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地主出狱后读到一篇文章,托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2022年10月11日16:15:30 历史 1585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一篇名为《我为三五九旅筹军粮》的文章刊登于《春秋》杂志上,该文章是马希良先生(王震下属)做笔录,由专员李实口述,其中主要写的是中原军区副司令王震旗下359旅在当时生死存亡时期借粮的事迹。

1991年,文章在杂志上发表不久,一位刚出狱的地主偶然读到后,顿时一扫阴霾,惊喜不已,他立即差人打听专员李实的下落,却不料其早已病故,于是便辗转找到身为代笔的马希良先生。

1991年,地主出狱后读到一篇文章,托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 天天要闻

这位地主身份很特殊,因为他便是《我为三五九旅筹军粮》这篇文章的主角之一:廖复初。

廖复初当时先是简单介绍了自己身份,随即说明来意,他表示:“读完文章后,让我感慨万千,您在大作中写的‘廖家’,即是鄙人之家,因半世波折投诉无门,特地找你来了......”

从以上这番话中不难看出,此次廖复初肯定是有求于马希良的。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他曾在1951年被捕入狱,直到1990年才正式刑满释放,之后一直过得极为穷困潦倒。

四十年来,他一直觉得冤枉,不断投诉,但苦于没有证据来洗刷冤屈,而这篇文章恰好能作为自己无罪的佐证,马希良也能当作证人,于是廖复初便托他帮忙,致信给时任副主席的王震为自己重新正名。

一、廖家深明大义借粮

相信许多观众在看完《中原突围》这部电视剧后,内心都久久不能平静。

该剧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湖北北部中原军区胜利突围的史实,在此期间发生了不少令人动容的故事,今天要讲的就是其中一件。

故事要从1945年的冬天开始讲起,当年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停战协议,之后开始向各个解放区发起大肆进攻,其中自然也包括王震下属的中原军区。

虽然事发突然,但在王震的沉着指挥之下,下属359旅接连打了不少胜仗。但当时间来到12月底,部队要进军的关键时刻,却不幸出现了断粮的问题。

1991年,地主出狱后读到一篇文章,托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 天天要闻

一边是大雪封路,一边是国民党军队步步紧逼,359旅几乎陷入绝境......

寒冬腊月,士兵饿着肚子打仗着实让人揪心不已,旅长立刻找到参谋人员开会磋商解决办法,经过大家的商讨,大家一致认为只能请求地方上的同志帮忙。

因为事态紧急,第一时间便找到了当时鄂北行署专员李实寻求帮助。

李实在听说359旅的处境后,不推诿、也不叫苦,毫不含糊就答应下来,立刻开始思考如何帮助359旅解决眼下的缺粮问题。但李实虽然带着“行署”的响亮招牌,却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生存条件,任务很难完成。

当时李实首先想到的办法是:去国统区购买粮食。

可转念一想,这样不仅费时,而且不安全,只能考虑就地找粮,而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时任当地首富的廖家。

李实脑海中第一个浮现廖家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廖家与共产党一直处于相对友善的状态,而且政治立场并不是站队国民党,也不巴结蒋家王朝。

当然,最关键的原因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廖家曾主动提出捐款,这也是李实第一时间考虑他们的原因。

话虽如此,但李实内心还是很忐忑的, 可是时间不等人,他只能立刻登门拜访......

怀着复杂、为难的心情,李实终于来到廖家,但天有不测风云,经帐房先生说明,廖家父子都不在家,这让李实焦急万分,但得知廖家90多岁的老祖母在家后,又重燃一线希望。

1991年,地主出狱后读到一篇文章,托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 天天要闻

廖家祖母人称“土地婆”,在得知此事后没有一分钟含糊,立刻表示:“我能当我儿(廖友湘0、孙(廖复初)的家,我懂得共产党的政策,我廖家爱国明理,岂可当守财奴,开口吧,请你侃个数字!”

这么干脆地回复,甚至一时间让李实都没有反应过来。在停顿、头脑风暴片刻后,李实答复:“千担大米,别无他求!”同时打上欠条。

老太太看后,立刻让管家备好白米和猪肉、羊肉、萝卜等,但没有吩咐管家收下欠条,而是直接当面撕掉,并说道:“现在欠条毁了,这些东西就当作我廖家给大军的捐赠罢了!”

就这样,在风雪中,廖家派出运输队,带着上千担救济粮,还有猪肉、羊肉等物资向359旅所在地出发。正是因为有廖家的慷慨出手,解决了359旅的燃眉之急。

当时士兵们不仅吃上了饱饭,还荤素搭配营养十分均衡,使得战斗力瞬间满血恢复,部队稍作休整,359旅彻底走出了困境。

当国民党还以为这支部队已经几乎冻饿而死时,其却在王震的领导下向国统区发起总攻,可谓势如破竹。359旅因为廖家的慷慨解囊顺利渡过难关,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廖家为这场战局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91年,地主出狱后读到一篇文章,托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 天天要闻

二、廖复初被捕入狱40年

廖家最大的产业之一,就是在附近应城县一带的膏盐矿。其在当地可谓势力庞大,不仅自建城堡,而且配有5000多名青壮年佃户,全部持枪带刀。

——当时十里八乡没有人不知道廖家,连土匪都要敬廖家三分,一开始国军的一些下属势力也不敢过分冒犯。

可是随着国民党节节败退,他们也不再顾及什么名声了,不仅大肆搜捕中共地下工作人员,甚至将黑手伸进廖家控制的膏盐矿。

廖复初也就是廖家之孙,孙承祖业,时任当地的膏盐矿自卫队队长。其虽担任伪职,但在得知国军的一系列肮脏小动作后,毫不犹豫与其展开斡旋。

1991年,地主出狱后读到一篇文章,托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 天天要闻

当时为了营救中共党员,他可以说使出了浑身解数。

在营救期间,丝毫不吝啬的花大量银元贿赂头目,打点一切。不仅救出多名中共党员,而且还资助他们去武汉朋友那里避难,这份民族大义令人难以忘怀。

到了1949年,应城县终于迎来了解放。由于廖复初一如既往的优秀口碑,他被推举为膏盐矿区代表,同时还参加了“各代会”(全称:各界人士代表大会),这也是应城解放后最早的民意机构。

由于廖复初一向善于经营,而且人际关系相处也很融洽,因此很快便得到当地人民政府的信任,也参与多项县政府组织的政治活动,可谓风光无两。

可就在所有人都认为他前途一片光明时,应城县地方法庭的一纸判决却彻底让廖复初这个一直活跃在商界的大咖,从当地“消失”40年之久。

仅仅两年后的1951年,正值镇压反革命运动之时,廖复初被捕。该案件经由应城县地方法庭审理,最终判处廖复初无期徒刑,罪名是“确定曾任膏盐矿自卫队队长伪职”。

1991年,地主出狱后读到一篇文章,托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 天天要闻

好在1990年6月3日,廖复初在狱中表现良好,积极接受改造,最后得以无期转有期,在经过40年牢狱之苦后被释放出来。

虽然廖复初重获自由,但经历多年风雨飘摇,廖复初的家人们早已不在膏盐矿区,而是举家搬到武汉生活。由于年龄已经很大了,廖复初只希望晚年能安静陪伴在家人身边,因此也来到武汉。

可是由于当时户籍限制严格,他按实际情况只能在原籍(膏盐矿区)生活,因此在武汉居住时一直都是“黑户”,这让廖复初非常沮丧......

他本就觉得当时判决有些冤枉,加上如今又不幸沦为黑户,于是他开始长时间向有关机构投诉,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正在他一筹莫展时,刚好看到马希良代笔写的这篇《我为三五九旅筹军粮》文章发表,这让他重新燃起了平反的希望,最后便发生了我们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而马希良得知廖复初的窘境后,也是左思右想的思考案件,他觉得廖家对国家和人民作出过重要贡献,他必须为这位曾经帮助过组织的党外朋友正名,于是下定决心写信给老领导王震。

1991年,地主出狱后读到一篇文章,托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 天天要闻

三、马希良与王震的渊源

马希良和王震两人还是有一些渊源的。1942年,年仅20岁的马希良就已经得到王震的注意,那个时候马希良还青涩,当时名叫马兴。

他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便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由于他从小喜欢写文章,而且语文成绩优秀,所以在入伍后继续从事写作相关工作。

在加入革命队伍之前,马希良曾在《七月》上投稿多篇诗作,活脱脱一个文艺青年,入伍后的他则开始着手学习写报告文学。

一开始因为写作风格不同,马希良还有些不适应,但很快,《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上均可以见到多篇马希良的文章,革命队伍就像良田沃土培育着他坚定的革命意志。

马希良很享受参加革命后的生活,觉得找到了人生的希望跟奔头,没用多长时间,他便彻底把笔风从“风花雪月”转向战争与现实,熟悉革命工作的马希良也变得更加有精气神......

1942年,马希良九就在359旅,虽然只是普通战士,但20岁的他才华横溢,已经受到很多人注意,其中自然也包括王震。

有一天,马希良正在干活,团长叫住他,马希良转过头去,看到团长旁边站着另一个人,像战士模样,这个人就是王震。

1991年,地主出狱后读到一篇文章,托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 天天要闻

王震主动上前打招呼:“我是王震,久仰大名,看过你写的《突击在田野》和《他负伤了……》,你就是我们359旅的笔杆子啊!终于见到真人了,很精神嘛!”

突如其来的表扬,让马希良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也就在这时,王震说了一句:“马兴,以后你有什么要求,直接像我汇报,不用层层上报!”

听到这里,除了激动和兴奋,马希良只剩站在原地哽咽许久......

因为在部队表现优秀,马希良很快便调入359旅的教导连,开始全职写作生涯,由于将全部时间投身于写作上,他在不同报刊上发布作品,多年的锤炼也让笔法变得愈加老道。

可生活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随后的数十年,马希良也遭受过很多挫折与阻碍,但在遇到人生十字路口时,他却始终没有去找过曾经的老领导,哪怕是被停党籍,他也一直独自默默承受。

虽然如此,但马希良知道:这次不一样。

在手握廖复初的来信时,王震“不用层层上报”的这句话一直回响在自己脑海中,他需要站出来,他不能忘记给革命作出贡献的伙伴,这是359旅战士的责任。

这一刻,所有原本沉寂的历史又一幕幕鲜活地展现在眼前,那份感动依然历历在目......

想到此时,马希良拿出纸笔,开始给时任国家副主席王震写信。当然,在写给王震的信函发出的同时,他也顺便联系上了廖复初,两人终于见面。

1991年,地主出狱后读到一篇文章,托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 天天要闻

当时廖复初是和自己妻女住在一起,一家五口挤在一间小房间里,妻子长期卧病在床,又因为自己户口一直没有着落,很难找到体面工作,一家人生活极为拮据。

马希良看到这里眼睛都红了,虽然他的境况也没有富裕多少,但还是从自己口袋里拿出百元递到廖复初手上。

廖复初自然严辞拒绝,还表示:“当初廖家赠予的是大部队,今天怎么能受私人馈赠,而且唐突要求帮忙,已经很麻烦了,不能再受你恩惠!”

看到其态度如此坚决,马希良只能撒了个谎:“这是我代你向民政局申请的救济金,请收下吧!”既然话都说到这里,廖复初也只能接下......

四、马希良助力廖复初平反

可就因为这么一个“救济金”,或者说,因为这个承诺,马希良却成为别人眼中的“破烂王”。

——其实马希良的生活也很窘迫,他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但因为年纪渐渐大了,多年积累的疾病已经快压垮身体,在医生的建议下只能停止写作。

而且马希良的妻子也常年遭到病痛折磨,老两口过得虽然幸福,但也比较清贫。

在工作中,马希良是个极度敏感的人,他对社会各界弱势群体都投以关注的目光,私下也经常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可除了工资之外,马希良去过的讲座从来不收酬金,而且马老不喜欢参加宴席是单位人都知道的事情,生活再简单不过了。

可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一诺千金又不服输的个性却让马老想破脑筋。

这一天马希良在机关宿舍旁休息,正好看到隔壁工厂扔的一堆垃圾,他顾不得什么面子,从这一天开始便经常出现在这座“垃圾山”上,只为卖点破烂换钱。

1991年,地主出狱后读到一篇文章,托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 天天要闻

居住在周围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个身材高挑的老者,衣着得体,气质不凡,每天却在垃圾山里翻动,最后打包卖到废品收购站。

就这样一点点积累,马老攒够百元就送到廖复初手里,而且每次的回复都是一样“这是民政部门委托我送的”。这是一位359旅的老战士,一个中共党员应该具备的人格魅力......

这段时间,马希良也会经常碰到一些误会,因为旁人并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去捡垃圾,很多人都劝他想开点,“老了老了,还做什么发财梦?”

每每听到这里,马希良也只是淡淡一笑。

因为只有他知道:作为曾经359旅的战士,廖家的恩情不能忘,没有当初那笔救济粮,整个旅都可能熬不过去,这是欠人家的,他愿意用自己的双手偿还,哪怕被再多人误会。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终于有一天,马希良、廖复初等到了上面的回复。

此前,国家副主席的王震收到马希良的信函后,王震的情绪也顿时激起千层浪,在查明确有冤屈后,毫不犹豫的下笔对此案进行了十分明确的平反批示。

1991年,地主出狱后读到一篇文章,托人致信王震:我被冤枉了40年 - 天天要闻

时间来到1991年10月,当时正在汉口的廖复初一家收到了一封来自应城市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全家人同声大哭,积攒多年的情绪在这一刻释放了出来。

判决书的主要内容有三条:1、撤销原应城县人民法院判决;2、宣告廖复初无罪;3、给予一定补偿。

言简意赅的三条内容,终于让廖复初的冤情得到洗刷。

当时廖复初独自走到房间里,内心感慨良多,却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表情中看出:当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一刻,他肯定充满了感激之情......

因为当旁人问起时,廖复初也总是会笑着回复说:“我相信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实事求是给我圆梦!今天这一刻让我再次确认,我的信仰是值得的,感谢所有关心我的人,感谢中国共产党。”

而在这最幸福的时刻,也肯定少不了马希良,他当时也携妻子抵达了汉口,还带了200元红包给廖复初,这一刻,泪水再次决堤,两位老人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这一天,廖复初门外有一对对联,上联“半世沉冤化甘露”,下联“一生喜泪颂党恩”。这或许是其对自己一生最好的总结。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北京多区现冰雹!有的鸡蛋大小 - 天天要闻

北京多区现冰雹!有的鸡蛋大小

‍‍‍‌‍‍‌据气象北京,5月13日16时~20时,北京市昌平、怀柔、顺义、延庆、海淀、石景山、门头沟等局地均已出现8级左右短时大风和冰雹。目前强对流回波位于房山北部、门头沟东部、朝阳、丰台、海淀一带,海淀区雷阵雨天气中伴有冰雹,尺寸较大,可能造成雹灾。强回波向东南方向移动,请出行丰台、大兴、通州和中心城区...
白贼73|满街都是“旗鱼”人口!民进党这次离谱到“汉人”头上 - 天天要闻

白贼73|满街都是“旗鱼”人口!民进党这次离谱到“汉人”头上

民进党上台后,为推行“去中国化”,各种“迷惑”操作不断,令人瞠目结舌。近日,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网站被发现将占总人口逾96%的“汉人”(笔者注:汉族居民)改写为“其余人口”,同时将仅占2.6%的少数民族群体突出:“台湾目前已设户籍人口2.6%为原住民族群,另外来人口占1.2%,其余人口占96.2%”。民进党当局这种妄图...
实探“北京唯一电报窗口”:受理量增加近十倍,有年轻人发电报催“速回微信” - 天天要闻

实探“北京唯一电报窗口”:受理量增加近十倍,有年轻人发电报催“速回微信”

极目新闻记者 姚赟 曹雪娇2025年5月1日起,杭州地区全面停止电报服务。至此,北京已成为全国唯一提供发电报服务的城市,而中国联通西单营业厅也成为全国唯一电报业务点。5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中国联通西单营业厅,大厅一角就是电报服务区。服务台上摆放着厚厚一沓电报纸和一份填写模板,有顾客正在填写电报内容。中国联通...
尹锡悦内乱案再添新证:被指通过秘密手机下令“我可以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戒严” - 天天要闻

尹锡悦内乱案再添新证:被指通过秘密手机下令“我可以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戒严”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5月12日上午,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对前总统尹锡悦涉嫌发动内乱案举行第三次庭审。据韩国媒体此前报道,如果发动内乱罪名成立,尹锡悦可能面临终身监禁,甚至死刑。▲5月12日,尹锡悦抵达首尔中央地方法院 图据视觉中国在第三次庭审中,特战司令部参谋长朴正焕(音)和首都防卫司令副官吴尚培(音...
钟会在成都作乱,很多部下都死了,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 - 天天要闻

钟会在成都作乱,很多部下都死了,只有一个人活了下来

景元四年(263年),魏国三路大军,进攻蜀汉,主帅是司马昭的亲信钟会,钟会当时担任镇西将军,作为主力,钟会的兵力高达十余万,其他两路大军,分别是征西将军邓艾和雍州刺史诸葛绪,两人各带三万多人。钟会作为主力,和姜维主力作战,被姜维死死挡在剑阁,不能前进一步,钟会无奈,甚至打算撤军了。这时,转机出现了,作...
他最终,只能成为世人眼中“一个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 天天要闻

他最终,只能成为世人眼中“一个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一声拖长腔调的喧呼在深宫里回荡,张謇听见自己的名字被喊出时,只觉一股空乏之感陡然袭来。金銮殿上众人歆羡的目光里,他望着殿外簌簌飘落的梨花,想起多年前在南通老家,父亲借着煤油灯的光,用布满老茧的手指逐字教他念《论语》的场景。
通化市委书记孙简升任吉林省副省长 - 天天要闻

通化市委书记孙简升任吉林省副省长

5月13日下午,吉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人事任免名单,其中决定任命孙简为吉林省副省长。孙简孙简,男,1972年2月出生,江苏无锡人,经济学博士,高级工程师,1994年于北京工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16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汤和:大明柱石的生存智慧 - 天天要闻

汤和:大明柱石的生存智慧

在洪武三年(1370年)的庆功宴上,朱元璋亲手为汤和斟酒。当酒液注入金杯时,这位曾统率六十万大军北伐的元勋却悄然离席,伏地叩首:"臣年齿已衰,不堪重任,请陛下怜臣老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