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上联:老子天下第一,大臣出绝世下联,朱元璋:推出去斩了

2022年10月13日15:09:16 历史 1770

现代的学子们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自然更能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以及“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古代也有很多寒门之子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朱元璋从小出生在贫苦的农家,小时候就上过一段时间的私塾,此后便爱上了读书。他从军后有了更多读书的机会,更是从书中学习到了很多大道理,不至于成为胸无点墨的大老粗。

文人墨客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对对子,朱元璋也是一样。他当了皇帝之后,时常与大臣们切磋对联,一次他出了个上联,一个大臣对出了绝世下联,但是朱元璋却把他给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朱元璋上联:老子天下第一,大臣出绝世下联,朱元璋:推出去斩了 - 天天要闻

朱元璋读书

根据《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朱元璋小时候聪明过人,只要学过的东西都能过目不忘。小时候家里穷没办法一直供应他在私塾接受教育,所以很多时候他只能自学。

家乡爆发瘟疫之后,朱元璋便到了寺庙里当了和尚,但依旧没有忘记读书这件事。寺庙里有藏书阁,那里就是他平常的休闲之地,有时候一待就是一整天。

后来当地闹饥荒,朱元璋不得以只能到外面去化缘来填饱肚子,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两个多月,他重新回到寺庙,然后又一头扎进了书堆里。

朱元璋上联:老子天下第一,大臣出绝世下联,朱元璋:推出去斩了 - 天天要闻

朱元璋读书不仅仅是因为爱好,而是在外游历的这段日子逐渐让他明白读书是改变命运唯一的途径。知识能让他站上人生新的高度,所见所闻都会不一样。

在寺庙里的时候,朱元璋经常读佛经,还不耻下问地去找老和尚讲解。在阅读佛经的过程中也让他识得很多的字,这为他在参军之后的仕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郭子兴的队伍当中,朱元璋因为肚子里有点墨水而得到提拔和重用。后来郭子兴还将自己的养女马秀英嫁给朱元璋,马秀英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她的学识比朱元璋要渊博得多。

朱元璋上联:老子天下第一,大臣出绝世下联,朱元璋:推出去斩了 - 天天要闻

婚后在妻子的督促下,朱元璋读的书更多了。接受了教育之后,对他的性情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朱元璋的思想更为豁达,格局也打开了。

马秀英爱读史书,朱元璋潜移默化的也跟着读起来,从历史中他了解到了诸多典型案列,为他以后的治国政策提供了导向。当大明王朝逐渐稳固之后,朱元璋读书的习惯也改不了了。

他也从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脱变成为了文化人。所以日常生活中,他也喜欢跟一些文臣共同探讨诗词歌赋。

朱元璋上联:老子天下第一,大臣出绝世下联,朱元璋:推出去斩了 - 天天要闻

有时候兴致来了,还喜欢出个上联来给大臣们对下联。不过朱元璋出得上联很多都是稀奇古怪的,有时候大臣绞尽脑汁都答不上来。

绝妙对联

朱元璋很喜欢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对子去为难大臣,看着他们个个焦头烂额的样子就觉得很开心。一次在朝堂上他突发奇想出了一个上联:老子天下第一。

这可难倒了大臣们,好的对联是很有讲究的,比如平仄和对仗工整,同时又有内涵。对联也分很多种,如谐音联、回文联、、数字联、复字联、叠字联、嵌字联、谜语联等等。

朱元璋上联:老子天下第一,大臣出绝世下联,朱元璋:推出去斩了 - 天天要闻

朱元璋这个上联既有数字也有谐音,这要对得好估计是大大的封赏,要是对得不好恐怕就要挨罚了。对对联本身就是一种雅兴之事,但是对朱元璋的对联那就有巨大的压迫感了。

毕竟朱元璋这人脾气比较暴躁,说不定他一不高兴就摘了大臣的乌纱帽,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就是这个道理。但是皇帝的上联已出,大臣们又不好推脱说对不上。

毕竟能站在朝堂上的可都是文化人,如果这么简单的对联都对不上,那岂不是打朱元璋的脸,说他招了一群酒囊饭袋?所以大臣们为了对好这个下联真是绞尽脑汁,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

朱元璋上联:老子天下第一,大臣出绝世下联,朱元璋:推出去斩了 - 天天要闻

朱元璋高坐在龙椅上俯视着底下这群人,心中优越感油然而生。他心想看似这么简单的上联,居然底下没人可以对得出,想必这些人的才学也不怎么样。

就在大家都不想当这个出头鸟的时候,一个大臣站了出来说自己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下联。朱元璋一听就来了兴趣,急忙让他把下联说出来。

只见那个大臣慢条斯理地大声说道:“孙子盖世无双”,朱元璋一听这个下联,脸都绿了,朝堂的其他人也大气都不敢出。这个下联是在骂朱元璋是“孙子”?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

朱元璋上联:老子天下第一,大臣出绝世下联,朱元璋:推出去斩了 - 天天要闻

只见朱元璋脸色阴晴不变,此后一下子勃然大怒,大声呵斥道:“拖出去斩了”。那个大臣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明明对仗很工整,为何要被斩呢?

看来这个大臣还真是职场小白,这下联出得谁听了心里都不舒服。老子对孙子,天下第一对盖世无双,看起来确实非常工整,但是这意思却像是在骂人,也难怪朱元璋会生气。

看来对对联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平仄和工整,还得考虑句子的韵味和寓意才行,不然像这种绝句一出,多少命都不够送。

朱元璋上联:老子天下第一,大臣出绝世下联,朱元璋:推出去斩了 - 天天要闻

对联换官职

这位大臣因为对联而丢了官职和性命,却有人也因为对联而获得了仕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个故事同样是发生在朱元璋身上。

一次朱元璋回到家乡凤阳去微服私访,他来到一处酒家用餐,刚好看到隔壁桌有个年轻人正在借酒浇愁。朱元璋心想此人一定是遇到什么麻烦事了,作为一国之君能帮就帮吧。

他便过去跟秀才搭话,才得知这个小伙子是寒门出身,寒窗苦读了数十载,没想到考取功名却接连落榜,怀才不遇的他只能在这里“今朝有酒今朝醉”。

朱元璋上联:老子天下第一,大臣出绝世下联,朱元璋:推出去斩了 - 天天要闻

朱元璋见他一门心思地想要考取功名,便想给他一条捷径,就想用对联来考考他的才学。然后朱元璋便跟他聊起了对联,没想到他也很喜欢这些附庸风雅之事。

因为年轻人来自重庆,所以朱元璋给他出了个应景的上联: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此句对于经常对联的人来说并不难,不一会年轻人就对出了下联: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这格局真是霸气,正中了朱元璋的下怀,对年轻人是连连称赞。这个下联即对仗工整,又奉承了朱元璋,堪称一石二鸟。

朱元璋上联:老子天下第一,大臣出绝世下联,朱元璋:推出去斩了 - 天天要闻

随后朱元璋亮明了身份,并许诺赐予他一个官职。就这样这个年轻人因为一个对联而有了仕途,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对比,就能看出谁才是真的有才学,枉费了那个大臣白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也是死有余辜了。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和众汇富交了1980,让我摆脱了“永远差一步”的魔咒 - 天天要闻

和众汇富交了1980,让我摆脱了“永远差一步”的魔咒

炒股这些年,最难受的不是亏钱,而是那种“永远差一步”的感觉。市场一波大行情,总是看别人吃肉,自己刚进就开始回调。追涨不敢多拿,低吸又不敢坚持,等反应过来机会都没了。群里天天有人发盈利截图,搞得自己也焦虑,越想补救越急躁,恶性循环。 有一阵行情特别反复,我频繁操作亏损,心态都快崩了。一个老股民看我状态...
写点生活|一张老照片的回忆 - 天天要闻

写点生活|一张老照片的回忆

潮新闻客户端 胡志浓 整理老家的相册,又看到了那张四十多年前的老照片。那时的我大概三四岁,胖嘟嘟的,头顶扎着一个小小的蝴蝶结,依偎在一个比我高出大半个头的小男孩身边。我一脸懵懂地拨弄着手指....
原本中国不要的地方,现在居然挖出石油,面积是湖南8倍 - 天天要闻

原本中国不要的地方,现在居然挖出石油,面积是湖南8倍

新疆中国非常美丽的一块土地,差点在李鸿章的私心下丢失掉。这里地域辽阔,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也是湖南面积的8倍。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历史事件都和这里有关系。自西汉时期开始,中华版图就扩张到了西域。
江南士绅最大误判:错把满清当成第二个蒙元 - 天天要闻

江南士绅最大误判:错把满清当成第二个蒙元

元以宽仁失天下——朱元璋当朱元璋的大军横扫北方,让中华民族的起源地中原地区再次回到汉人政权的怀抱时,在帝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却不断有让人匪夷所思的情况发生:大量士大夫,坚称自己是“大元遗民”,更有甚者竟为蒙元政权的灭亡而主动殉葬。
当了27天皇帝,竞下诏书1127次,他究竟干了些什么事 - 天天要闻

当了27天皇帝,竞下诏书1127次,他究竟干了些什么事

刘贺那些不为人知的私密事儿第一章:王爷的野路子生活公元前92年,刘贺出生在昌邑国,那可是含着金汤匙出生,老爸是昌邑哀王刘髆 ,爷爷还是汉武帝刘彻,身份尊贵得很。可这刘贺打小就调皮捣蛋,没个正形。他5岁继承了昌邑王爵位,就开始放飞自我,在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