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自成立到今天为止,已经历尽了七十多年的风华,这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是老一辈革命先辈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经历和完成的。即使是在建国之后,国家处于一个安稳和平的状态,可来自各种外国的敌对势力也少不得对新中国造成各方面的损伤。
周总理就是这些冲锋在前的革命志士里的一员,他在少年之际就奔赴了革命的队伍中,把青春的热血挥洒在了带领人民解放的道路上。
他一路和毛主席并肩作战,完成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的成立那一天,他仍然夜以继日处理公务,从来没有身处和平年代就放下了为人民服务的初衷。
毛主席与周总理
在建国以后,周总理大多担任的是我国外交方面的事务,毕竟新中国的成立不可能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在世界上发展,还需要世界其他国家的支持与合作。因此很多国际事务就需要周总理亲自接轨,他时常地出使各个国家来从中斡旋、调解事宜。
可是当时的外部情况不容乐观,以美国为首的敌视中国的国家以及各部分反华势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刁难中国外交使团,但周总理仍然能用他的幽默风趣和神思敏捷松化解。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和周总理握手之后竟掏出手帕把手擦了一下,面对这一情况,周总理是怎么做的呢?
周总理
人民的好总理
周总理少时好学,年纪轻轻就饱读诗书,但是那些陈旧的四书五经并没有让他觉得满足,他在饿殍遍野和民不聊生的社会境况中看到了改变民族命运和复兴中国的希望。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去往法国留学的列车,他希望在那里能够找到让中国复兴的新路程。
所以,他和一众革命先辈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为人民服务和奉献一生的使命。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周总理曾经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在他手底下的学生都成了赫赫有名的战将。
黄埔军校
像林彪,胡宗南,陈赓这些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也在战场上曾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是他们在周总理的面前仍要老老实实的叫一声老师。而且,周总理在黄埔军校担任军官期间,蒋介石曾经对他非常青睐。
他曾经数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出对周总理的敬佩,因为周总理为人清高自许却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却又不落俗套,蒋介石很是佩服周总理的风骨。他屡次想要和周总理成为最好的朋友,但是周总理却没能够答应他的请求,因为蒋介石背叛了大革命。
蒋介石
在大革命失败之后,蒋介石和国民党的某些反动分子将枪口调转向了共产党,调转向了自己的同志,白色恐怖在国内被掀起,共产党人被大肆屠杀,周总理只能和蒋介石割袍断义,而蒋介石也曾因为此事而感到悲痛万分。
他曾经这样表态:“在党内,我这一生的对手是邓演达,在党外,我这一生的对手是毛润之,可是我这一生最敬佩的人就是周恩来。”
众所周知,蒋介石是一个心胸极其狭窄的人,让他认可的人除了自己的黄埔嫡系将领之外还有些是为他舍身的特务头子,像周总理这种和他站在对立面的同志能得到蒋介石的敬佩也是实属不易。
周总理
由此可见,周总理是内外都称赞有加的君子,虽然他未上过战场,指挥过大型战役,可是关于他的风骨和品格一直都让许多同志很是敬佩。
在建国之前,他在党内活动党员,处理党内事务,一路追随着毛主席坚定不移地走正确的路线。即使是在建国之后,周总理也没有居功自傲,他没有接受任何的军衔,反而是在各个将领之间从中调停,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和处理各个部门的繁杂事务。
革命的战火已经熄灭,所以很多人并不了解周总理持枪的模样。很多人的印象里,周总理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外交大臣,因为在民国时期,周总理就是著名的四大美男子之一。因此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周总理是一个身着长袍,说话温雅的男士。
年轻时的周总理
可试想一下,一个从血水里淌过来、从战争浴火中重生的革命战士怎么会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呢?只不过,周总理将他的温柔和幽默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中国人民,将他的愤怒与严肃都送给了那些与人民为敌的人。
在外国记者斯诺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就详细记载了他第一次见到周总理的模样。那时候,斯诺乘坐船只从武汉过来,武汉那时还是在国统区的范围。所以从那里来的人大多走着间谍的嫌疑,当斯诺自己向周总理表明身份的时候,书中记载说:“周总理的眼神顿时剑眉星目,双目如火,似乎要将他看透一样”。
周总理
斯诺是亲身经历过的人,从他细致的描写中就能看出来,周总理并不是一个只有嘴上功夫的文人,恐怕他的杀伐果决不输于那些在驰骋疆场的将军们。
比如说在有一次周总理主持的国务院会议上,有一位部长在汇报自己的工作材料时念错了好几个字。周总理一开始还强压内心的怒火,但见他总是不对就突然发起火来,大声地低吼道:“不对,看清楚了再念!”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建国之后选拔上来的干部,没有人知道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总理竟然会如此喜怒形于色。
甚至在开完会之后,这位部长还被罚了站。由此可见,周总理的脾气和性格只是在面对自己同志之时被隐藏了起来。
周总理
某一次周总理主持外交事务的时候带领着一众教官们送别西哈努克的亲王,当大家看着亲王离开舱门的时候便迫不及待地要往回走,因为国内正在行一场足球比赛。周总理看到离去的人影勃然大怒:“把他们给我叫回来!都学过步兵条例,没有客人还没走,机场已经没人,是不是都不懂外交礼节?”
这一声声怒吼不仅体现了周总理的的另一种性格,也足可以看出他在外交方面的处事方式。
被扔掉的手帕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大国,礼仪之邦,所以周总理在出任外交方面的职务的时候也一直秉承着中国的传统礼节。可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不是因为哪一家更有礼貌就能更得别人看中,反而利益的交往在所有因素最前面。
周总理
因此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一切事物百废待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想把新中国的政权扼杀在襁褓之中,所以很多的反华势力都盲目的追随美国,想要封锁中国的复兴,而且,其他依附于美国的国家甚至都不敢在美国之前和中国建交,所以周总理必须带领着自己的团队打破这一不利于我国发展的现象。
既然不能和大国建交,那就必须从亚非拉国家开始。尽管创业艰难,可是中国还是获得了许多兄弟国家的支持,并且这些小国还积极与中国建立起外交关系。万隆会议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亚非拉国家建交的会议。
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讲话
周总理也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了他的个人风度和周全的外交礼节。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为了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问题,而我国作为战胜国也参加了此次的会议,周总理负责所有的中国外交事务。自然也作为我国的外交发言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但大家都没想到的是,一个美国的记者竟然在这次会议上公然冒犯周总理。
在开会期间,周总理作为中国的外交使者,难免要接受各个国家的采访,谈谈对此事的看法。周总理在应对每一个问题的时总是能对答如流,运用自己灵敏的头脑来一个个化解上来的难题,因此外国很多的使者以甚至美国代表都在当天表达了对周总理的钦佩以及周总理代表中国发言的观点的正确性。
万隆会议
可是正当一片形势大好的时候,第二天美国的代表团却翻了脸,原来美国的总统杜勒斯一直想要扼杀中国,所以他不允许美国代表和中国之间的关系热络起来。在第二天的会议上,周总理敏锐地发现昨天还和中国一团平和的美国使者竟然对中国的态度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美国记者主动伸手要和周总理握手。周总理虽有犹豫,但也为了表示自己和平的观念也伸出手来与其握手,本以为可以就此结束,却没想到那位记者马上把手抽了回来,然后还用一条手帕不停的擦拭,并且说:“我怎么可以和中国这样的好战者握手?”
这个记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中国帮助朝鲜将美军打退到了三八线,所以美国记者想借这个事来扬眉吐气。
万隆会议
但没想到的是,周总理马上也坦然自若地掏出了一个手帕擦了擦自己的手,然后喃喃的自语说:“这条手帕上面沾满了细菌,再也洗不干净了。”随即他便把这个手帕扔到垃圾桶里。
正在看光景的周围记者目瞪口呆,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周总理所说的“细菌”正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美国曾经动用一小部分部队发动了细菌战。周总理的强硬作风和巧妙应对扭转的大家刚才的哄堂大笑,也让刚才这位挑衅的美国记者目瞪口呆。
外交风云的杰出人物
这件事情并不是周总理外交史上的一个个例,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毕竟当年我国的外交之路走得非常艰难,周总理就是中国外交的奠基者和拓荒者,他以自身的个人魅力以及宽容大度的外交礼节令许多国家纷纷折服。
周总理
除了那次的握手之事,周总理还有很多的外交故事可以让大家可以探究到他的能力和才华。比如说在一次各国的会议之上,周总理正在安心地等待着记者的提问,一位不怀好意的记者却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他说:“请问周总理,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
这个问题问得很是巧妙,因为当时新中国成立之后,解放军取缔可所有的烟花场所和娱乐场所。那些在民国时期从事不正当生意的妓女全部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所以在中国大陆是找不出来妓女的。
周总理
所以,若是周总理回答“中国没有妓女”,那么外国的记者就会趁势说明,“可是台湾还有”。如果周总理这样回答就中了“台湾不是中国领土”这个圈套。若是周总理说“中国还有妓女”,那么他们便可以说“解放军在大陆的各项工作做得还不够到位”。
因此,这个问题看起来无解,但还是被周总理巧妙的化解了,他主动的提出“台湾还有妓女”。
周总理的回答不仅仅跳出了这位记者的圈套,而且还正告了大家一个事实: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哪怕那里还被蒋介石盘踞,可是台湾是大陆的一份子是永不能磨灭的事实。
毛主席与周总理
在某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的时候,赫鲁晓夫也曾经对周总理的智商和情商进行了考验。当时的苏联因为赫鲁晓夫推行的修正主义正在处于思想混乱时期,周总理也作为赫鲁晓夫攻击的对象而遭受到了苏联当局的为难。
赫鲁晓夫抨击周总理是资产阶级出身,说他的立场是不对的。赫鲁晓夫说:“周同志你批评的很好,但是我出生于工人阶级,而你出身于资产阶级。”这句话不轻不重地点明了周总理的出身并不纯粹,可是周总理下一句话直接让赫鲁晓夫哑口无言,他说:“是的,赫鲁晓夫同志,可是我们两人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赫鲁晓夫
此话一出,在场的人都大惊,大家看到了周总理的才华和智慧,也看到了赫鲁晓夫的无理取闹。从这几个小事中就可以看出来,周总理并非是文弱书生,反而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无产阶级战士。
不管是美国记者的刁难还是苏联官员的提问,那些明枪暗箭朝周总理射来的时候,他总是能够一把抓住调转枪头将他们回击回去。
周总理
1976年1月8日,饱受病痛折磨的周总理在北京与世长辞,人民悲痛无比。三天之后。朱总理的灵车缓缓驶过长安街,数百万的群众安静的自发的站在街旁默默的流下眼泪,十里长街送总理,足可见周总理对中国人民的贡献以及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