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解放长江以南广大地域。就在两湖地区解放不久之后,两封神秘的信件,从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寄送到了湖北和湖南的两处农村里头。
信件分别寄给了湖北大冶县的一位铁匠和湖南衡东的一位农民。
奇怪的是两人收到信件后,都像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见人就说,这是毛主席给他们的信,他们是毛主席的结义兄弟,主席还记得他们。
身边的亲朋好友们不信,还以为他们这是在胡说八道。
可是随着他们娓娓的把当年与毛主席之间的点点滴滴叙述出来。大家这才相信,原来他们真的是毛主席的结义兄弟。
那么,两个普通农民与毛主席之间,到底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往事呢?
时代巨变
时间回到1910年,那时候年轻气盛,满怀壮志的毛主席,毅然告别了韶山冲老家。
并且给父亲留下了一首诗,以明心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随后,他就毅然踏上了寻找救国救民之法的征途。
正当初出茅庐的毛主席拔剑四顾的时候,一股百年未有之巨变扑面而来。
1911年,清政府立宪改革彻底宣告失败,以摄政王载沣、隆裕太后为代表的旧贵族阶级,为了继续维护不切实际的满人的特权利益,不愿意对汉族官僚士大夫做出让步。在立宪改革中的内阁成员名单上,全都安排了他们的自己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皇族内阁。
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要把所有的权力,都揽在他们爱新觉罗家族的手上。
然而,清政府腐朽的八旗子弟兵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淮军,以左宗棠为代表的楚军,这些汉族官僚士大夫所组织的军队相继崛起。
长江以南半壁江山,实际上已经把控在这些汉族官僚士大夫手上。清政府名义上是一个统一国家,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割据政权。
慈禧太后活着的时候,还能够依靠过硬的政治手腕,合纵连横,软硬兼施与这些汉人官僚士大夫,维持互利共生的关系。
可是,随着慈禧太后去世,摄政王载沣上台,极度保守顽固的满族官僚势力呈现出了一股大回潮,他们非但不愿意再像过去一样,与汉族官僚士大夫共同分享这个国家的权力,反而要变本加厉,从他们手上收回权力。
然而,他们又并没有收回权力的资本。
张之洞被气死后,摄政王载沣跟汉族官僚士大夫之间唯一的桥梁,彻底断送。
长江以南的官僚士大夫,彻底断掉了对清王朝的幻想,开始着手于推翻大清。
而点燃这个火药桶的导火索,就是1911年发生在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的保路运动。
这场保路运动的前因后果是这样的,清政府末年,由于财政枯竭不得不向西方列强出卖自己国家的铁路主权,以求换得现金流支持。
铁路对现代国家的重要性无需多言,控制了一条铁路,基本上就能够控制一条铁路沿线的所有省份。
清朝后期,我国各地兴起了一场铁路建设狂潮。
四川人民也不甘落后,他们联合湖南湖北的各地大小资本,希望能够建设出一条属于中国人的西南交通大动脉。但是由于建设资金被人拿去上海进行投机,导致在金融危机中被割了韭菜,铁路工程迟迟不能完工。
于是乎,清政府就打上了这条民营铁路的主意,反正你们都已经成为了烂尾工程,不如就低价抛售给我,我再把主权转卖给西方列强。
但是在谈判过程中,双方的价格驴唇不对马嘴,最后翻了桌子。
早已经对清政府心怀不满的地主、官僚、实力派纷纷出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当时毛主席所在的湖南地区,也受到了保路运动狂潮的波及。
以著名教育家徐特立为代表的进步师生,在湖南长沙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长沙保路运动。
随着四川的保路运动越搞越大,清政府最后只能够从两湖地区调派兵力到四川去进行镇压,导致两湖出现兵力空虚。
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起了武装起义,掀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长沙这边也不甘落后,马上做出了响应。
在辛亥革命之长沙起义过程中,有一个小兵的表现尤其亮眼,他的名字叫做彭友胜。
初入军旅
在攻占长沙城的过程中,他一马当先,率先突破了敌人的火力封锁线,占领了长沙城门。
长沙起义取得成功之后,起义军迅速进行了兵力上的扩充。
当时的毛主席初出茅庐,受到了革命的刺激,不能自已。
在此之前,他一直都以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这些人为自己的人生偶像。听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成功之后,马上跑去报名参军了。
当时招兵处的负责人看他是一介书生,就拒绝了他的请求。
毛主席气愤不过,就和负责人在当场吵了起来。
这时候,一个老兵朱其升恰好路过。看到毛主席长得身材高大,气度不凡,于是就走上去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经过负责人的讲解才知道,原来这时候的毛主席还是一个学生,按照规定,学生不能当兵。
可朱其升看到毛主席气度不凡,决定破例一次允许他进入军队当兵,并且还把毛主席介绍给了自己的副班长,长沙战斗英雄彭友胜。
两人跟毛主席一番交谈,顿时被他的学识所折服。三人从此成为了无话不谈、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在交谈中,毛主席得知,朱其升原来是一个穷苦的佃农出身,从小就给地主家打工。一年下来,辛辛苦苦赚来的粮食,也养不活兄弟姐妹几个人。
无奈之下,年轻的朱其升只好离开家里,到城里去跟一个铁匠打下手,另谋出路。在铁匠铺里,朱其生工作勤勉,踏实肯干,但也仅仅能够勉强果腹而已。
有一次,两湖地区发生了大饥荒,粮食价格暴涨。为了节省粮食,铁匠铺里头的师傅就缩减了伙计们的饭食。
打铁本来就是个重体力活,现在连饭都吃不饱,朱其升被饿得前胸贴后背,无法正常干活。不得已之下,只好偷偷地从师傅那里顺了一把米来做饭吃。
事情被师傅发现了之后,把他狠狠地暴揍了一顿。最终,忍受不了的朱朱其升毅然离开铁匠铺,到外边去另谋生路。
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正在两湖地区招募新军,新军的待遇也比其他兵种要高得多。在那个时候,当兵不失为改变人生的一条出路。
在这里,朱其升遇到了自己的老班长彭友胜。
他也是一个湖南普通农民出身,同样也是因为家里吃不饱饭,只好外出另谋生路。唯一不同的是,彭友胜的家里比朱其升好一点,总算是有几亩薄田可以勉强度日。
对比自己,毛主席对他们的遭遇深表同情。于是,为了报答这两位兄长的关照,毛主席把自己所学的东西都倾囊相授。
在平日里的艰苦训练之余,毛主席总是抽出时间去教这两位兄长写字、记账、做生意,并且还给他们讲述各种文化知识。久而久之,三人的感情愈发深厚。
桃园结义
朱其升和彭友胜两人出身底层,平日里有机会接触到的,也就是天桥底下说书人嘴里《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些东西。
于是他们提议干脆学习古人桃园三结义,三人结拜为异性兄弟。简单的一番仪式之后,三人就拜了把子。
在当时,旧军队绝对不是什么天堂乐土。旧人欺负新人,上级剥削下级,那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后来毛主席之所以能以一介书生领导三湾改编,打造出了一支震古烁军的人民子弟兵。正是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头,他对旧军队的认识所造成的。
也正是因为这两位结义兄弟的保护,他在军队停留的这段时间里,能够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把这些现象看得更加透彻。
据毛主席自己后来回忆,在军队待的这段时间里,有时候新兵没有分到棉被,只能在冬天瑟瑟发抖。朱二哥为了避免自己受到欺负,睡觉的时候就让自己睡在上铺,并且把棉被都让给了自己。
平日里吃饭的时候,兄弟两人也知道毛主席平日里最爱吃红烧肉,就把自家碗里的肉都夹给了他。
细节之处,可见真情。难怪几十年之后,毛主席都对这两位结义兄弟念念不忘。
可惜的是,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辛亥革命表面上是由孙中山领导,正正如我们前文所说,推动这场历史大变革的其实是汉族官僚士大夫。
1912年,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派系势力逼迫清朝皇帝退位,南北双方达成议和,建立共和政府。
于是,这些汉族官僚士大夫迅速抛弃了孙中山的革命党,投到了袁世凯的怀抱中,革命的果实也被袁世凯所窃取。
对于此事,毛主席义愤填膺。
他果断决定离开军队,回到学校里继续深造,到别的地方去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临别之际,彭大哥和朱二哥都万分不舍,但他们都知道,这个三弟并非池中之物,军队也并非他的久留之地。于是,两人从为数不多的工资里凑出了一大笔钱给毛主席做路费,并且给他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欢送仪式。
自此一别,朱其升和毛主席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他在军队里退役后,就回到了湖北老家,做起了打铁的老行当。
彭友胜则是一直留在军队里头,后来随着各方军阀混战颠沛流离。最后,跟随湖南军阀程潜投入到了广东革命政府孙中山的麾下。
1926年的时候,国共合作正如火如荼。
毛主席曾以湖南代表的身份,受邀到广东去参加农民运动讲学,这件事情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在广州日报的头条上刊登了毛主席来穗讲学的消息。
当时正在广东当兵的彭友胜看到了报纸上的消息之后,激动万分。
来到了毛主席的居所,跟这位结义兄弟见了一面。
两人相别14年有着说不尽的思念,他们相谈甚欢,足足长谈了整整一夜。谈话期间,毛主席曾劝说这位结义兄弟跟他一起去闹革命。
但是彭胜武这个时候已经上了年纪,没有了辛亥革命时期的那种雄心壮志,现在只想赚够了钱,回家置办一份家业,安安心心的过自己的小日子,于是就婉拒了毛主席的邀请。
后来国民党蒋介石背叛革命,国共两党爆发了长达十年的内战。
内战爆发后,彭友胜痛苦万分,不久他就退出了军队,回到了湖南老家种田为生,从此不问世事。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听说曾经的结义兄弟成为了新中国的领导人,十分激动。
但是此时大家的身份地位相差太过于悬殊,他们害怕贸然去找毛主席不合适。于是就一直没有对人宣称他们与毛主席之间的关系。
直到毛主席的信寄来了之后,他们才知道,原来这位三弟,心里头一直都想着他们呢。
但此时老大年岁已大,不方便出门,于是就写了一封感谢信,表达了自己对主席的思念之情。朱其升则坐火车来到了北京,接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两人再次相见,无语凝噎。
朱其升带来了自己和乡亲们对毛主席的感谢。
毛主席则从自己的稿费里头抽出了500块钱,资助这位曾经的结义兄弟。
贫贱之时不相轻,富贵之时不相忘。他们三人之间的这段友情,也堪称得上是全始全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