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其孙朱允炆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即皇帝位,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一上台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各位藩王叔叔拥兵自重,为此,朱元璋临死前还下旨自己死后各位亲王不能进京(南京)吊丧,怕得就是这些儿子对新皇帝不利。
所以朱允炆即位后,大力行削藩政策,找理由相继废黜周王、代王、齐王、岷王,逼湘王自焚而死;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借机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建文一朝经历短短几年由此而结束。
那么,换个角度来思考,建文帝为何不像汉武帝那样兵不血刃地实施“推恩令”来削藩呢?如果实施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以取得胜利吗?
01
所谓推恩令,是指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为了削弱藩国,巩固中央集权,下旨要求各个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和税收分给所有儿子的诏令。
当然此政策前提是汉武帝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并且已经执政多年,根基已稳。
此政策以前,藩王所有的继承权只有嫡长子,其他儿子则无权可分。所以历任藩王一直对中央朝廷有威胁。而实施推恩令之后,所有儿子都可以继承土地、税收和兵权,如此一来强大的藩王瞬间变成几十个小领地藩主,对中央的威胁即时解除。
汉武帝先后共分封诸侯国180多个,这些诸侯国再无力量对抗中央。推恩令在汉武帝时期为削藩立下不世之功。
02
1399年,明朝建文帝元年,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与御史韩郁曾经上书,恳请建文帝效仿当年主父偃推恩之策,也就是建议朱允炆实行推恩令。
然而,在翰林大儒方孝孺、兵部尚书齐泰等人建议下,并未实施这个看上去很好的办法。
明代封藩之初,在朱元璋的亲自过问下朝廷就确立了“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原则。这个政策白话文大意是:明朝廷对藩王分封爵位却不赏赐土地,给予爵位却不管理百姓,享受俸禄却不处理地方事务。
一句话,明初的25个藩王在领地没有土地、税收和行政权。而这些藩王有的只是兵权,一般藩王有3000到15000护卫不等,战时还能调动周边军队的权利。
比如宁王朱权的朵颜三卫,8万铁骑的兵力足可以让朝廷日夜睡不好觉。所以像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意义根本不大,反而会引起藩王更大的抵触。
而年轻好胜、血气方刚、20岁出头的建文帝,更急于武力削藩来显示自己的能力。
03
建文帝在相继废黜周王等几个藩王后,终于燕王朱棣在1399年7月正式造反,后史称“靖难之役”。
关于如何抢占靖难之役的“制高点”,朱棣很是下了一番功夫。他对外宣称是根据太祖高皇帝的《皇明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待命,以清君侧之恶”,但是悄悄把“必训兵待命”这一句悄悄删掉。
朱棣同志轻轻地一改,则有了天壤之别。祖训的原意是:朝廷出现奸佞,藩王整顿好兵马,等待皇帝的诏令才能进京锄奸。如此一改,则为自己造反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让天下人看看,我朱老四做得是堂堂正正,根据《祖训》来解除皇帝之难。
04
再说靖难之役时,建文帝身边的三个主要高参:帝师黄子澄,和练子宁都是江西老表,进士出身,曾当过太子朱标的伴读,后来开始当朱允炆的老师,学问很好,但无实际管理经验,书呆子一个。
兵部尚书齐泰者,南京人也,进士出身。历任礼部、兵部主事,某次陪朱元璋视察边关,曾因熟记并迅速说出各关隘地理和守将姓名,深得朱元璋赏识,没几年就提拔为兵部尚书,纯粹一个纸上谈兵的兵部尚书。
最后再说翰林学士方孝孺,号称当时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学问虽好但并非合格的高参。据史料记载,就在靖难之役朝廷节节败退时,方孝孺还正给建文帝灌输恢复周王古礼和奴隶社会的井田制,让一旁的黄子澄和齐泰惊掉了下巴。
平心而论,黄子澄和齐泰属于个人能力不够,至少还靠谱;而方孝孺纯粹是腐儒一个,搞理论学问的“学霸”,管理上的小儿科。
当然,朝廷也不乏明眼者。如户部侍郎卓敬曾提议改朱棣封地北平到南昌,然后再杀之。可惜建文没有采纳。
05
再反观朱棣,少年时在朱元璋的监督下接受了较好的教育;青年时,又去中都凤阳数次体察民情,了解基层百姓状况;成年时,19岁的朱棣和徐王妃开始长达20年的镇守北平。
当时的北平是明朝的北大门,蒙古骑兵经常犯边。20年来,朱棣上马治军下马官民,无数次身先士卒提刀冲锋,无数次为了百姓苍生而发愁。
20年时间,让朱棣在北平深得军民之心,也让朱棣的实战水平达到鼎峰。
结果可想而知,建文帝一副好牌,三四年时间就全盘皆输,建文帝也不知所踪。最终也让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而变得一败涂地,朱允炆也黯然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帝位拱手让于他人。
注:喜欢历史的随手一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