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夫妻共同捐献遗体,15年后“重逢”,同为白骨携手陈列

2022年10月30日19:22:13 历史 1646

当至死不渝的爱情遇上尽瘁鞠躬的奉献,会摩擦出怎么绚丽的火花?我们在昆明医科大学的科学馆门口,找到了答案。一对人体骸骨陈列在眼前,两侧分别书有“奉献医学、敬畏生命”的悼词,他们就是李秉权胡素秋夫妇。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献遗体,15年后“重逢”,同为白骨携手陈列 - 天天要闻

这是一个穷小子追求富小姐的故事,他们生前是一对走过57年风雨的医学伉俪,死后更是捐献出遗体,自愿将自己解刨后做成教学骨架。

李秉权,1922年出生在云南腾冲的一个做手工的贫寒家庭,自幼亲眼目睹国家被日寇侵略以及父母的病逝,所以立志从医,不仅要为振兴中华民族而献身,更要救死扶伤。

在校学习期间,李秉权十分刻苦努力,十分之心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累了就去茶馆休息,休息完再去图书馆学习,几乎每天都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

在这期间,李秉权经常会遇到一个女孩,和自己一样,经常出没于茶馆和图书馆,这个女孩就是他未来的妻子——胡素秋,胡瑛的女儿。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献遗体,15年后“重逢”,同为白骨携手陈列 - 天天要闻

身为护国名将的女儿,胡素秋从小跟着父亲耳濡目染,立志要报效祖国。不同于寻常的富贵家的孩子,胡素秋身上并没有贵小姐的高贵和娇气,她有着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对医学的奉献。

两个志同道合的人很快就被相互吸引,1948年,胡素秋收下了李秉权的求婚礼物——一支51号派克金笔,第二年,两人并结成连理。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献遗体,15年后“重逢”,同为白骨携手陈列 - 天天要闻

婚后的二人同时到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很快就生下了三个孩子。身为中国首批医师,他们扛起了新中国医学发展的重任。夫妻俩经常因工作无法照料年幼的孩子,一家人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一起吃过饭,家里最常备的食物就是饼干。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献遗体,15年后“重逢”,同为白骨携手陈列 - 天天要闻

两人为医学奉献了一生,也培养出很多医学新秀。退休后也没有闲住,经常一起参加会诊和学术研究,两个人在一个共同的理想下,风雨无阻57年。

在去青岛的一次交流学习中,李秉权看到了一副用于研究骨架后热泪盈眶,因为那正是自己的老师沈福鹏教授的骨架。

他们是与死亡最近的人,也是最正视死亡的人。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但是医学界能研究的遗体实在太少,很多研究项目苦于没有遗体被放弃。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献遗体,15年后“重逢”,同为白骨携手陈列 - 天天要闻

看到自己老师的付出,李秉权也有了捐献遗体额想法。

晚年的李秉权因病卧床多年,他曾多次提出捐献遗体的想法。他对子女说,“我得过脑梗,有高血压和血管硬化的毛病,死后可以做一下病例解剖,医生在我身上得出经验了,病人就能有一分生的希望。解剖完,我这身老骨头架子还可以供教学使用。”

虽然子女也都是医学出身,但是在那个年代,一时还无法接受李秉权的要求。最终,在李秉权的坚持和胡素秋的支持下,子女们同意了遗体捐献的要求。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献遗体,15年后“重逢”,同为白骨携手陈列 - 天天要闻

于是,李秉权成为云南省第一位捐献遗体的医学教授。胡素秋紧随其后,和丈夫一起签署了遗体捐赠书。

2005年3月29日,84岁的李秉权教授因病离世,胡素秋亲自将丈夫的遗体交给了自己的母校。

胡素秋在李秉权离世后,在房前种下了一片竹林,竹林前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竹魂—李秉权(1922-2005)。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献遗体,15年后“重逢”,同为白骨携手陈列 - 天天要闻

这时属于他们的爱情方式,处处不提爱,处处都有爱!即便阴阳两个,也抵不了那份思念。

胡素秋曾说过,“我当初选择李秉权,就是爱慕他胸怀大志,贫贱不移,自强不息,努力钻研的精神,而且他对我一往情深。”

就这样,带着对李秉权的思念,胡素秋在竹林前度过了10年,于2015年12月离世。

离世前,胡素秋多次叮嘱儿女们自己遗体捐献的事情,一定要把眼角膜、进口晶体、皮、肝、肾等供给有需要的病人,最后再送解剖。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献遗体,15年后“重逢”,同为白骨携手陈列 - 天天要闻

2019年,两位老人终于再度“重逢”,他们的骨骼标本被一起安置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入口处。时隔14年,他们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在母校继续并肩作战。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献遗体,15年后“重逢”,同为白骨携手陈列 - 天天要闻

常言说夫妻感情好,是生同衾,死同穴。

但李秉权和胡素秋却给了我们另一种解答:

相爱并不是你侬我侬,而是我爱你,生前在事业上并驾齐驱,死后以白骨之躯也要陪在你身边。

小葬于墓,大葬于心。

17年前,夫妻共同捐献遗体,15年后“重逢”,同为白骨携手陈列 - 天天要闻

#头条创作挑战赛#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七一勋章”获得者吴天一:为高原医学“粉身碎骨” - 天天要闻

“七一勋章”获得者吴天一:为高原医学“粉身碎骨”

(健康时报记者 邱越 王艾冰)为了方便学生随时找他,吴天一院士把家安在离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步行仅10分钟的地方。在这个百余平米的屋子里,处处都是各种书籍和资料,“高原医学”的痕迹随处可见。在吴天一书房兼卧室的最显眼处,摆放着那枚代表党
琉球有权独立!中国将领一句话让全日本集体破防:这是宣战 - 天天要闻

琉球有权独立!中国将领一句话让全日本集体破防:这是宣战

“琉球不该属于日本!”中国将领一句随口抛出的话,瞬间让日本上下炸开了锅。这话听着平淡,可威力不亚于扔了颗舆论炸弹。日本急了,网友怒了,连官员都坐不住了。琉球这块小岛,背后藏着什么秘密?将领的惊人发言一名中国退役将领在某次东亚安全会议上,淡淡
刚宣布要加入我国,并升起五星红旗,却在3小时后消失的国家 - 天天要闻

刚宣布要加入我国,并升起五星红旗,却在3小时后消失的国家

“锡金国王下令升起五星红旗,宣布加入中国!”——1975年4月10日,这条消息短暂传出,震惊周边国家。然而,仅三小时后,印度军队开进锡金首都甘托克,这场“中国梦”瞬间破灭。锡金,这个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国,为何会在关键时刻做出如此决定?
库页岛的老百姓,日子有点难,对中国人严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 天天要闻

库页岛的老百姓,日子有点难,对中国人严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中国人的钱,我们想要,可又怕他们把岛‘吞’了。”库页岛一位渔民的话,透着点无奈。曾经的中国东北宝地,如今成了俄罗斯的“后院”,岛上资源多得能闪瞎眼,可老百姓日子却紧巴巴。面对中国伸来的橄榄枝,他们既眼馋又犯怵。严防死守,真能守住啥?富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