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xún yù)出身颖川荀氏,荀子之后。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时,惊异道:“这是王佐之才啊!”永汉元年,荀彧被举孝廉,任守宫令,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同年十一月,董卓自立相国,荀彧弃官归乡。
归乡后,荀彧已经料想到颖川是兵家必战之地,应当尽早离开。于是荀彧带着宗族随着冀州牧韩馥迁到冀州避难。
此时,冀州已经成为了袁绍的根据地,袁绍见到荀彧来投奔,将他敬为上宾。但荀彧却认为袁绍不是能成就大事业的人,不愿与他组队。于是大约在袁绍帐下两年之后,荀彧离开袁绍投奔曹操。
曹操见到荀彧来投靠他,十分高兴,于是让荀彧当了别部司马。此后荀彧以这个身份追随曹操征战沙场,为曹操献计无数。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并多次挽救曹操的战略方针于水火之中,是曹操统一北方的第一谋臣更是功臣。
所谓志不同不相为谋,说的正是荀彧与曹操后期的关系。建安十七年,曹操想要加功进爵,加封九锡,荀彧认为不应该如此,此时曹操的再不是那个年轻时的曹阿瞒了,他南征北战心里自然是意难平。
此后,荀彧与昔日的合作伙伴曹操表面上看起来和以前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已经是貌合神离,暗波汹涌。此时荀彧不再是曹操不可或缺的伙伴,此后不久荀彧忧虑而亡,时年五十岁,次年曹操进封魏公。
荀彧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过程很精彩,但结局不免让人唏嘘。
荀彧的出身
荀彧生于颖川荀氏。颖川荀氏是汉晋时期的主要士族之一,是颖川众多士族的代表之一。那么这有什么特别的呢?
当时的士族集团垄断着儒学知识的解释权,世代都是朝廷高层官员,声名显赫,社会地位很高。所以荀彧的家族不仅有知识更有权力。所以荀彧一出生他的起点就比普通人高出了好几个等级,正真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那一种人。
也正因为如此荀彧自幼就接受了优良的教育,儒家思想在他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成年后他拥有普通人没有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同时他又有着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骨和傲气。
光复汉室几个字刻在了他的脑海里,这是也是他的理想和信念。
荀彧任别部司马
当荀彧看清楚了袁绍并非是成就大事的人,他离开了袁绍投奔到曹操的帐下。曹操虽然十分看重荀彧这样的人,但只是任他为别部司马。
别部司马是低级军官,没有正式编制,只是曹操为了安抚像荀彧这样有才能的人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而已。所以浑身是才华能力的荀彧,只不过是曹魏集团的一个编外打工人。
荀彧为何投奔曹操?
曹操迎汉献帝这件事,使得曹操身价水涨船高,汉献帝是那个时期正儿八经的皇帝,堂堂正正的汉室后羿,曹操所做的一切都变得有理有理,合法合规。
那时候的曹操声称:奉天子以令不臣。也许那时候曹操是真心实意想要匡扶汉室,这与荀彧的理想信念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在这之前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那么真诚的曹操让荀彧如何不去相信呢?于是荀彧为曹操出谋划策,屡建奇功。
荀彧为何忧虑而终?
建安十七年的曹操势力已经非常之大了,当然这其中功不可没的是荀彧,说他起了决定性作用也不是不可以。但此时他们的理想信念出现了分歧,曹操想要自立为王,荀彧想要光复汉室。
至此曹操虽然在生前并没有称王但自此以后与荀彧再不是曾经的亲密无间了。当荀彧看着日益强大的曹魏集团,又深知曹操此时已经与光复汉室这件事渐行渐远了,荀彧是否对自己产生了深深地怀疑呢?我想很大可能是有的吧。
荀彧的忧虑而终,也许正是因为,他亲手让曹操一步步崛起,不可掌控,到最后理想信念背道而驰。
最终荀彧光复汉室的信念最终化为泡影,那么这个有着一身风骨和才能的士族之后,是否在绝望的那一刻,已经决然与这个世界告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