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建国初期30年的事情热议颇多。甚至连建国初期开始,我国工业创业史的地位问题都成为争议焦点。有的人甚至歪曲及曲解不少当时现象。#
这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些视频及文章。观点都是说,过去国企建立的幼儿园、中小学校、职工宿舍、及大食堂等等,就是过去国企搞所谓特权。对广大农民"不公平"。
客观公正的讲,这种言论,一是偷换概念的刻意用农民说事情。二是对建国初期,新中国工业创业史"一知半解"。三是对当时的内外部环境、及艰苦创业人员、身份总体组成根本不清楚。四是,拿现在条件去衡量建国初期等等。
我们用三个有代表性例子来说明一下,当时的国企,为什么要搞各类职工子弟学校及职工宿舍等等所谓福利。
一,大庆油田当时创业条件。当时勘探出油的地方叫北大荒。听名字就是什么也没有的荒凉地区。在这一穷二白的地方,要创业出来一个特大型企业,请问?千军万马要不要吃喝、大量年轻人要不要结婚生子、年龄大的职工及家属要不要团聚。
人们思想再好的年代,难道不需要"人间烟火"吗?
而正是国家的关怀,才让这些艰苦奋斗的人们,一边建设工厂、一边建设生活家园。工厂一天天壮大,广大职工及家属也安稳下来。有房子住、有饭吃、孩子们也才有学上。
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鞍钢、七一厂及201厂,包头钢铁厂、一汽二汽等等,等等。很多大型国企、创业初期情况,都同大庆油田差不多。你说,这样的国企、需要不需要幼儿园,广大职工要不要住的地方?这些家属要不要就业?
三,关于建设一个企业,发展成为一座城市的介绍,以前文章也详细说明过。比如,有了大庆油田后、才有现在完整的大庆市。有了攀枝花钢铁、才扩大了攀枝花市等等。现在很多城市都是这样产生的。
同时,这些城市当时的住房及各类学校,基本都是靠企业为主体。
例如,40年前,北方一个大型国企的子弟学校,当时不仅仅是解决工厂本身职工子女。周边农民及部队子弟入学难问题也得到解决。其它偏远地区的国企现象也差不多。
大量事实证明,不了解国企真正创业史,有些事情,就不要刻意去歪曲。就拿改革开放后建设的上海宝钢来讲,当时宝山地区相对也比较荒凉。所以,职工住房及子女上学问题,也是需要企业想办法解决的。
长话短说。总之,即使现在经济如此发达。偏远地区的国企,把幼儿园等等取消,也是不科学的。这同所谓国企职工享受"特权",没有一毛钱关系。
(下一篇,从农民真正进入城市角度看,过去真是"不公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