白白送了命,对魏军的士气再一次造成沉重的打击。
李严
回到成都的诸葛亮发现自己被李严坑了,是李严自己办事不利故意设的局。借口粮草不济以及诸葛亮外出已久恐生事端就劝刘禅诏他回来,但诸葛亮回来之后开始装傻。这就是一个腹黑的典型代表。当然李严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他想扳倒诸葛亮当上一把手,然而因为他的私心坏了北伐大计。因此诸葛亮伙同众人一起参他,把李严流放了。非常可惜,因为李严的私欲把原本好好的北伐局势给搅乱了。
诸葛亮大破司马懿而退军,不是因为打不下去了,是因为内部不团结,导致司马懿侥幸胜利。如果马谡还活着,被诸葛亮派去置办粮草,估计北伐可以顺利进行,历史也可能改写。因为马谡虽然实战不行,但他和诸葛亮关系好,断不会干出这样的事。诸葛亮撤军,真的是一种无奈。因为队友不给力,使绊子,导致功亏一篑。
司马懿
如果诸葛亮换一个靠谱的人来负责粮草运送,可能历史就会改写。没有后顾之忧士气正盛的蜀军,不管进攻还是拼消耗,司马懿都不占优势,不仅受不住还有可能被诸葛亮反推到长安。所以,诸葛亮大败司马懿选择撤退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与不甘,毕竟这是为数不多离胜利很近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