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6日,蜗居台湾岛25年后,蒋介石因突发心脏病在台北市士林官邸去世。此时,还被蒋介石软禁在台北市复兴三路70寓所的张学良,接到了好友张群的电话。
在电话中,对方转告他蒋介石已经去世的消息。随后,同样是和张学良关系匪浅的宋美龄亲自接张学良,前往蒋介石的灵堂吊唁。
在吊唁现场,张学良见到了已经躺在水晶棺内的蒋介石,他送上自己的一副挽联之后,一言不发转身离开现场。
在场的蒋经国看到这幅挽联之后,据说神情非常复杂,但是没有办法当场发作。张学良的这幅挽联赫然写着十六个字:“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张学良的这幅挽联,放在现在人的角度来看,可谓是“情真意切”,他没有因为蒋介石的去世而对其有丝毫的美化,同时,张学良也通过这件事情,向外界传达了一个信息。
那就是,张学良承认在蒋介石软禁他的数十年时间里,单从生活待遇方面,蒋介石对张学良其实非常不错,好到可以用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来形容。
然而后面一句话,张学良立刻旗帜鲜明,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政见方面,两人如同死敌。归根结底,张学良对蒋介石持反对态度,这也难怪蒋经国十分难堪。
蒋介石和张学良的关系,在近代史上可谓是非常复杂。尤其是西安事变,身为蒋介石结义兄弟的张学良联合杨虎城突然发动“兵谏”,武装扣押了蒋介石。
而且,在武装扣押蒋介石的过程中还发生了短暂的交火中,蒋介石的卫队长也是他的侄孙蒋孝先被十七路军击毙。按照当时的情况,张学良和蒋介石从这一刻起,已经是彻底撕破了脸皮。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在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曾经和杨虎城有过一次沟通,主要内容就是,无论如何不能打死蒋介石,否则自己只能和杨虎城一起,提着脑袋到南京谢罪。
站在今天的角度,张学良不杀蒋介石属于明智之举。但是,当时无论是十七路军还是西安城内的百姓学生,群情激愤都要杀蒋以谢天下。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张学良本人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同时也说明张学良的初衷:停止内战,逼蒋抗日。
事实上,蒋介石在事件发生后,也意识到了张学良对自己没有恶意,所以他才让宋美龄“深入虎穴”,参加随后的和平谈判。
等到蒋介石一开口,同意一致抗日,张学良果然立即放人。为了表明自己的诚意,张学良还不顾众人劝阻,做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亲自和蒋介石一起坐飞机飞回了南京。
结果到了南京之后,他立刻被军事法庭起诉,罪名是“挟持统帅”,判处十年监禁。紧接着蒋介石本人亲自下令将其“特赦”,看似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实际上却在判决书上加了一句话,要严加管束。随后,张学良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软禁生涯。
被软禁的张学良,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自己从此会过上五十多年的准囚徒生活。刚开始在他看来,只要等到抗日战争结束,自己就能恢复自由。
没想到,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蒋介石个人的威望在全国达到了顶峰时,他不会想到是张学良促就了自己,而是对张学良抛出了三个条件,只要能做到,就同意释放张学良。
这三个条件,每一条都极具信息量。这三个条件分别是,一、张学良必须承认,发动西安事变是上中共的圈套,才导致后面的局面。第二、交出九一八事件时蒋介石发给张学良的密电。第三、恢复自由之后立刻出国。
从这三个条件明显就能看出,蒋介石就是想借张学良之手,甩掉自己的黑历史。
也因此,在张学良明确拒绝这三个条件之后,恼羞成怒的蒋介石下定决心,要彻底限制张学良的自由。所以,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一直到蒋介石败退台湾,张学良的软禁地点虽然一直在变化,但始终没有获得自由。
不过,张学良自己回忆称,被软禁期间,只要是他提出的生活设施和待遇方面的要求,蒋介石一般都能满足。
其中有一次,蒋介石建议张学良,可以钓鱼看书陶冶情操,结果张学良表示没有鱼竿,点名要求美国产的伸缩鱼竿,他此举是暗示蒋介石,应该放他一马。结果蒋介石毫不犹豫给他送来美国鱼竿,张学良一怒之下直接把鱼竿折成两截。
另外,软禁期间,张学良曾经不止一次重病,蒋介石身边的人都在窃喜,认为让张学良自己病死最符合蒋介石的利益。不料蒋介石确实竭尽全力,派来最好的医生和资源,让张学良多次转危为安,寿命甚至远远超过了蒋介石本人。对于这些事情,张学良也心知肚明。
等到张学良晚年转移到夏威夷之后,他面对记者公开表示过,他的生命总共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36岁之前,另外一段是36岁之后,从21岁开始,张学良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并且靠着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为整个国家立下了自己独有的功勋。然而在36岁那年,随着他被蒋介石囚禁,在他自己眼中,从那以后自己的生命,事实上已经终止。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被关押过程中,张学良的心态也逐步发生了变化,他与发妻于凤至解除了婚姻关系,娶了一直陪伴他的赵四小姐,改信了基督教,甚至连年轻时的火爆脾气也不见了踪影。
而与蒋介石纠缠了半个多世纪的恩恩怨怨,也随着1975年蒋介石的去世,以一个十六字的挽联做了总结,划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