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备托孤1800周年,有必要吗?

2022年12月14日21:45:09 历史 2000

文| 张宇驰

据报道,重庆市三国文化研究会等机构拟在重庆奉节、四川成都召开“纪念刘备托孤1800周年学术研讨会”。有网友认为,纪念刘备托孤研讨会缺乏实际意义,浪费经费,也不能产出实际的研究成果。

纪念刘备托孤1800周年,有必要吗? - 天天要闻

对于历史人物的缅怀纪念,应秉持着何种标准?

我们会纪念一位奋力钻研的两弹元勋,纪念一名辛勤耕耘的水稻专家,纪念一个怀揣爱国主义理想牺牲的战士,是因为他们的名字家喻户晓,他们身上展示出了崇高品质,他们的人生轨迹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影响,为我们这个民族塑造了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

简言之,名、实、神三者缺一不可。而对照来看,刘备托孤的美名虽因名著《三国演义》而传播甚广,但缺乏足够的现实投射,因此很难让网友产生共鸣。相对而言,汨罗市宣布将在明年端午期间举办“纪念屈原殉国2300周年”系列活动,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网友不买账,也不代表纪念活动全无意义。面对“名人”这种特殊资源,局内局外看到的风景的确不同。应注意到,此次周年纪念活动以“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展开,计划围绕托孤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政权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民俗等领域深入挖掘。主办方表示,此次研讨会并非仅研讨刘备托孤,同样也涉及到三国文化的整体研究。

“鸡毛蒜皮,无趣无聊。”这或许是我们看到部分断代史研究的第一想法。诚然,“历史的大厦已然构建完毕,后人能做的只有修修补补”,但对于相关领域的学者而言,每一次新材料的出土,或许都意味着一次重要的突破;每每能将历史与现实相连,以史为鉴或,也可看作实现了“兼济天下”的学科理想。

无论是交流学术也好,开发旅游也罢,给刘备托孤办“周年庆”有一定价值。但也切记,莫把“名人轶事”当作了万能的“诸葛亮”,钻了“托孤”的牛角尖,学那劳民伤财的“关公像”“比干祭”,把“挖掘事迹”等同于“标榜政绩”。刘玄德勤俭起家、轻徭爱民、兼听则明的品德,也应当有所借鉴。在办会时长、人员经费、活动规模等方面,应提倡节俭务实、适度宣传,确保全过程透明可查。

【作者】 张宇驰

南方评论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一次全俄总动员 - 天天要闻

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一次全俄总动员

俄罗斯将在5月9日迎来“卫国战争胜利日”这一全俄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因这场胜利的背后是军民的巨大牺牲,所以这个节日在俄罗斯地位特殊、意义重大。为了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无论俄罗斯官方还是民间都全面动员起来,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到这一重大节庆活动中。七座城市胜利日当天将恢复旧称近期,俄罗斯多地的地方议会作出...
诸侯割据VS集权称帝:项羽为何分封不称帝?改写历史或自掘坟墓 - 天天要闻

诸侯割据VS集权称帝:项羽为何分封不称帝?改写历史或自掘坟墓

《史记 秦始皇本纪》: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刚刚统一天下的那一年,丞相王绾等人建议说:各国诸候刚被消灭,燕、齐、荆地辽远,不在那里立王,就没有人来安定燕、齐、荆。请把皇帝的几...
苦涩的荒唐 - 天天要闻

苦涩的荒唐

文革后期的73年,小学四年级时一个班级搞了一场随堂批判会,校长都来参加了,因为校长听说这个民办身份的班主任能力挺强的,让“哑巴”都开口说了话。
中国第一个蒙难的新闻记者 - 天天要闻

中国第一个蒙难的新闻记者

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十五日(1903年8月7日),紫禁城飘着细雨。军机大臣瞿鸿禨捧着一叠奏折疾步穿过宫门,却在养心殿前听见瓷器碎裂的脆响。殿内,慈禧太后正凝视着刑部呈报的"杖毙逆犯沈荩事毕"奏本,指尖深深掐进黄绫锦垫。 这个令帝国最高统治者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