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正值隆冬,这天北京城里的天空灰蒙蒙的,走在街上的人们都加快了步伐,想早点回到家里吃一顿热乎乎的晚饭。
等到傍晚,天空中飘起了雪花,而后雪下得越来越大,很快就给北京套上了银装。
一户人家窗户透露出橙黄色的灯光,一家人正坐在餐桌旁望着窗外的大雪,感叹着真是最冷的一年。
家里的广播按时响起,大家一边吃饭一边听着今天的新闻。
这时,广播里突然播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于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在北京因病逝世,终年78岁。”
闻言全家老小都愣住了,谁都不敢相信敬爱的周总理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
大家的眼眶里渐渐蓄满了泪水,一时间北京城里除了沉默就只剩下了悲凄的哭泣。
大家都自发地以各种方式关注着周总理的追悼会:街道上摆满了菊花和花圈,上面写满了悼文和挽联。
在出殡当天,更有十里长街挥泪送别周总理的动人画面。
而在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的追悼会上却出现了一个日本老人,人们上前询问他的身份,他自称是周总理的弟弟。
周总理这个和日寇抗衡多年的英雄怎么会有一个日本弟弟呢?大家都感到有些疑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看看这位日本老人究竟是谁。他和周总理、和中国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国殇之日中国举国致哀,日本老人得知魂不守舍
1976年1月8日是中国的国殇之日。
78岁的周总理在这天走完了自己50多年的革命之路和26年的总理生涯。
他用一生完成了他少年时期许下的诺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为中华崛起而呕心沥血,他始终心系国家,一刻都没有放松。
全国人民得知总理去世的消息后都感到悲痛不已。
也是在这一天,79岁高龄的日本老人冈崎嘉平太刚刚完成了一天的工作。
即将走入耄耋之年的他身兼数职,不仅是日本航空协会会长,还兼任日本贸易振兴协会常任理事和中日经济协会顾问。
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的他和一生为中国奉献的周总理一样,也在为日本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价值。
他看着夜色里宁静的东京街头,正想洗漱一番好好休息,这时,电话铃却响了起来。
接起电话,听筒那边传来了熟悉的声音,是他的媒体人朋友铃木由森。
“这么晚了有什么事?”冈崎嘉平太问道。
铃木由森的声音有些哽咽:“今天上午九点,中国的周恩来总理因病于北京逝世了。”
冈崎嘉平太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顿了好一会儿,仿佛失去魂魄般问道:“你说的都是真的吗?消息是从哪里来的?”
铃木由森告诉冈崎嘉平太,消息是中国官方发布的,非常可靠,然后又小心翼翼地劝他节哀顺变。
电话从冈崎嘉平太手里滑落,他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在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后,他手指颤抖着给中国大使馆打去了电话。电话接通,他指明要政务负责人接电话。
在得到负责人肯定的答复后,冈崎嘉平太只觉得身边的空气都凝固了。
他听不见周围的声音,也看不到周围的事物,他在电话旁边伫立了许久,这才回过神来。
随后他控制不住情绪地一边大哭一边穿上外套准备向大使馆奔去,冈崎嘉平太的夫人时子被这样的动静吵醒了。
她走出房门就看见正准备冒着严寒深夜外出的丈夫,问:“有什么要紧的事吗?”
“周恩来总理去世了,”冈崎嘉平太呜咽着说:“我现在必须马上去中国大使馆一趟。”
时子见状赶紧上去扶住丈夫,生怕他因为情绪激动而晕厥过去。
随后她一边安抚丈夫的情绪一边劝告他,现在已经是深夜了,中国大使馆已经关门了,如果他贸然过去,只会打扰到大使馆的工作人员。
另外,他也需要保重好自己的身体,后续才能有精力去参加周总理的悼念活动。
听完夫人的话,冈崎嘉平太这才勉强平静下来。
1月9日清晨,几乎是一夜无眠的冈崎嘉平太天才刚亮就带着夫人赶到了中国大使馆门口,中国大使馆已经为周总理搭建好了灵堂。
时子搀着冈崎嘉平太急步走了进去,看到周总理的遗像正挂在白菊中央,冈崎嘉平太再一次控制不住自己,流下了眼泪。
“冈崎嘉平太先生,您是日本第一个来悼念周总理的人。我代表我的国家向您表示感谢。”
冈崎嘉平太回答:”这一生能和周恩来总理相识一场,是我莫大的幸福。”
“虽然我年长于他,但他的胆识和气度让我敬佩,在我心里,他既是我的兄长,又是我的老师,他的离世让我万分痛心。”
为参加周总理追悼会,日本老人拖家带口赴中国
周总理逝世前,曾交代过他的后事要一切从简,不要兴师动众。
甚至因为担心影响身为工人的侄儿工作,他特意交代夫人邓颖超打电话给侄儿,让他不必赶到北京奔丧。
同时总理还交代了,让家人把他的骨灰撒进山河大海,他要生生世世和这片热土长眠在一起。
但在周总理逝世当天,中央紧急召开了相关会议,商量如何操办总理的后事。
最终,中央考虑到大家对周总理真切热烈的情感,还是决定为周总理举办一场追悼会,以寄全国人民的哀思。
这场追悼会就定在总理出殡以后的1976年1月15日下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冈崎嘉平太得知此事后马上带着儿子冈崎彬坐上了飞往北京的飞机。
此前冈崎彬一直都在担心父亲年事已高,恐怕不适合再坐飞机;又担心父亲情绪不好,劝父亲不要再去伤心之地。
但冈崎嘉平太的态度却非常坚决,冈崎彬见状也只好顺从父亲的意思,同时在心里也对这位中国的伟人泛起了深深的敬重和好奇。
冈崎嘉平太和儿子按时抵达了追悼会现场。
一走进会场,冈崎嘉平太就冲到了总理的遗照前情难自禁地叹道:
“周恩来总理的去世是全世界人民的损失,因为一个世界级的伟人就此陨落了。”
周遭的人纷纷对这个从日本远道而来的客人投来好奇的目光。
负责人员安排的同志上前询问冈崎嘉平太的身份,冈崎嘉平太动情地回答:“我是周恩来总理的弟弟。”
在追悼会结束后,冈崎嘉平太还带着儿子一同去了周总理的故乡浙江淮安。
现在,浙江淮安立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弟冈崎嘉平太,访问兄长周恩来的故乡,泪流不止。”
这其实就是当年冈崎嘉平太临走前送给淮安政府的一幅表达他情感的亲笔字。
现在这副象征着中日友谊的珍贵书法作品仍被妥善地收藏在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内。
行程结束后,在返回日本的飞机上,冈崎彬看着父亲情绪逐渐平稳下来了,于是忍不住向父亲问起那个一直让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
“父亲遇事一向从容镇定,这位周恩来总理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能让父亲为他如此失魂落魄?”
冈崎嘉平太沉默了一会儿,随后和儿子讲起了那段令他难忘的岁月。
冈崎嘉平太结缘中国
1897年,在日本平冈县的一户人家里,大家欢天喜地地迎来了家里的新成员。
这个名叫冈崎嘉平太的男孩既聪明又可爱,深得长辈们的喜爱。
而他也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考上了在全亚洲大学中排名第一的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法学。
冈崎嘉平太的志向明确得很早,他想在日后从事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工作。
所以在毕业后,获得了法学学士学位的他进入了银行工作学习。
日本侵略者在淞沪会战后就占领了上海,苏州河以北那些被日军实际操控的地区被称为“日租界”,日本在那里成立了日本驻上海领事馆。
1938年3月,经验丰富的政治经济学家冈崎嘉平太被派往中国,担任日本驻上海领事馆的参事,负责经济方面的事务。
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七年,他也因此与中国深深结缘。
冈崎嘉平太虽然身为日本人,但温润儒雅的他却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深恶痛绝。
他目睹了日军在上海犯下的滔天罪行,因此对无辜的中国国民抱有深刻真挚的同情,尽自己所能帮助饱受战乱之苦的上海人民。
在当时,冈崎嘉平太是日本人眼中的另类,因为被军国主义洗脑的日本军官都极端地认同社会达尔文主义。
他们借着帮助中国发展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挑起战争。
而冈崎嘉平太却有着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他用悲天悯人的眼光看待中国人民的遭遇。
对于两国因为日本单方面的挑衅而不能和平相处,他感到十分痛心,曾多次公开表明其反战的态度。
冈崎嘉平太曾实名在上海报刊上发表自己的反战文章。
并且多次实名给国际新闻社发送他拍摄到的日本侵华的照片,以期待这些珍贵的照片在来日成为重要的证据。
冈崎嘉平太的举动很快就被日方政府所知,他被撤销了领事馆参事的职务,受到了日本政府及民众的唾弃和谩骂。
还被日本政府定性为叛国分子,被日本民众叫做卖国贼,甚至连冈崎嘉平太年迈的父母都收到了死亡威胁信。
事件发酵得越来越严重,很快,日方就对远在上海的冈崎嘉平太下达了拘捕令。
听闻此事,冈崎嘉平太慌忙带着家人们赶往欧洲躲避风头。
1945年,日本终于向中国投降,结束了漫长残酷的战争,也是在这一年,冈崎嘉平太才得以放松,日本政府再次任用了能力出众的他。
但回到日本后,冈崎嘉平太却无奈地发现,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战争给日本国民留下的心理阴影还没有散去。
政府和民间都还充斥着浓浓的军国主义气息,战死军人的家属们把气都撒在了中国人民身上,十分仇视中国。
冈崎嘉平太对饱受日本摧残的中国怀有深深的愧疚,决心要改变日本对待中国的态度,为中国做一些实际的好事。
周总理会见冈崎嘉平太
冈崎嘉平太深知,如果要让日本政府转变态度,改善中日关系,他就必须先做出一些有说服力的成绩。
于是,冈崎嘉平太将自己在欧洲挣来的家产投入了日本市场,瞬间他就成为了日本有名的豪门,无数权贵主动向他示好。
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后,冈崎嘉平太组建了中日民间贸易交流团,致力于推动中日贸易发展。
1960年,日本迎来了新任首相池田勇人。
已经把中日民间贸易链做得有声有色的冈崎嘉平太有了和政府对话的资本。
他向首相提出了由政府出面破冰,促成中日之间长期贸易的设想,池田勇人首相对此深以为然,立刻着手准备此事。
1962年9月,日本自由民主党顾问松村谦三受首相之托前往中国与周总理会谈,试图促进中日邦交的正常化。
在谈话期间,松村谦三就向周总理提及了冈崎嘉平太关于中日贸易的想法,周总理非常认可这一提议。
松村谦三眼见破冰有望,立刻乘胜追击,和周总理约定在11月再派日本代表团来中国会谈,周总理欣然应允。
1962年11月,由日本自由民主党国会议员高崎达之助带领的日本财经代表团如约抵达中国。
作为代表团副团长的冈崎嘉平太和团内其他重要成员一起受到了周总理的亲自接见,这便是冈崎嘉平太第一次与周总理见面了。
日本人自己也知道,自从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就没有停止过对中国的侵犯,中国作为战胜国和受害国,肯定对日本恨入骨髓。
所以,他们已经做好了被为难的准备。
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周恩来总理笑容和善地接见了他们。
并且还告诉他们,中国和日本在此前的两千年中都十分友好,往来密切,中国会努力淡化仇恨,和日本携手同进,共创未来。
闻言,日本来访者都为周总理长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襟所折服,惊讶地面面相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接着,周总理笑着说,共创未来、强大亚洲不是为了重蹈覆辙,再去侵略他国,而是自卫、自强。
想到之前听说过冈崎嘉平太的事迹,周总理转头看向他,询问他的意见,冈崎嘉平太受宠若惊,连忙表示自己非常认可周总理的理念。
会面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插曲,冈崎嘉平太注意到,周总理的袖口上套着一节褪色的布套,他好奇地问周总理这是什么款式。
总理笑着摘下袖套递给他看,语气平常地说道:“这叫袖套,我带着它就不会把袖口弄脏弄破了。”
冈崎嘉平太感到非常诧异,他没有想到泱泱大国的总理竟然如此克勤节俭,平易近人。
他感叹周总理不忘初心,难怪中国人民把他称作是人民的好总理。
这次会面把中日友好建交有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也让冈崎嘉平太真切地感受到了周总理身上强大的人格魅力。
后来,冈崎嘉平太又与总理会面24次,两人就中日邦交问题,尤其是政治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志同道合的两人越聊越投机,冈崎嘉平太早已把周总理当做了自己的良师益友,他曾对同僚感叹:
“中国古代遵奉孔子为圣人,我觉得中国现代就应该遵奉周总理为圣人。”
“他甚至比之前的圣人更加伟大,如果我能终其一生学习到他的十分之一,那我就此生无憾了。”
1989年,一生致力于促进中日友好的冈崎嘉平太于东京逝世,终年92岁。
临终前,他还记挂着和周总理的那段情谊。
他安慰着病床前泪流不止的妻子时子,交代时子在他死后,一定要将周总理赠与他的那张照片放进他的棺木。
时子听后含泪点头,冈崎嘉平太这才安下心来。
毫无疑问,冈崎嘉平太既是周总理的挚友,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两位伟人的情谊令人感动,希望我们能学习到他们热爱和平、热爱友好的美好品质,把美丽的中国建设得越来越好。
-完-
作者 | 钟漫琪
编辑 | 阿琰
编辑 | 不误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