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当时天下大乱,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由于战争不断,所以七雄的综合实力也在依次交替,战国初期当属魏国是霸主,中期是齐国雄视天下,后期则是赵秦两国并立。秦国从战国初期弱小的诸侯国变成后期的霸主,乃至秦始皇扫六合,统一华夏,这其中有秦昭王一大半的功劳。
秦昭王是战国后期秦国的国君,他在位的55年间,不断对外开疆拓土,蚕食山东六国,逐渐形成了天下俱弱唯秦独强的局面。战国时的山东并不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山东,那时的山东,指的是崤山(河南省西部山脉)以东。当时只有秦国在崤山西边,其它六国都在崤山东边,所以山东六国指的是除了秦国以外的其他六国。
秦昭王为了扩张国土,增强实力,坐上霸主的地位,在战争中投入了大量的作战资源。秦昭王先后对各诸侯国发动了4次大规模作战,这4次战争都是以秦国胜利而告终,从而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公元前293年,秦国为了打开东进中原的通道,由大将白起率军攻打魏、韩和东周的联军,史称“伊阙之战”。战争开始后,魏韩两国都不愿意优先出击,互相观望。白起利用两军这个特点,用少量兵力牵制魏军,主力猛攻韩军,韩军战败。接着,秦军又从侧翼夹击魏军,魏军溃败而逃。此战魏韩联军被消灭24万人,魏韩两国割地求和,魏国实力大减,韩国更是精锐损失殆尽。
公元前278年,秦国对楚国发动了“鄢郢之战”。大将白起率军客战楚国,利用楚国城池不修,边备废弛之机,更是置秦军于死地而后生,一鼓作气攻下楚国国都,获得楚国大量国土资源,迫使楚国迁都他处。战后,楚国国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秦军则实力大增。
公元前273年,赵魏两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秦国求救。秦军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日夜急行军,在华阳大败赵魏联军。秦国乘势进攻魏国,魏国抵挡不住被迫求和。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是一次大规模、彻底的围歼战。秦国利用反间计,使赵国弃用名将廉颇,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白起佯装战败,诱敌深入,在长平对赵军形成合围之势,断其粮道,射杀主将赵括,赵军大乱。秦军坑杀了40万赵军,此后赵军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军争霸天下。
经过这4次大规模的战争,秦国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山东六国实力则大幅下降。当然,依当时天下形势,仅凭秦国一国之力,想灭掉六国是不可能的。秦国虽是连战连胜,但由于连年征战,国民厌战,国库空虚,短期内用兵也非常的困难。其他六国虽是惨败,也不是不堪一击。秦昭王的主要功绩在于正式建立起了秦国的霸权地位,为秦始皇统一华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