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堪称是新中国工业建设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略部署。直到本世纪初,随着三线企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并消失,才逐步被揭开“天窗”。
当时,三线建设要求“靠山、分散、隐蔽”(简称山、散、洞),经过多方考察选址,最终选择在富平县的千年名镇—庄里镇,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大型三线军工企业-陕西压延设备厂。
1966年12月,陕压厂筹备建设,由沈阳重型机器厂、德阳中国第二重型机器厂和洛阳矿山机器厂三厂共同包建。三厂接到任务后,立马组织骨干人员赶赴陕西。优秀青年义无反顾地走进大山里,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为了三线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奉献。
庄里是一个千年古镇,一公里长的大街将古镇分为南北两侧。为了保密和便于管理,陕压厂对外只称通讯地址,即富平五号信箱,所以陕压的工人也有“五号人”的称谓。历经八年建设,陕压厂建成投产,迅速成为一家大型的机械加工骨干企业。
厂部办公大楼与生产车间,建在庄里镇的正北面,白家沟见缝插针盖了一些平房和简易二层楼,作为宿舍楼。先后在白家沟建设了百货商店、菜站、银行、子弟学校。张窑那里则建设了粮油站、邮局、煤场,陕压职工医院。
鼎盛时期的陕压厂职工四五千人,虽坐落在一个村子里,但繁华程度丝毫不亚于当时的县城。一大早就是高音喇叭播放新闻和文娱节目,他们就是听着厂里高音喇叭安排一天的生活起居、劳作休息的。老百姓在自家田地里种点小菜,拿到厂区去出售,换回一些零用钱花。厂子还陆续安装了电视接收塔,修建了灯光球场,工人文化室,等一批文体场所和文体器材,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一城庄里, 半城陕压,如今的陕压厂也在飞速发展中,有了更先进的设备,更高科技的产品。建于四五十年前的老厂房车间,也已显露出几分斑驳之色,墙上的标语历经风吹日晒雨淋,依然看出笔迹工整清晰,常常让来往的后人怀想起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