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56年,郑国在楚国三番五次的攻打下,支撑不住,向齐求救。
齐桓公为了就郑,开了几次军事会议,随后率领八国大军围攻楚国的附属国蔡国。蔡国地方小,人也菜,见到八国联军,吓得赶紧跟楚王报信。
楚王有点忌惮齐国的军队,就派人质问齐王:“我们之间的领土隔着一整个中原,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你带大军跑过来是为了什么?”
齐国一方毫不示弱,丞相管仲派人回信道:“先王曾对我齐国先祖姜太公说,我齐国可征讨天下诸侯以辅佐周王室。楚国祖上被周封在南方,理应进贡周王室。但如今楚君不但自封为王,还拒接进贡,这是大逆之举。当然要被讨伐”
齐国这招代表天子消灭你的思路屡试不爽。楚王沉吟良久,说道:“齐君用仁德安抚诸侯,致使天下人都尊奉他,看来我也更该努力啊。”
新官上任却碰壁
公元前672年,熊恽(音同韵)弑兄继位,史称楚成王。
要说楚国这个弑君继位也是老传统了,他的爷爷楚武王也是杀掉兄长继位的,两个人都是一个类型的君主,武德充沛,明晓事理。
新官上任三把火,楚成王的第一把火就是外交。他让史臣带着礼物跑到各诸侯国表示友好,还向周天子进贡。周天子一看楚国这老刺儿头竟然还记得自己,就十分高兴,对楚成王说:“楚国四周蛮夷甚多,动乱严重。你一定要镇守好南方,不要让中原遭祸。”
要的就是这句话。楚成王很自然地将“镇守南方”理解为南方都是他的。于是他立刻启动了泱泱大国的强大军备,开始攻打中原地区的边缘小国。
在取得一些胜利后,楚成王早就将周天子的话扔到了脑袋后头,也没再进贡国。他将目光对准了中原。彼时,楚国越过自己的附属国后碰到的第一个中原国家,好巧不巧,是河南西部的郑国。
要说郑国也是倒霉。本来郑国依靠自己中原大国的优势,发展商业,积攒了一批财富。但是这一招只有和平时期才管用。在战争时期,他这个占据交通要道的小国就只有一个下场:哪个国家想争霸,都得先打他。
再加上,郑国经历过夺位内乱,商人早跑没影了,国力彻底衰弱到了第二甚至第三梯队,谁欺负他都很容易。可以说,春秋中期和后期的郑国,就是无奈的墙头草,哪边强就倒向哪边,在齐楚晋之间来回横跳,这就是小国的悲哀。
在长达十年时间里,郑国先后被楚国打了四次。郑国是在是招架不住,甚至有了投降的打算。
当时,齐国在齐桓公,管仲等人的治理下,正是强盛期。面对着齐国的八国大军,楚成王再勇也只能避其锋芒,于是感叹一番后,就派遣使者跟齐国交涉。
齐桓公的目的是让人臣服,而不是征服四海。所以他很自然地就提出,要重修友好,互不侵犯。
对于楚国而言,重修友好其实就意味着示弱,于是楚成王让使臣看看情况。
使臣来到齐国驻地,见齐国军容整齐,装备精良,纪律严明,士气旺盛,十分心惊。齐桓公有些自得的问:“你看我这大军如何?用这样的军队作战,哪个城挡得住?”
使臣不慌不忙地答:“君王广施仁德,所以诸侯才愿意服从。但是如果君王动用武力,我楚国地大物博,有山川河流作为屏障,君王的军队只怕也讨不到多少好处。”
这话说得强势,但其实是一种示弱,表示齐国与楚国修好自然是没事,但如果齐国硬打,楚国也不怕。可以说既表达了目的还护住了自己的面子。
齐桓公哈哈大笑,也不否认。齐国与楚国就这样在召陵(河南漯河)签订盟约,史称召陵之盟。齐国巩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连楚国都要矮一头。
楚国扩张进程被迫中断,楚成王有些小郁闷。
边缘试探
虽然签订了和平条款,但毕竟条款上写的是楚国和齐国互相修好,互不侵犯,不是楚国不能动兵。楚成王扩张之心不死,暗中积蓄着力量等待机会。
第二年,齐桓公再次召开联合国大会,商量周天子太子立谁的事情。当时周天子有意废掉现在的太子,改立别人。这种废长立庶的戏码发生得实在太多了,引发的动乱也太多了。齐国认为这不妥,希望周天子不要这么做,所以才开大会施压周天子。
自己的家事被别人乱议论,周天子就有些不高兴。他就派使臣见到了郑国国君,说:“你别去参加大会。我安排你去跟随楚国,我再去跟晋国联络。我们组成联盟,这样郑国就安稳了。”
郑君没有察觉到这话藏着地雷,反而觉得很高兴,于是跟齐桓公不辞而别,跑路回家,同时派使者去楚国了。
齐桓公当然不能容忍自己的权威没挑战。于是,郑国在楚国的进攻下还没安生两年,就又被齐军围了。
楚成王见机会来了,立刻起兵北上,攻打齐国联军中的一个小国的老家。齐桓公没办法,就派兵回援。楚国当然知道齐军会援救,所以就蹭了一下,转头就消灭了另几个边缘小国。这些国家由于太小,连求援的资格都没有,莫名其妙地就没了。
齐国见楚国势力确实不弱,所以铁了心要把墙头草郑国打得不敢再摇摆。郑国终于吃不住,投降了。周天子的计划就这么毫无意外地破产了。
楚成王见没便宜可捞,只能再次回去,等待机会。
生不逢时
公元645年,楚成王的机会来了,因为管仲去世了。
这一千古名相的去世对齐国而言是极大的打击。楚成王立刻出兵,进犯中原。齐桓公再次开联合国大会,组成了八国联军对抗楚成王。然而,齐桓公老了,追随他的贤臣们也先后离去了。无论是号召力还是战斗力都大不如前。
于是,楚成王势如破竹,纵横捭阖,竟然击退了联军。虽然他没有占到土地,但是这是齐国称霸以来第一次在正面战场上失败。
过了两年,齐桓公病逝,齐国内乱。齐国再也无力阻挡楚国了。楚成王觉得自己终究是笑道了最后,中原国家再也不是他的敌手,称霸指日可待。
这之后的十年,中原局势果然如楚成王所料,没什么能威胁自己的了,郑国也再次倒向了楚国。虽然有一个叫宋襄公的十分聒噪,不看自己几斤几两老是以盟主自居,但楚成王也很快惩罚了这个自大的人。
然而,楚成王似乎忘了,北边儿,太行山以西,还有个晋国。
公元633年,晋国公子重耳来到楚国。此时正是楚成王志得意满的时刻。他盛情款待了重耳,发生了那段著名的退避三舍的对话。
不过在楚成王看来,现在晋国不太行,重耳也快六十了。这么个人回去,应该不至于威胁到自己吧,所以表现得十分大度。
没曾想,刚过两年,重耳才一继位,很快就让晋国恢复元气。楚成王这才重视了这一新的对手。他看重耳周围文臣贤能而善断,武将勇猛而善谋,忽然想起,当年不可一世的齐桓公,身边也是这样人才济济。
他意识到自己这次又难办了。
果然,之后,在城濮之战里,晋国大败楚军,奠定了新时代的格局。楚国又一次只能当国际老二了。
楚成王很郁闷,但是他年纪已大了,也争不动了,让子孙去争吧。
此后中原就进入了一段短暂的和平期。楚国也没再打打仗,而是专注于休养生息。
公元626年,歇了许久的楚成王认为太子不太行,决定换太子。
又是决定换太子,又是在晚年废长立幼。历史往往就是这么相似。太子十分果断,直接带兵闯进宫中,逼死了楚成王,发挥了楚国的“优良”传统。
可惜楚成王雄图壮志一辈子,功业未成,却栽在了这么个事儿上。
结语
楚成王时期的楚国,不可谓不强大。
楚国地处湖北,在当时远离政治中心,并没有中原的各种礼仪习俗。楚国的风气总体上是慕强的,民风彪悍,好勇斗狠。而且,楚国拥有长江天险,占地极广,粮草丰盛,所以一直能维持强盛的军事实力。
在此基础之上,楚成王晓事理,知轻重,用人不疑,才让楚国能够稳步向上,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