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逢朝代更迭之时,总有人转换阵营,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人是为了为了求生,有人是为了求财,有人是为了求荣。明清交替时期,便有很多明朝的文武大臣转投到了满清阵营,比如吴三桂、尚可喜、祖大寿和洪承畴等人。
这些人为满清的大业贡献良多,如果说谁的贡献最大,很多人会说是吴三桂,第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第二,吴三桂被满清封为平西王。其实不然,洪承畴才是出力最多的那一个,别看他没被封王就小瞧了他,如果没有他,满清断难平定定下,即使平定了,也难保长久。
洪承畴长着一副正气脸,却没做出正气的事
一、洪承畴的个人能力选非吴三桂等人可比
1、能文
洪承畴是福建泉州人,家境较差,为了维持生计,11岁便辍学帮母亲卖豆干,家穷未能泯其志,他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到村学“偷听”老师上课,此举有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之美,殊为励志。一来二去,老师看他是个读书的料,便让他免费上学。此后,他一心只读圣贤书,科举路上连战连捷,23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二甲第十四名)。
拿到进士学位后,他被安排到刑部担任主事(正六品),这一待就待了六年,不过期间因他表现优异,几乎是每两年升一级,升员外郎(从五品),升郎中(正五品)。后又因政绩斐然,被提拔为浙江提学佥事(职权为正四品,职级为正五品),接着继续一路高升,先升两浙布政使司左参议(从四品),再升陕西督粮参政(正四品)。就他这个升迁速度,12年到正四品,足以证明他在文治方面的能力,要知道就连张居正当年到正四品都用了17年。
这么难的通关之路,洪承畴以极差的条件通关了
2、能武
洪承畴初到陕西就职,陕西便大乱,当时以王左桂等人为首的农民军围攻韩城,总督杨鹤手中是兵少将寡,情急之下便派他一个文官带兵救援韩城,谁也没想到他会打赢,而且还赢得那叫一个漂亮,这下名声可就大了,谁都知道陕西有个能文能武的洪承畴。很快他便被再次提拔为巡抚(从二品),巡抚归总督节制,可他已看清农民军的本质,并不赞成杨总督的“边剿边抚”政策,他认为只有“以剿坚抚”才行。
事实证明他的思路是对的,李自成、张献忠之流不都搞过降而复叛的事情吗?朝廷也认为他的主张才是对的,便让他顶替了杨总督,这时他才38岁。在他的统一部署下,陕西的匪患得以遏制,可陕西以外的地方却愈演愈烈,朝廷干脆让他直接统管了四川、陕西、河南、山西和湖广五个省的军务,在他的持续高压打击下,农民军不是投降就是逃入大山之中,势力最大的李自成部被他打的只剩18骑而逃。
崇祯七年形势图
二、洪承畴降清
1、战败被俘
农民军刚一消停,皇太极那边又搞事情,清军绕道蒙古,入寇关内,兵锋直逼京城,崇祯急忙调洪承畴戍卫京城,他当时给崇祯建议的是攘外必先安内,趁着关内形势好的时候,一鼓作气,把农民军彻底解决,可崇祯不听他的。京城之危解除后,皇太极又谋夺锦州,崇祯便赶紧让他去当蓟辽总督,这活生生就是个救火队。当时的辽东边防形势很不乐观,皇太极那边是团结向上,明军这边是各自为政,兵源极为复杂。
崇祯十四年,朝廷让洪承畴统领各部军队,合计14万大军与清军会战,洪承畴计划的是稳扎稳打,发挥明军的防御优势,可以兵部尚书陈新甲为首的激进派不断给他施压,逼着他速战速决,结果被清军绕后包围,他想的是背水一战,可各部总兵却想着跑,这么一来,明军只有吃败仗的份。他突围后靠着少量兵马困守松山半年之久,外无援军,内无粮草,他麾下一个副将耐不住求生的欲望,引清军入城,他由此被清军俘虏。
各自为政,也是难为洪承畴了
2、艰难选择
洪承畴深受皇恩,且他从小受到的教育也是要他当忠臣。他在被俘虏之后,想做文天祥,想做陆秀夫,为此还绝食了很多天。纵使皇太极派多少人来劝他归顺满清,纵使这些人给他画多大的饼子,他都表现出宁死不降的姿态。可当他冷静下来后,又觉得蝼蚁尚且偷生,他满腹经纶,文武兼备,怎么能就这么死了,生与死始终在他脑袋中碰撞,越碰撞,他越不想死。
皇太极拿不定洪承畴是怎么想的,便把范文程这个老家伙派去试一试,毕竟读书人更了解读书人,结果这一试,便让皇太极心里有底了,因为范文程告诉他,洪承畴虽然嘴巴上厉害,可心里有求生的念头。皇太极心想这就好办了,便亲自出马,效仿刘备的三顾茅庐,对其呵护备至,看他衣服单薄,便脱下自己的衣服为其披上。洪承畴这下可就稳不住了,心中既有感动,又有怨憎,感皇太极之厚待,怨崇祯之无能,最后便选择了投降。
范仲淹要是自己自己有范文程这个子孙,不知道会做些什么
二、洪承畴为满清入主中原做出的贡献
1、带头作用
明朝比较是享国两百多年,民心基础还是有的,再加上儒家思想的作用,没有多少人真的可以义无反顾地归顺满清,可一旦有人带了头,那就不一样了,榜样的作用是具体而形象的,大家都能或多或少地放下心里的包袱,向榜样学习。比如有的大臣觉得崇祯对自己还不错,自己不能对不起崇祯,这个时候便能够想一想洪承畴,他可是崇祯的亲信,这么个位高权重的人都能投降,自己为何不能?
有的人会觉得自己饱读诗书,不可做不忠之事,这个时候便能够想一想洪承畴,他可是天子门生,他都可以,自己为何不能?当大家都能从洪承畴身上找到理由来卸下包袱时,那便有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带一个。洪承畴投降之前,归顺满清的文武大臣并不多,洪承畴投降之后,哗的一下,好家伙,都来了,祖大寿、耿仲明、尚可喜、王锡衮、吴三桂等等,甚至他还主动帮满清招收了很多明朝大臣。
吴三桂也是罪人
2、定鼎天下
李自成大军逼近京城时,满清贵族纷纷想入关、抢占先机,多尔衮觉得李自成不会那么顺利,自己还可以再观望下,这时洪承畴便给多尔衮提供了很多满清难以掌握的信息,促使多尔衮能够在李自成立足未稳时入关。满清入关之后找不到北,对手太多,不知道先打谁,后打谁,这时洪承畴建议多尔衮先集中兵力打击李自成,只要李自成垮了,其他对手都是小菜一碟,这就让满清有了清晰的战略方向。
满清在打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势力时,洪承畴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给了满清很多及时而有效的建议,让满清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消灭李自成主力。多铎攻打江南不利时,洪承畴奉命南下,他凭借着自己对明朝各级阶层的了解,采取了“收心为上”的策略,很快便帮助满清稳定了局势,后又直接率军平定湖广、两广和云贵五省,灭了永历政权。
满清入关之初的形势
三、洪承畴为满清长治久安做出的贡献
1、治国方略
俗话说,打天下易,治天下难。满清能够凭借武力打下江山,却无法靠武力来治理天下。满清原本只是关外一部族,突然一下要管理如此地大物博、人口繁盛的明朝故地,短时间内是找不到方向的,一旦时间长了,各种危机必然接踵而至。大方向上,洪承畴为满清谋划的是尊孔、尊儒,以文教治国,他建议满清贵族学习汉字汉语,汉人礼仪,拉近满汉之间的距离。
小方向上,他为满清谋划的是沿袭明朝的行政制度,不要做过多的改动,提高满清的行政效率,包括让明朝原有官员原职留任,原官治原民,减少百姓的陌生感,还有减免税收、兴修水利、撤销明朝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增加百姓的认同感等等。
洪承畴确实强,可惜把一身本领奉献给满清了
2、建立绿营制度
满清入关之后,八旗兵迅速被中原的繁华迷住了双眼,眼睛不知道往哪里看,手不知道往哪里伸,战力急剧下滑。另外,满清的兵力也就在二十万左右,想用这么点兵力来维系他们的统治,无疑是极为困难的。洪承畴及时地给满清提出了建立绿营的建议,以招降、俘虏的明军为核心,按照明军原来的机制继续运转,独立于八旗兵体系之外,最大限度地保证绿营兵的战力。
八旗兵战力的下滑,仅从顺治九年,李定国部大败八旗兵,两蹶名王便可以看出,要不是洪承畴带着绿营兵紧急出马,满清早在那个时候就要出大事了。此外,三藩之乱爆发的时候,八旗兵压根不顶用,被吴三桂打得溃不成军,半壁江山都没了,要不是后面让绿营兵出马,哪里还有满清的下文,比如平三藩的河西四汉将,都是洪承畴带出来的。就连乾隆那所谓的“十全武功”,也是绿营兵出的大力。
最终打败吴三桂的竟然还是洪承畴弄出来的绿营兵
结语
洪承畴于满清,比许攸于曹操而言更加重要。洪承畴如果不归顺满清,满清即使能入关,充其量也只是占个北方,最后和南明分治天下;洪承畴如果不归顺满清,满清即使能入主中原,也不会那么快就站稳脚跟。
洪承畴虽为满清付出良多,可满清却把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回过头来用在他身上。乾隆时期,天下形势已然稳定,乾隆为了进一步实现思想层面上的统一,将洪承畴列入了《贰臣传》,让其臭名远扬。如果洪承畴早前知道是这么个结果,他还会不会做此抉择?
参考文献:
《明史》
《清朝通史》
《明清史讲义》
本文为文史写手鄂G游天下原创作品,欢迎大家的关注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