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占东三省,中日之间民族矛盾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并不断呼吁停止内战,团结全国一切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
1933年1月17日,中共中央发表《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愿在三个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宣言》,第一次提出联合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的主张;1934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呼吁全国军队总动员、人民总武装,并成立全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作为抗战领导机构;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号召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停止内战,共同抗战,倡议建立“统一的国防政府”和“统一的抗日联军”。同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通过《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提出:“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正式提出在满足五项抗日主张的前提下,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南京中央政府指导参加抗战。
1937年延安中央军委主要领导人(右起)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秦邦宪。
但国民党政府对外采取不抵抗政策,使日本相继占领东三省、热河,大片国土沦丧;对内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对北上抗日的红军进行围追堵截,甚至将一心想从日本手中夺回东北、打回老家去的东北军调到陕北围剿红军,妄图把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彻底消灭。
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共同抗战几无可能。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蒋介石与同样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之间的矛盾迅速升级,最终导致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共双方开始尝试就合作抗日和红军改编等问题开始正式谈判。
02
“西安事变”后,国共就红军改编问题进行五次谈判
中共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契机,与国民党政府进行了艰难曲折的5次谈判,分别为西安1次,杭州1次,庐山2次,南京1次。在谈判过程中,蒋介石将红军改编看成中共的投降,根本没有认真考虑什么国共合作,始终想利用谈判的机会“编共而不容共”,并将中共领导的红军“收编”,以此达到其在“剿共”战场上未能达到的目的。
1937年3月,国共谈判双方代表周恩来、张冲在杭州合影。
中共真心合作抗日,在谈判中始终报以最大之诚心,在红军名称的更改、红军服装的改换等一系列问题上,均作了很大让步,从而较快达成了协议。但在改编的一些焦点问题上,双方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拉锯式谈判。
关于改编的规模,主要集中于前3次谈判。1937年上半年,红军主力的兵力达7万余人。国共双方在西安举行的第一次谈判中,中共代表提出的改编方案是:“编十二个师,四个军。”国民党政府为遏制红军发展,拒绝了上述改编方案。毛泽东即致电中共谈判代表:“目前谈判焦点只在红军人数问题上,为使谈判迅速成功,我们认为红军主力编为四个师十六个团另两个工兵师六万人的提议,一般可以接受。”
但国民党代表却提出:“红军改编后的定员,三个师,两万七千人”的无理要求。对此,中共再次做出让步,提出了“三个国防师”,“每师一万五千余人”的改编底线。
由于中共坚持立场,决不让步,国民党方面被迫有所退让。在杭州第二次谈判和庐山第三次谈判中,中共代表经过与蒋介石本人反复商谈,才最终达成协议,红军改编后设立3个师,共4.5万人。
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右一)、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右二)、副参谋长左权(右三)等在渡船上。
关于改编后军队的领导和指挥权问题,是谈判中双方激烈争论的又一个焦点。
在西安进行的第一次谈判中,国民党代表提出“各师之参谋长与师内各级之副职,自副师长至副排长人员皆由中央派充”;在杭州进行的第二次谈判中,蒋介石又要求中共永远和他个人合作,听命于他;在庐山进行的第三次谈判中,蒋介石又提出红军改编后毛泽东、朱德必须离开红军;在庐山进行的第四次谈判中,蒋介石认为红军改编后只能设置政训处,拒绝设置独立的军事指挥机构。蒋介石的这些主张,实际是要红军改编后,完全置于国民党的指挥之下。
为使红军改编问题能够尽快解决,中共中央又一次作出让步,于6月26日决定同意红军改编后以政训处名义指挥部队,并力争朱德任主任,毛泽东甚至同意“原则上不拒绝出外做事”。同时,中共中央也作了最坏的打算,宣布如再不能达成协议,将停止与国民党一切谈判,于1937年8月1日自行宣布改编。
中央军委发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
由此看出,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合作红军改编,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已经拿出最大诚意,作出最大让步。反观国民党方面一心想收编中共,削弱红军,提出的条件已触及中共必须坚持的原则底线,双方谈判必然无法达成一致。
03
“七七事变”后,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奔赴抗日战场
以“七七事变”为标志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迅速作出反应,于事变的第二天就发表了《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派出中央代表赴南京继续与国民党进行谈判。
八路军一二〇师出征抗日誓师大会会场。
此时,蒋介石也意识到中日一战在所难免,在红军改编问题上开始有所松动。8月4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了将陕甘宁地区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并给予115师、120师、129师3个师的番号,按照中共方面的意见公布了各师的师、旅、团长及政训处主任名单,但正副总指挥及各师参谋长一职此时仍未公布。
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战火已烧到国民党心脏地区。次日,国民政府终于发表《自卫抗战声明》,决心发动全国抗战。在华北危机、全国危机的形势下,蒋介石为使红军尽早出师抗战,以牵制日军,同意红军改编后设立独立的指挥机构,同意八路军在总的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作战方针及八路军充任战略支队执行侧面作战,协助友军,扰乱与钳制敌人并消灭敌人一部的作战任务。至此,国共双方有关红军改编的主要问题基本达成协议。
八路军部队云集的黄河渡口。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中国工农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为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为副参谋长,任弼时为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为政治部副主任。
八路军改编后即奔赴抗战前线,其中,115师作为八路军东进抗日先遣队于8月22日开拔东进;9月25日,第115师首战平型关,歼灭日军精锐第5师团第21旅团1000余人,取得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八路军一战成名。
10月,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至此,我党成功改编了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