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有两个崇拜之人,一个是管仲,另一个是乐毅。相对于管仲,乐毅名气似乎并不大,但是能让诸葛孔明这样的人崇拜,自然不同凡响。
乐毅,战国时期燕国的将领,他干的最著名的事情,就是统帅多国联军,差点灭了齐国。
燕国,春秋战国时期,名义上是强国,但其实力基本上处在垫底的位置上,而齐国正好相反,春秋战国几百年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称王称霸,强国代表。
是什么原因让实力不济的燕国敢于挑战强大的齐国呢?
答案是一个字——“恨”。
事情要从燕王哙说起,弱国之所以弱,很大程度上与国君的昏聩有关,这位燕王哙在任时,就干了一件荒唐事,直接导致了燕国的内乱。
原来,燕王哙要效仿尧舜禹,把自己的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别人怕被人夺权还来不及呢,这位老兄竟然在臣子苏代、鹿毛寿的鼓动下,竟然要把王位拱手让出。
禅让的结果可想而知,权力平衡被打破,原本指望着继位的太子姬平不服这一决定,与子之之间爆发了长达数月的战争,导致了燕国内部大乱。
而南面的齐国似乎看到了开疆拓土的希望,趁着燕国权臣忙着争权夺利的时机,联合中山国,大举发兵燕国,本就国力不济的燕国,根本抵挡不住齐军的进攻,燕王哙、子之被杀,燕国几乎被齐国和中山国瓜分。
燕齐两国仇恨的梁子就此结下了。
不愿坐视齐国壮大的赵国,派兵把在韩国的燕公子姬职护送回燕国,继承王位,他就是燕昭王。
即位后的燕昭王,时刻没有忘记国恨家仇,立志变法革新,励精图治,期待有朝一日报仇雪恨。
为了实现国家强盛,燕昭王许诺重金,招贤纳士,这一时期,很多当时的有识之士,纷纷投奔燕国而来,乐毅就是其中之一,并备受信任。
经过28年的励精图治,燕国走出了内斗的阴影,国家实力逐渐强大起来,报仇的计划提到了日程上来。
真所谓“大丈夫报仇,十年未晚”,这一等,就是28年。
虽然有了28年的发展,但燕国毕竟基础差、底子薄,况且齐国也没有天天躺平,厚实的根基,使其依然矗立于强国之列。想要复仇,单凭燕国一国之力,是万不能打败仇家的。
因此,燕国决定联合秦、赵、魏、韩四国共同伐齐。
齐国之所以惹得这么多国家征伐,完全是因为当政的齐湣王穷兵黩武,到处袭扰掠夺所致,与很多国家结了仇。
伐齐的大军由乐毅指挥,在与齐军进行了长达5年的征战之后,拿下了齐国七十二座城池,昔日强大的齐国,只剩下莒邑和即墨两座孤城。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来了,势如破竹的联军,在仅剩下的两座城池时,竟然久攻不下,完全没有了当初的势头。
而这五年,乐毅除了打仗,别的也没闲着,一方面,他通过馈赠钱财和土地等办法,给了其他四个参战国很多的好处,诱使他们陆续撤出的军队,使燕军成了唯一的占领军。另一方面,在占领的齐国土地上,乐毅广施仁政,一改齐湣王统治时期的横征暴敛,非常受百姓的欢迎和拥护。
至于为什么剩下两个城池却围而不攻,乐毅给出的理由是,常年的战争,让双方耗费巨大,只剩下两座城池,可以通过攻心的办法,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减少战争所带来的伤亡。
而这个时候,燕国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对乐毅非常欣赏和信任的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但新继位的惠王却素与乐毅不合。
被围困在两城的齐国看到了希望。
他们使出离间计,宣扬乐毅对莒邑和即墨两座城池围而不攻,其实是想养寇自重。乐毅在占领的齐国土地上广施仁政,但用的不是燕王的名义,而是乐毅的名义,以至于广大百姓只知道乐毅,而不知道燕王。乐毅早有自立为王的企图。
手握大权的君王最怕的是什么?是谋逆,齐国的这些离间之言,恰恰捅到了燕惠王的软肋,再加上之前君臣二人的隔阂,于是惠王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一纸诏书,招唤乐毅回国,由骑劫代替他的统帅之职。
接到旨意的乐毅,知道自己回到燕国一定不会有好果子吃,索性丢掉帅印,躲到赵国去了。
接替乐毅的骑劫根本没有统帅之才,反被齐军打得丢盔弃甲,不长时间就被赶回了燕国。齐国恢复了原来的国土,还把新国君齐襄王,迎回了国都临淄。
乐毅5年多征战的成果付之东流。
那乐毅到底有没有自立为王的谋反之心呢,燕惠王是否真的冤枉了他,这些恐怕只有乐毅自己心里最清楚。
但带领实力羸弱的燕军,击败了强大的齐军,甚至差点灭了齐国,乐毅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诸葛亮能把他与管仲齐名,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乐毅伐齐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重挫了齐国,让这个久盛不衰的强国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为后期秦国统一天下,扫除了一个最为强劲的对手。
因此,有人说,乐毅伐齐就是为秦王嬴政的统一六国做了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