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三年(1864)六月初六,围城两年的湘军终于攻破天京,此时距天王洪秀全病死已近两个月。实际主持太平天国军政的忠王李秀成率领饥肠辘辘的守军拒战失利,不得已携幼天王洪天贵福乘乱突围而出,刚出天京城没多远,突围部队再次遭到湘军狙击,混战中幼天王与李秀成走散,从此两人天各一方。
李秀成边战边退,他惯用的坐骑良驹突围前给了幼天王,自己则骑着劣马指挥冲锋,亲兵皆力战而死,只身一人流落到江宁附近的方山。方山前身名为牛首山,中有一座山峰突兀而起,犹如牛角,后来被曾国荃的湘军大炮轰平,更名为方山,附近驻扎湘军萧孚泗的部队,既没有太平军接应,又陷身于敌围,李秀成的命运可想而知了。就在天京城破后第五天,李秀成被分赃不均的当地民团扭送至萧孚泗大营中,走了狗屎运的萧孚泗以此大功得封“男爵”。
李秀成被俘后,湘军上下欣喜若狂,他是太平天国后期最为重要的柱石,亦是湘军最为头疼的劲敌,因此曾国藩根据李秀成的自述上奏清廷说,洪福瑱自焚,李秀成被擒,长江南北虽有数十万太平军,却从此失去凭依,不战自溃。也就是说按照湘军大佬的看法,只要抓住李秀成,那么洪、杨之乱就算平定了,再无后患。
曾国藩的想法只能算一厢情愿,远在北京的清廷或许能够勉强接受,其他身在前线没捞到好处的各路统兵大帅却都不以为然,他们得到的内部消息说幼天王洪天贵福并没有自焚,而是由湖州逃到了皖南,至于李秀成供述说幼天王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辨菽麦,完全是为了迷惑湘军,为幼天王南逃创造时间。所以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沈葆桢管辖的江西湘军都日夜兼程的往皖南开拔,希望抓住幼天王,再立奇功。
这一年的九月份,江西湘军营官苏元春在广昌与石城交界处设伏,擒获一支太平军,细细审讯后先喜后惧,原来这其中竟然有干王洪仁玕和幼天王洪天贵福。那么,苏元春获此大功为何又会惧怕呢?因为他思前想后,觉得这帮太平军实在是烫手山芋,此前曾国藩已大张其词的上报幼天王自焚而死,如今冒出一个大活人,那岂不是把湘军上下都得罪了吗?以自己这样的小角色而言,不仅前途堪忧,说不定小命都不保。但是抓住幼天王这件大事早已传播出去,苏元春想有所隐瞒都难,索性做个人情,将擒获的太平军都送给顶头上司席宝田,条件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希望席宝田向上汇报时把自己排除在外。
苏元春
席宝田此前因延误军机,被杨岳斌弹劾由按察使衔降为候补知府,心里一直不痛快,而且他属于湘军刘长佑集团,与曾国藩没有直接交集,所以心一横决定贪下这奇功,由与曾国藩不大对付的江西巡抚沈葆桢向清廷请功。然而,那些想看曾氏兄弟笑话的人却失望了,清廷下旨命令沈葆桢将洪仁玕和幼天王在江西就地处决,原本准备大张旗鼓献俘进京的沈葆桢大为泄气,差一点撂担子辞官不干。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这样的结果对各方都有利,毕竟幼天王本身没有李秀成那样的号召力,即使逃了也掀不起大浪,如果借此大做文章,只会激化以曾氏兄弟为首的湘军系统与清廷之间的矛盾。
那么,沈葆桢在江西处死的是不是幼天王洪天贵福呢,当时官方口径自然确认无疑。但是大约四十年后,有位自称曾是席宝田幕僚的陈某喝醉后对朋友说,当初苏元春擒获的那队太平军中其实只有干王洪仁玕,昭王黄文英等人,其中并没有幼天王。大约过了半个月后,席宝田的部队在附近荒谷中抓住一名年轻人,被俘的太平军指证此人就是幼天王。表面上看没有问题,但是有一点值得怀疑,对外界事务几乎一无所知的幼天王是如何在数万大军环围,兼有无数探谍搜寻中独自生存半个月呢?
席宝田
因此,陈某解释说,这一切都是席宝田策划的结果。席宝田通过对洪仁玕等人的审讯中得知幼天王已经奔赴海外,基本不可能再回中国,但是数万大军大张旗鼓的围剿幼天王,最后得出这么个结果,无论对上对下都可能引起不满,于是授意被俘的太平军推出一位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假冒幼天王,以了结这桩公案。不久,清廷从侧面也获知实情,但是如果不按照席宝田的办法实行,则太平天国起义就不能算彻底被镇压,又或者其它地方的太平军打起幼天王旗号,就会引出无穷后患。经过一番权衡后,清廷默认了席宝田的做法,但最后论功行赏时,主持江西军事的沈葆桢得了正三品的轻车都尉,而席宝田只给了一个几乎算是最末等的爵位——世袭云骑尉(正五品),与差不多同时赐爵的左宗棠的伯爵(超品)、鲍超的子爵(正一品),几乎无法相提并论。
关于幼天王在海外的经历,又有一位清末广东的留学生做了补充,他说在美洲旧金山时,听闻当地有华人帮会三合会,第一代始祖名叫齐福天,隐称三水共合,主要以反清为己任,创始人就是幼天王洪天贵福。据说,幼天王自天京城破后逃至湖州堵王黄文金处,清军尾随而至,以干王洪仁玕,辅王杨辅清等残存的太平天国王爷们皆一致认为,把幼天王送到安全地方隐藏起来,既保留了老天王洪秀全的血脉,又可为他日东山再起保留火苗,但中国之大却无容身之所。因为洪仁玕参加太平天国前有海外游历经验,所以建议将幼天王送往美洲,得到了众王的赞成。同时,洪仁玕考虑到美洲认识自己的人太多,恐怕暴露幼天王,因此安排有勇有谋的辅王杨辅清陪伴出洋。洪仁玕被杀后,他的日记落到了沈葆桢手中,被视为外交秘本。
历史上关于农民起义领袖失败后的下落皆有多种说法,比如黄巢、李自成,或许他们确实就是在某一时刻战死在某一处,但是民间百姓对从最底层走出的“大人物”始终保持足够大的兴趣,进而衍生出各种逃出生天的传说,可能幼天王洪天贵福的遭遇也和他们一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