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朝鲜战争全面爆发。
随后,中国组建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用了三年的时间将侵略者赶出了朝鲜半岛,既巩固了朝鲜的统治,又在国际上树立了新中国的伟大形象。
但是,在“抗美援朝”之前,毛主席与其他中央重要领导人,曾对是否出兵有过激烈讨论,只有毛主席看出了,这是斯大林设下的圈套。
那么,毛主席为何认为这是斯大林设下的圈套呢?斯大林又设下了怎样的圈套呢?毛主席又是如何破解的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见证一下那段伟大的历史。
毛主席和斯大林
苏联的如意算盘
首先,我们要先从朝鲜战争开始说起。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与世界多个国家组成了“联合国军”参与其中,但朝鲜人民军,经过了顽强的抵抗,将他们打退至釜山。
而美军则进行“仁川登陆”逆转了被动局势,后来,美军在中朝边境肆意挑衅,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人民安全。
最后,毛主席决定出兵朝鲜。但与此同时,他也发现这是斯大林设下的一个圈套。
斯大林
在朝鲜战争爆发之际,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曾向斯大林求助,希望他可以出兵援朝,但却被斯大林拒绝了。
因为,朝鲜战争爆发的时间,正是美苏“冷战”之时,倘若斯大林决定出兵,就相当于撕开了和平的假象,真正向美国宣战。
按照当时美国和苏联的军事实力,这场争霸战一旦打起来,那极有可能会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这对双方都极为不利。
但若是不出兵,整个朝鲜半岛就极有可能落入美国手中,最终导致朝鲜被其操纵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国家。
毛主席
这样就会打破一半社会一半资本的平衡,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政策的渗透。
不过刚好,中国与朝鲜半岛比邻,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只要战争一扩大,铁定会威胁到中国的国土安全。
因此,中国为了保卫国民安全肯定会选择出兵,这样苏联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再加上,当时斯大林与毛主席的关系已经产生了些许裂痕,他希望凭借此次战争,灭掉毛主席的锐气,让中国真正的臣服于苏联。
斯大林
毛主席讲求独立自主的方针,不喜欢,甚至厌恶他国的控制,而对于苏联妄图染指中国的行为,他也同样感到非常厌恶。
但这就触到了斯大林的霉头,苏联身为“老大哥”,自然有着管束小弟的权利,现在小弟想要离家出走、自立门户了,那它“老大哥”的颜面何在?
所以,斯大林也十分厌恶毛主席,想方设法地给毛主席“穿小鞋”。
但毛主席心意已决,他要拿回旅顺、大连的港口自主权,以及东北中长铁路的自主权,此举可是动了苏联的“蛋糕”啊,斯大林自然是无论如何也不肯的。
毛主席和周总理
因此,毛主席与周总理等人,就这一问题与斯大林展开了艰辛而不对等的谈判,但好在毛主席的谈判技巧也非常的厉害。
于是,经过两个多月高强度谈判,斯大林不情不愿地签下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毛主席借此条约收回了部分主权,而斯大林则因为此条约,失去了对中国海港的控制和干涉中国内政的机会,这让他十分不爽。
所以,他便想找机会好好坑毛主席一次,而朝鲜战争就是他最好的机会。
毛主席和斯大林
其实,当斯大林失去对中国的控制权后,他就将注意力放在了朝鲜身上,恰好,当时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想收回韩国的领土。
这番举动十分对斯大林的心意,倘若收复成功,那么斯大林就可以在朝鲜半岛设置更多的基地,并拿到军事管理权,倘若收回不成功,那么肯定要打仗。
如果战争一扩大,中国肯定不会冷眼旁观,而中国实力薄弱,参加战争肯定会元气大伤,这时斯大林就可趁机占中国的便宜了。
不管怎么看,这都是一桩稳赚不赔的生意,斯大林的算盘,打得远在中南海的毛主席都听到了。
斯大林
所以,在朝鲜内战的时候,毛主席劝金日成不要着急,切不可以苏联的军事支持做为发动战争的资本。
但金日成宛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仍然接受了苏联的武器支援,当“联合国军”登陆朝鲜半岛后,他彻底傻眼了。
后来,金日成求助斯大林的帮助,可是斯大林从来不做亏本的买卖,他拒绝了金日成的请求,将这个皮球踢到了毛主席那里。
毛主席非常头疼,他已经知道这是斯大林的圈套,要么背水一战,不成功便成仁,要么就将刚拿回的国家主权再送出去。
斯大林
可惜,这个圈套只有毛主席看出来了,所以他才会在出兵和不出兵之间来回犹豫不决,而其他人则对毛主席的纠结感到不理解,纷纷都主张不出兵。
他们觉得新,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候,做什么都需要钱和人,而战争又是最烧钱的,他们自然是无法参与的。
那么,毛主席面对圈套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一波三折的讨论
毛主席从接受求助到决定出兵,一共经历了四次“头脑风暴”。
斯大林
第一次,毛主席明确地表示要参与朝鲜战争,但这个指示的电报并没有发出来,因为在决定发出的时候,大家的意见完全不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将重心放在了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上,大规模的战争早已经被排除在外了。
为了让百姓们放心,《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他的“战争已经结束,生灵涂炭的日子已经是过去式了”这篇文章。
但朝鲜战争却打乱了毛主席的计划,这说明毛主席对朝鲜战争毫无兴趣。
斯大林
起先在朝鲜半岛内战的时候,毛主席就提醒金日成要小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但他不听,直到美军登陆了仁川他才幡然醒悟。
待他醒悟过来的时候已经太晚了,所以他才选择向苏联求援,与此同时,毛主席也注意到了朝鲜战争的扩大,派遣了小股部队前去勘察军事地形。
可是,苏联拒绝了金日成的请求,斯大林只答应给予基本的物质援助,至于出兵对抗,则交给中国。
对此,斯大林还手写了一封信传给毛主席,信的大致内容是,建议新中国以人民志愿军的方式出兵援朝,因为朝鲜与新中国有着特殊的关系。
斯大林
为了让毛主席放心出兵,他还承诺,苏联可以做新中国的靠山,并向其提供武力和物资上的帮助,除此之外,斯大林还写了一些略带威胁的话。
他警告毛主席,倘若不出兵,等到美国占领整个朝鲜半岛之后,身为美国小弟的日本也会因此鸡犬升天,从而对新中国的安全管理造成困扰。
这种半讨好、半威胁的话毛主席怎能看不出来?
他不仅看出来了,还看出了苏联的野心,所以,他从接到信的那一刻就在纠结要不要出兵。
斯大林
据警卫员回忆,当时毛主席的书桌上摆着两封信,一封是斯大林的,一封是金日成的,旁边的白纸画满、写满了军事图和出兵计划。
在纠结过后,毛主席决定出兵,并于10月2日草拟了电报,而他的条件是,苏联答应的要求必须要做到,不然中国有权退出战争。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决定出兵援朝,但就在下午的领导人会议上,这个命令却被撤回了,因为大家对出兵的意见非常大。
毛主席第二次决定出兵援朝是在10月8日,因为不少人都没有看出斯大林的圈套,所以他们对毛主席的决定纷纷投了反对票。
斯大林
幸而有彭德怀无条件支持毛主席的决定,他还向其他人保证,倘若真的决定出兵援朝,那他也一定会打个漂亮的胜仗。
经过了毛主席的分析和彭德怀的许诺,其他人也同意了出兵的计划,于是,毛主席就在当天就发布了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
在毛主席发布命令之前,周总理已经事先开始准备着手组建军队了,在命令发出的当日,他只身飞往了苏联去会见斯大林。
周总理去苏联的目的是为了再次商讨援助条件,不料斯大林却突然变卦,将原本说好的派出空军保护志愿军,改为,只在中国的领空对志愿军进行保护。
斯大林
周总理对斯大林的突然变卦感到非常气愤,但他也无可奈何,最后只得带着一肚子气打道回府。
事后,彭德怀知晓斯大林变卦,气得要当场卸下志愿军总司令的职务,并大骂斯大林无耻,最后还是在毛主席的劝说下才平静下来。
毛主席对此也非常无奈,只得收回了出兵援朝的命令,重新再想解决办法,随后毛主席又召开了一次大会,在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终于决定第三次决定出兵援朝。
因为,此时战火已经即将蔓延到了鸭绿江,倘若再不出兵,那么中国的领土主权和人民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这样更不利于新中国的成长。
斯大林
于是,他制定了具体的作战计划,并统计了需要援助的物资数量,命志愿军于19日出兵援朝。
在确定出兵后,斯大林又在突然变卦的基础上再次变卦,打了毛主席一个措手不及,因为斯大林要将苏联的损失降到最低,所以对中国的援助条件越来越苛刻。
这让毛主席又开始犹豫是否要出兵援朝,所以,他再次与众人一起重新商讨了出兵计划,最终第四次决定出兵援朝。
而第四次出兵援朝的日期,仍然被定于了10月19日,虽然与第三次的时间相同,但这是毛主席与众人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的时间。
斯大林
毛主席的四次“头脑风暴”结束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也终于踏上了征程,吹响了轰轰烈烈的战争号角。
也因此,在战争结束后,新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大国形象,为冲破苏联的控制加足了马力。
那么,在毛主席识破这个圈套之后,斯大林是何反应?对于中国做法,国际上又有哪些不一样的声音呢?
浴火重生
毛主席识破了斯大林的圈套之后,他的如意算盘自然也打空了,但他在恼怒之余,更多的是佩服。
斯大林
因为,斯大林是抱着中国必败的想法劝毛主席出兵的,毛主席如果拒绝参战,他就可以劝朝鲜人民军到中国境内修整,趁机搅乱中国的治安。
如果毛主席同意参战,那他就可以在中国元气大伤的时候,让中国付出高昂的代价来获取苏联的援助。
没想到毛主席选择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政策,不仅出兵援朝,还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让世界各国都大开眼界。
战争打赢后,斯大林一改之前的态度,开始尊重并考虑毛主席的谈判要求,答应提前撤出在中国东北驻守的军队。
斯大林
随后,他还主动对中国进行援助,因为中国在战争中耗去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所以他自掏腰包,无偿在中国建立了许多工厂,后来还派遣了近5000名高级人才。
除此之外,斯大林还允许中国向苏联大量借款,并大力支持中国学生留学苏联。
从以上几点看,新中国的成长确实离不开斯大林的支持,尽管中苏后来交恶,但也是苏联带新中国走进了工业化的大门。
面对斯大林的帮助,毛主席很是感激,同时也在尽自己所能的回馈。
斯大林
而在国际上,虽然有很多国家因此对新中国刮目相看,但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声音。
比如,有人说毛主席此番举动是干涉他国内政,比如,毛主席帮助朝鲜是为了对朝鲜进行侵略等等。
但孰是孰非,明眼人都看得很清楚,到底谁是侵略者无需多加解释。
毛主席曾打趣道:“从始至终,跳脚的都是同一个人,看中国不顺眼地多了去了,就只有他一直坚持抹黑中国,也算是坚持不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