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间,要说残害忠良,贪赃枉法,为臣不忠的当属严嵩父子了。尤其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蕃。相传他风流成性,坐拥美女无数,光是他的家中便有27个娇妾。
据《明史·奸臣传·严世蕃》中记载,严世蕃肥头大耳,脖子粗短,还瞎了一只眼,在国子监毕业后便直接依靠他父亲严嵩的关系进入官场。
但就是这样一个没有颜值,没有身材的男人,为何在明目张胆地拥有27房美妾后还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和宠爱,要知道一个正儿八经的官员家里是绝不可能养的起那么多人口的。
目标明确,投其所好
要说明朝谁是上至官员下到百姓都恨到极致的恶人,非严世蕃不可。严世蕃的阴狠毒辣有时候让人恨不得啖其血肉,碎其骨头。
可是有一点是大多数人不如他的。那便是他自小便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严世蕃很早便知道嘉靖皇帝喜好青词,青词是皇帝在祈福时呈递的赋文。不仅要求声律协调一致,更讲究华丽和引用典籍。有“青词宰相”的名称的严嵩在这方面便是佼佼者。
于是还在国子监求学的时候严世蕃在父亲的影响下便着重研究青词。严世蕃的天赋远远超过严嵩。靠着过目不忘的本领,大量阅读经史典籍,最终写青词能力无人能比。
据说当年严嵩便是靠着儿子严世蕃精通典籍躲过了皇帝的好几次刁难,也是因为如此,严嵩能坐稳首辅的位置长达二十年之久。
严世蕃是聪明的,不到二十岁他便明白嘉靖皇帝头脑聪明,不喜呆板,但也喜欢专制。做臣子的本本分分投其所好顺着便好,那些与皇帝唱反调的大臣不就遭到厌弃,日子过得凄惨无比。
也许是他的父亲是人人喊打的奸臣,严世蕃从小所受的教育并不是什么良善之语。作为奸臣的儿子,他太清楚地知道自己只要获得皇上的青睐和赏识才能永保荣华富贵。
严世蕃的聪明机智,让他在官场上如鱼得水。他的投其所好,过目不忘,更得到了嘉靖皇帝的赏识。
这样的贵公子从小到大,不愁吃穿,享尽世间一切荣华富贵,可谓得天独厚。但从一开始他想要实现目标的初心便是不正确的。初心不改,哪怕他投其所好实现目标,终究是落得一场镜花水月一场空的结局。
揣摩人心,愚弄世人
严世蕃成为明朝有名的奸臣,最大原因就是他很会揣摩别人的心思,尤其是思维跳脱的嘉靖皇帝。
而嘉靖皇帝不仅是个思维跳脱的人,他还总喜欢下一些稀奇古怪的命令。有一次他想要为内阁提拔一名官员,随口便说了一句:把那个贞字补进来。
所有官员一脸茫然,不知皇帝用意。因为朝廷里名字中带有贞的官员一共有两个,一个是胡汝贞,另一个则是赵贞吉。而只有了解嘉靖皇帝的严世蕃总是能精准看出来。
还有一次是嘉靖皇帝找户部要钱,然而在场官员,都知道沉迷于道法的嘉靖皇帝,要钱做什么,于是要么装聋作哑,要么打哈哈。
只有奸臣严嵩和严世蕃只需要皇帝抬下眼皮给个眼神,就能立马将钱备足,还能给皇帝的纵情享乐找个正大光明的理由,让所有人觉得皇帝忧国忧民。
后来大概是皇帝意识到严嵩父子的权利实在太大了。便恢复夏言内阁首辅的位置来牵制严嵩父子。
夏言本是个刚正不阿的人,但他有一个弱点就是容易心软。他上位后,搜集了严嵩父子所有的犯罪证据。
严世蕃清楚地知道夏言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经过一番考虑后他带着父亲跪在夏府痛哭流涕来换取出路。而被戳中软肋的夏言最终还是忍不住放过了他。
有人说这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人心最不能被滥用,严世蕃作为嘉靖时期第一鬼才,揣摩人心是他周旋于朝堂的根本,这本是为官之道的最佳助力。
可是他却肆意妄为,用他的阴狠狡诈成为他愚弄世人的手段。最终败在了暗自揣摩他十几年的徐阶手上。
善于谋算,好玩弄阴谋
因为在京城外修建城墙有功,他被迁升工部左侍郎,兼管尚宝司事务。
身兼重要公务,本应该先天下忧,后天下乐。但严世蕃从来不是什么忧国忧民之人。他的贪婪腐败,恶贯满盈已然已经刻在了骨子里。
他在朝堂排除异己,勾结大臣宦官,利用自己的职务倒卖官阶,收敛钱财。他房中能养得起27房娇妾便是最好的证明。
这些自然会被那些刚正不阿的忠臣唾弃和弹劾。直谏之臣杨继盛便是其中之一。嘉靖三十二年,他呈上《请诛贼臣疏》,上书中言辞恳切,句句控诉严世蕃的罪行。可是他太鲁莽了。哪里是在阴谋场浸淫许久的严世蕃的对手。
果然严世蕃死死抓住杨继盛文中提到的两位皇子大做文章。历朝历代的皇帝最忌讳皇子与大臣交往过深,哪怕是沉迷道修不利朝政的嘉靖帝也不例外。严世蕃抓住这点便轻而易举将祸水引到了杨继盛身上,最终这场弹劾以杨继盛被杀收场。
后来即使被揭发流放途,依然纵情享乐,嚣张跋扈。更是凭借皇帝错杀杨继盛一案毫无畏惧。
严世蕃机智过人,善于谋算,这本不是什么坏事。为臣者,需要制衡朝臣和皇帝之间的关系。
心中有谋算,这是成大事者最重要的条件。可是谋算和玩弄并不能兼得,谋算过度,越过了道德底线便成了玩弄。
《红楼梦》里有句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严世蕃机关算尽,玩弄计谋,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被徐阶算计得失去了性命。
小结:
严世蕃的人生其实是悲惨的,像他这样的贵公子,有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善于揣摩人心的手段,足智多谋。
如果他生在家风清正的人家,从小受到良好的引导和教养,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大明朝的百姓也许会好过很多。
可惜的是他有个奸臣之首的父亲,从小耳濡目染,并没有教授他与人为善,行事有度。
让他从小便走在了与别人相悖的道路上,让他干干净净来到这人世一趟,走的时候却挂着满身的污点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