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作为曾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有着强大的军工实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大部分领土和人口。俄罗斯拥有大量的高级技工、不小的国内市场、丰富的自然资源。这几乎满足了工业发展的所有前提条件,可如今的俄罗斯却是一个在经济上主要依赖能源出口的国家。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靠卖工业制成品赚钱,而俄罗斯却像沙特一样更多是靠卖能源赚钱。2020年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出口收入约占财政收入的28%。
俄罗斯的制造业比起苏联时代不仅没得到发展,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出现了倒退。这首先是因为俄罗斯继承自苏联的工业体系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苏联建国之初在强敌环伺的背景下不得不将经济政策大幅度向重工业倾斜以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重工业得到了彻底的释放:坦克、大炮、飞机犹如变魔术一般源源不断开往前线有力支撑了苏军的战斗力。
二战结束后的苏联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苏联出于同美国争霸的需要始终致力于军工、能源等重工业,而长期忽视直接关系到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以致于一个能鼓捣出核武器的超级大国竟存在粮食和日用品短缺的问题。1988年苏联官方曾就市场上粮食和生活日用品的销售情况统计如下:在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经常短缺的占95%;211种食品中经常短缺的有188种。
经济学上有个专用名词叫做“路径依赖”是说:你在一条路上走多了就容易走上瘾,因此往往就容易一条路走到黑。20世纪7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在西方发达国家方兴未艾之时苏联在电子工业方面就已开始落伍。到了80年代欧美开始大搞集成电路,而苏联却还在研究老式的电子管。俄罗斯几乎是原封不动继承了苏联的工业模式,因此苏联工业所存在的问题在如今的俄罗斯身上同样也客观存在。
苏联存在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问题,而如今的俄罗斯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在俄罗斯这个能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却几乎见不到国产汽车,在俄罗斯公司的办公室中也几乎见不到一台国产电脑。在手机、互联网、汽车、服装等日用轻工产品领域很少有人听说俄罗斯有什么国际知名品牌。上世纪80年代后苏联在新兴的电子工业方面已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如今的俄罗斯在电子工业方面依然没什么突破性的建树。
在如今的俄乌冲突中就暴露出电子战确实是俄罗斯的一大短板。俄罗斯在核武器、空天武器等高端武器方面确实领先于世界,但俄军的指挥信息系统其实已落后西方军队整整一代。俄罗斯继承了苏联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电子工业薄弱等短板,但俄罗斯却没能继承苏联完整的产业体系。苏联时代的工业体系是分布于各加盟共和国的:有的负责提供原料,有的负责生产零件,有的负责组装。苏联很多工业企业根本就不在俄罗斯境内。
比如作为苏联航母总装工厂的黑海造船厂就位于乌克兰境内,因此苏联时代的造船业基本上都分布在乌克兰境内,所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造船业就受到了不小的打击。苏联时代先后建造过9艘航母,可俄罗斯在失去黑海造船厂后已很难再建造航母。如今俄罗斯只剩下苏联时代留下来的一艘老旧航母。同样苏联时代的钢铁工业大量分布在波罗的海加盟共和国,所以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就使俄罗斯的钢铁工业受到了打击。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其实只是继承了苏联一部分工业体系。尽管俄罗斯所继承的份额比例远远大于其他加盟共和国,然而苏联时代原本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已被拆得七零八落。如今俄罗斯在工业方面就是在吃苏联留下来的老本。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不仅没能研发出任何自主工业创新品牌,甚至就连生产了AK-47这种国际知名品牌的伊兹马什公司都因为经营体制问题而宣布破产。如今俄罗斯许多工厂的设备依旧是苏联时期的老产品。
叶利钦时代休克疗法的失败几乎使俄罗斯经济真的面临休克崩溃的命运:休克疗法的失败使俄罗斯的GDP几乎减少了一半,苏联时代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GDP总量变成只有美国的1/10并被日、德、英、法等国超越。从1992年到1999年俄罗斯的经济始终处于负增长状态。在这一过程中俄罗斯的社会财富损失了1.7万亿美元。这相当于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经济损失的2.5倍。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俄罗斯企业缺乏资金创新技术、更新设备。
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经济的低迷、社会的持续动荡造成苏联时代留下的大量高科技人才外流。在此过程中俄罗斯的科研人员从250万下降到不足80万。俄罗斯的制造业因此面临着缺设备、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的处境。普京上台后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军事、外交方面,而不是用在产业升级换代发展方面的。普京上台后俄罗斯经济形势比起叶利钦时代确实大幅好转,因此俄罗斯得以与中国、印度、巴西等国被并称为“金砖国家”。
普京执政初期俄罗斯经济形势的好转不是因为俄罗斯产业体系已克服了固有弊端,而是因为普京政府巧妙地利用了俄罗斯的自身优势:在俄罗斯广袤的国土之上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苏联时代则为俄罗斯奠定了坚实的军工基础。俄罗斯正是凭借这些优势通过出口油气资源和武器装备创汇。普京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明确知道俄罗斯的优势所在并通过对这种优势的利用摆脱了叶利钦时代俄罗斯捧着金饭碗要饭的局面。
俄罗斯的资源实在是太丰富了。俄罗斯光靠卖石油、天然气就能大赚狠赚一笔,那么俄罗斯领导层就很容易以为搞不搞创新无所谓了。事实上普京从未对俄罗斯的产业体系、经济体制进行过任何改革。俄罗斯通过对外能源出口不仅创造了高额的外汇收入,同时俄罗斯还常以切断石油天然气供应作为遏制战略对手的外交手段。然而由于缺乏体制和技术层面的改革创新,所以这种单纯拼优势的发展模式总有将自身优势耗尽的一天。
俄罗斯能源产业长期一家独大也就挤压了发展其他产业的空间和资源。俄罗斯要想发展现代化工业就得更新设备、更新技术,可这些东西大多需要从外部国家采购。尽管俄罗斯广袤的国土上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然而俄罗斯的发展几乎完全只能依靠本国的资源,因为国际市场是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手中的。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当然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俄罗斯。
俄罗斯如果要从欧美发达国家采购先进的设备、技术用卢布是肯定不行的,那么俄罗斯就必须要准备大量的美元、欧元。当然近年来俄罗斯也试图通过去美元化摆脱这一困境。目前俄罗斯在与他国的贸易中会尽可能要求对方以俄罗斯货币或本国货币进行交易。问题在于有意向和俄罗斯一起搞去美元化的国家大多是叙利亚、委内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这些国家的生产水平其实还不如俄罗斯,所以俄罗斯从这些国家能进口到的只能是原材料资源。
可俄罗斯自己并不缺资源,俄罗斯缺的是设备、技术。这明显不是叙利亚、委内瑞拉这些第三世界国家所提供的。掌握先进设备技术和国际市场的说到底还是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要从这些国家进口设备技术就只能支付大量的美元、欧元。有时即使俄罗斯愿意掏钱也解决不了问题。欧美国家在一些核心技术领域是会对俄罗斯设置技术壁垒的——即使俄罗斯愿意给钱也买不来自己想要的设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