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说到,和珅得遇贵人,一介书生攀上高枝啊,和刑部尚书冯英莲结为亲家。此后呢,英莲几度升迁所任职的岗位啊,和珅的后来都有所接触。应当说,和珅在英联身上是学到了不少为官处世的经验的。但在这之前,和珅入世的道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他虽然学识渊博,成绩优异,却在十拿九稳的科考栽了大跟头。
怎么回事呢?这一年,和珅已经在咸安宫官学待了八年之久,按照规矩呢,是时候参加科举考试了,所以呢,就在乾隆33年参加了乡试。所谓乡试啊,这其中的乡是乡村的乡,但是却是省一级的考试啊,一般呢,每三年举办一次,有的时候遇上了大型的庆典,皇帝高兴了,还会在三年间隔中额外开设一场考试,这就叫做恩,可表示是皇上特别恩赐的科举考试。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因此呢,也叫秋闱!通过乡试考试啊,那就是我们常说的重举了。和珅参加乡试啊,原本对自己非常有信心,实在话,凭他的学识积累中举应该不在话下。但是世事难料,乡试发榜之后,和珅居然名落孙山了。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呀,都是一个相当大的打击呀。和珅当然也不例外,他得知自己落榜之后,非常难过,愤懑不平,提笔写下了。“翻悔归来增徜徉,人间谁负是知音”这样的诗句,感慨自己怀才不遇,知音难觅。
其实啊,这个结果也不能全怪和珅,和珅虽然熟读经史子集,但明清科举啊,他只考四书五经,而且考生呢,只能诠释经书义理,具体立论,美其名曰:代圣贤立言,不能有过多自己的解读和思考。换句话说吧,这科举考试啊,选拔出来的并不是学识真正渊博啊,有很大的才能,有思考的能力的人才,而是能够按照这八股的要求,中规中矩的完成考题的人。那从这个角度来看呢,你就明白了,和珅的落榜,其实有它的必然性,就是说和珅从来就不是一个中规中矩,完全按照规矩办事的人,像是落榜的和珅呢,如果不死心的话,大可以备考三年再战。但是和珅却做出了另一种选择。
对和珅来说呀,十年官学生涯已经过去了八九年,如果再战科举,势必又要靠他人资助,而且自己早已成家,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让家人跟着自个儿遭罪啊。所以呢,在科举落榜后的第二年,也就是乾隆34年,和珅承起了祖上留下来的三等轻车都尉之职。那这里有很多朋友可能会好奇了,哎,和珅不是有祖上留下来的官职可以当吗?为什么非要参加科举考试呢?这就跟当时的官场环境有关了。明清时期呀,像和珅这样承袭祖上的世袭爵位进入官场的人叫荫生,树荫的荫!就是啊,靠着祖上的荫庇啊,这样的年轻人,这样的学生,有点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关系户吧!大家会觉得你是靠着关系进来的,可能没什么真本事,所以呢,荫生往往不是真正有出息的年轻人入仕的首选。而通过科举考取功名,那才是正途。这样呢,就可以向别人证明,你看我不是靠着关系进来的,我是有真本事的。和珅在三等轻车都尉一职上啊,干了三年,很称职,干得不错。那么到了乾隆37年,和珅被授予三等侍卫。哎,您可别小看了侍卫一职。乾隆最心爱的臣子福康安,那就是富察皇后的弟弟,大学士傅恒之子啊,也是承袭祖上云其未世职。被授三等侍卫,但人家毕竟是皇亲国戚啊,起点高啊,很快又擢升为头等侍卫了。那对比着富康安,您在看和珅,一个家道中落的穷书生,入世以后竟然能比肩皇亲国戚,不难想象,和珅在初入官场的时候,应该是得到了英联不少帮助的。
和珅成为三等侍卫之后呢,负责皇帝的出行安全,自然就有机会在皇帝面前露脸了。一天啊,乾隆正坐在车轿里游园,欣赏春景,突然呢,一个侍卫呈上边境急奏,说有缅甸要犯逃脱。还有。。。一听这话,乾隆龙颜大怒,就问:“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乾隆这个人呢,喜欢吊书带,那就是卖弄自己的学问。这句话呢,出自于《论语》,意思是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了,龟甲和美玉被毁坏在盒子里了,要怪谁呢?可谁的责任呢?谁的罪过啊?在场的侍卫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明白皇上说的什么意思,没人敢这声。这时候,人群中突然传来一声嘹亮而坚定的回答。点守者不得辞其责耳,点守者不得辞其责耳!意思是啊,守卫的人不能推脱责任呐。那个时候,这个回答虽然有道理,但也不算有多高明啊。要我说呀,高明,高明的很呐!得给当年的和珅大大的点个赞!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乾隆问的: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引用的是《论语》记事篇里孔夫子的原话,而和珅回答的“点守者不得辞其责耳”是宋代大儒朱熹后来的批注。这说明什么呀?说明和珅不仅熟读论语,连注释批注都背着一字不落,而且运用得当,绝非死读书,读死书。但是有个前提,你得能背诵下来呀,所以呢,我也想劝现在的老师也好,家长也好,趁着学生,趁着孩子年龄小,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一定要多背些唐诗宋词,典籍名篇。如此方能厚积薄发,考试的时候,今后工作的时候能用得到,甚至不定啥时候改变命运的那个当口都用得到啊!
乾隆听得应的循着声音的方向望去,一眼就看见人群里一位相貌端正、气质出众的小伙子。那就是和珅。乾隆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一表人才的青年,饶有兴致的接着问他,你懂论语吗?和珅回答说是,乾隆来了兴趣,就进一步追问和珅,你且说说即使将伐颛于一章的意思。听到这里呀,和珅心里一乐,平日苦心研读经典,哎呀,终于有用武之地了。只见和珅不慌不忙地答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是圣人的见解。然而世事变迁,人心不古,仅凭教化之道,难保顽固之民不生二心,因此必须恩威并用,祭师教化以来人,再等威权以服人,方为王者之道。乾隆皇帝对和珅的回答深深满意,当时龙颜大悦,也对这个小伙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乾隆40年,和珅被乾隆破格提拔为乾清宫侍卫,同年11月,又再一次被提拔为御前侍卫,并任正兰旗满洲副都统。你还记得和珅的爸爸是什么官职吗?福建副都统干到死,也就是相当于一个省军区的副司令,而这个时候的和珅才多大的岁数,不到30岁就任了郑兰旗满洲副都统!比他爸还厉害。所以说一直以来啊,大家对和珅的评价呢,就觉得他只会是溜须拍马啊,趋炎附势,其实真的不全如此啊,紧要关头肯定能够沉着应对,临危不惧,这本事可不是谁都有的,咱们不都知道那样一句话吗: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啊,乾隆那不是一般的皇帝,一生非常精明,励精图治啊,何时能够一下子打到点子上?说明他的领悟力绝非寻常!好了,今天雪薇跟大家分享的和珅科考失败,另辟蹊径进入官场,并且凭借自己的才识和胆量,很快的就被乾隆爷发现和赏识,接下来呢,和珅的官场生涯就要开挂喽!那么他究竟凭借什么成为大清乃至整个古代历史上升迁速度最快的官员呢?咱们下次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