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之《长沙万象》前言
本文系2000年出版《长沙万象》老照片集前言
《长沙万象》前言
陈先枢
编完《长沙百年》和《长沙名人》,总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长沙百年》800多张照片,对戊戌维新运动以来长沙发生的历次重大事件基本上都有涉及。《长沙名人》800多张照片对长沙近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也搜罗得较为齐全了。但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除风雷激荡的历史事件,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之外,还有内容涵盖十分广泛的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发展历程。《长沙百年》和《长沙名人》虽然也编入了一些反映长沙近代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照片,但数量十分零星,不能完整地反映近代长沙社会的风貌与变迁。
而恰恰这方面的照片比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照片要难找得多。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历史研究中,人们往往偏重于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研究,而有关社会史的研究,则长期是薄弱环节。因而,在近50年出版的历史著作中,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照片相对较少。改革开放以来,一种共识正在形成:由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宗族家庭、社团阶层、礼仪风俗等方面构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人类历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舞台和条件,而人类历史活动又反过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业已成为评判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标准之一。
因此,研究历史,还应当十分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研究,揭示其丰富的内涵,探索其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一部人类历史才是完整的,丰富多彩的,有血有肉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
基于此种思考,“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就不能没有一部以反映长沙百年经济社会变迁为主的图集。我们将其取名为《长沙万象》,它是长沙百年“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然而,要获取反映长沙百年,特别是前50年社会变迁的历史照片,又谈何容易。在编辑过程中,几乎没有现成的图集可供汲取和参考,甚至经过整理汇编的文字资料也微乎其微。于是我们另辟蹊径,一是深入民间,去寻访珍藏;二是广猎群籍,去里淘金。
首先,我们在《长沙晚报》等报刊发布征集长沙老照片的启事,并有的放矢地造访一些“老长沙”。对此,众多乡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翻箱倒柜,送来了珍藏多年的照片。有些照片画面虽已泛黄,但图像还十分清晰,半个多世纪前的景物仿佛就在眼前。如一张老码头照片,趸船上“国营招商局长沙码头”几个芝麻大小的字居然还清晰可辨。
然后,我们飞往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开始艰难的寻觅。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中寻找长沙老照片犹如大海捞针。经过几十个日日夜夜,在该馆利用部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终于在5000多个湖南卷宗中找到近百张珍贵照片。
接着我们又到一些博物馆和图书馆,在那多年无人光顾的书架上,翻出一本本20世纪初至中叶的书刊,一页一页地翻开去,50年前的长沙社会景象再现在我们眼前。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国外印行的书刊,如日本1916年出版的摄影集《长沙大观》、1924—1932年出版的月刊《亚细亚写真大观》,以及美国出版的回忆录《战时中国教学生涯》等。
编者还抢拍了不少老遗存和老场景,有的现在已不复存在了,成了名副其实的老照片。于是,才有了本书市政话旧、社会百业、文化之都、慈善与赈灾、史海拾遗、市井风情、湘城访古、老街拾遗、名人与长沙、梨园春秋、共和国往事、城市与人等栏目以及“老码头”“老邮政”“老广告”“老商标”等160多个专题,真可谓包罗万象。
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经济结构相对固定,社会发展极为缓慢。尽管它在早中期也曾有过辉煌,但是到后期却落后了,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整个社会处于停滞不前和封闭保守状态。历史进入近代,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而急剧的变化,造成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但这些变化是如何启动的?具有哪些规律性?今天,我们来审视这些老照片,就会发现,近代社会史不同于一般的政治史、军事史和思想史。本书收录的社会百业和社会生活的许多老照片,更加贴近下层社会、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为各个阶层的人所喜闻乐见,正如孟子所云:“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近代长沙社会变迁的过程和整个中国的变化一样,从实质上来说,就是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是时之长沙,保守力量逐渐衰退,新生力量脱颖而出,“铁门之城”被冲破,形成政治上的新格局,经济上的新需求。总的趋势是,传统社会固有的封建性、封闭性、停滞性和落后性在逐步被打破,而近现代社会的民主化、科学化、开放性和文明进步等因素在逐步增长。
本书打破按时间编排的惯例,826张照片按构成经济社会的不同内容作适当编辑,宛如一部“长沙社会大观”。文字说明不拘一格,或概述史实,或追溯沿革,或反思历史,或颂扬美好,抚今追昔,感慨系之。这一幅幅照片,是档案、是历史、是乡情、是旧梦,有的已渺茫如烟,有的却记忆犹新,有的令人回味无穷,有的却不堪回首,今日重现人间,愿鉴赏之余,能给人以启迪和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