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经济、科技、军力都够了也不行!还差一个关键因素

2022年08月20日16:31:14 历史 1812

大国崛起,经济、科技、军力都够了也不行!还差一个关键因素 - 天天要闻

大国崛起需要很多的条件,比如先进的科技、雄厚的经济以及强大的军事力量,具备这三者,那么“大国地位”基本上是妥妥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其一,“大国地位”不意味着“霸主地位”,大国可以有很多个,但霸主往往只有一个;其二,大国崛起除了需要上述“硬件”之外,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软件”,那就是高明的“战略”,如果“软件”不到位,即便具备了先进的科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也很可能“崛而不起”。

这里有正反两面现成的例子。先说反面的例子,一战爆发前夕,德国在科技、经济上名列前茅,在军事力量上,更是领先群伦,貌似从“列强”升级为“霸主”,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德皇断然抛弃了“铁血宰相”俾斯麦为德国制定的“和平崛起”战略,开始四面出击,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战争的结果大家也很清楚,尽管德国拥有当时最强大的陆军,但最终还是被美英法“联手击败”,“帝国霸业”遭遇重挫。

再说正面的例子,“东西两大洋,南北无强敌”的美国,在内战结束之后,通过暗杀林肯迅速弥合了南北之间的战争创伤,国力大幅增长,在19世纪末,大约甲午战争前后,就已经是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但美国一直“韬光养晦”,推行“门罗主义”,表示“绝不插手”欧洲事务,也希望欧洲列强别把手伸到美洲来。最终等来了一战、二战的爆发,美国凭借强大的工业和经济实力,爆兵、爆舰击败了德国、日本,称霸全球。

大国崛起,经济、科技、军力都够了也不行!还差一个关键因素 - 天天要闻

很显然,德国之所以连续两次“崛起失败”,主要原因并非在于其“硬件”不够,而是德国不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结果帮美国“做了嫁衣”。其实德国只要再耐心一点,就可以预料到,崛起的美国和英国之间迟早要兵戎相见,到时候再出来摘桃子,那就轻松多了。但德国却打残了英国,使得美国在战后轻松从英国手中接过了全球霸主的“权杖”,而德国“两次战败”,“两次分裂”,宏图霸业转眼成空。

这说明什么?说明了两点,其一,大国崛起,绝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军力的比拼,更是“智力”的碰撞,如果缺乏高明的“战略”,即便“硬件”够了,最终也很可能“崛而不起”,甚至“分崩离析”。德意志人在关键时刻失去了“战略定力”,抛弃了俾斯麦提出的“广结盟友,以待天时”的稳妥战略,这其实就是德国版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所以德国几乎永远失去了成为“霸主”的机会。

其二,大国崛起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战略人才”,这个概念到现在国内似乎都不存在,或者说“不明确”。那么什么叫“战略人才”?简单地说,就是大国崛起的“规划师”,“铁血宰相”俾斯麦就是顶级的“战略人才”,为德国规划了稳妥的“崛起路线”,咱们的“一带一路”也是大手笔的“战略”。但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制定“崛起路线”之外,还要“洞悉先机”,要预先想到对手怎么出招,以免“掉入陷阱”。

大国崛起,经济、科技、军力都够了也不行!还差一个关键因素 - 天天要闻

比如说,普京就一不小心掉入了美国设置的“战略陷阱”,俄乌冲突的爆发,不仅让俄罗斯付出了惨重代价,也让中国极为被动,只有美国赚得“盆满钵盈”,不仅高价出售军火、石油、天然气,还“零元购”收编了欧洲各国,建立了反俄、反华的“统一战线”。由此可见,白宫的“大军师们”足不出户,没发“一枪一弹”,就能在万里之外制造一场战争,困住俄罗斯,并威胁中国要将乌克兰模式“复制、粘贴”到台海。

还是那句电影台词说得好,“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最珍贵?毫无疑问,是懂大国博弈的“战略人才”。经济可以拼,科技可以攒,军队可以训练,但是“战略人才”哪里找?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相助,终成一代帝业;曹操流泪叹息,若郭奉孝还在,哪有赤壁之败,天下不会三分。由此可见,“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更何况是“国家导师”,“崛起路线”的总设计师,那更是“凤毛鳞爪”。

说这么多,无非是要强调一点,不要认为自己经济上去了,科技赶上来了,军事也强大了,“崛起”就是理所当然的,不是的,崛起和“分娩”一样,谁说怀胎十月就一定会“母子平安”?“大国”常有,“霸主”不常有,咱们发展到了这个份上,早已不是一个普通的“大国”了,哪怕咱们再以“发展中国家”自居,美国也会将中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这是咱们说一万遍“不称霸”,也改变不了的。

大国崛起,经济、科技、军力都够了也不行!还差一个关键因素 - 天天要闻

所以,现在中国缺什么?缺两样东西,一个是“时间”,另一个就是“战略人才”。注意,是“战略人才”,而不是“战术人才”,后者可以处理好局部问题,比如说,此次台海危机,解放军在哪里军演,军演强度怎么样,发射什么武器,为什么放佩洛西进去,又为什么任由她离开,为什么解放军的军演要“完美错过”佩洛西访台等等,这些处理得再漂亮,都谈不上“战略人才”,这不过是“见招拆招”,“拆”得比较漂亮而已。

真正的“战略人才”没有这样的“匠气”,一般来说,是看不到他出招的,只有对手发现受伤,才知道自己着了道。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那就是美苏争霸,苏联最终为什么会解体,那就是美国“和平演变”的结果,但这个战略刚刚启动的时候,“鬼知道”在哪里?等到苏联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美国“不费一枪一弹”,就终结了这个核武超级大国的时候,大家事后一分析,得出“尸检报告”,原来是美国的“和平演变”。

这就是顶级的“战略人才”,他是不是比枪炮、原子弹还要可怕?而且,说句实在话,“战略大师”出手,基本上是“防不住”的,除非本国也有同级别的“战略人才”,而且还要君主“善于纳谏”才行。比如说,范增老早就劝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羽不听啊,有什么办法,最终范增“活活气死”。反观刘邦“从谏如流”,哪怕是平民百姓向他提意见,只要有道理,他就听取,比如定都关中,就是一个汉军普通士兵娄敬提出来的。

大国崛起,经济、科技、军力都够了也不行!还差一个关键因素 - 天天要闻

所以,大国崛起真没有那么简单,大家都说,决定战争胜负的,最终还是“人的因素”,大国博弈何尝不是如此,不要认为“硬件”够了,崛起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汉武帝才会说,“欲成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他本身就是雄才伟略,是非常之人,又碰到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千古名将,所以才能北逐匈奴、南吞百越,凿空西域,东并朝鲜,汉朝才成为真正的“霸主”,与罗马帝国等量齐观,华夏文明登上世界巅峰。

那么,该怎么去找“战略人才”?《天幕红尘》有句话很有哲理,“见路不走,见相非相”,意思也就是说,“实事求是,不住一法”,是真要找人才,而不是“做个样子”,如果存着“老子天下第一”,还需要“三顾茅庐”的心思?那是找不到的,项羽就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样子,所以人才都远离他而去,而刘邦却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不如张良萧何韩信,把自己摆得很低,于是人才投奔他如“百川归海”。

崛起,看硬件,也看软件,还要看“时机”,时机有时候是“英雄造时势”,但更多的是“等来的”,德国等不了,美国捡了便宜。在股市里有一句大家都知道,但绝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名言”,那就是“等待,也是一种美德”,这一铁律也适用于“大国争霸”,相关的例子早已不胜枚举。所以,咱们中国崛起,一定不要焦躁,慢点没关系,但一定要稳,而且要真心实意地寻找战略人才,给人才上升的通道,只有这样才能“成就霸业”。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闻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从八道湾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交恶的原因。鲁迅兄弟交恶,是从三兄弟合资买入北京八道湾胡同的三进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亲生活在一起开始的。当初买房的钱3500大洋,是大哥鲁迅出了大头,家里的开支也是以鲁迅的薪资为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 天天要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人都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在以前还有一个贞操观。明清时期,人们是非常看重贞操观的。贞操本来是指坚贞不移的节操。后来就演变成了专指女子不失节。有句话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说明贞操对于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还重要。那么,从古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闻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唠个硬核历史!咱今天要聊的这个事儿啊,绝对比电视剧还魔幻——当年号称世界第一“战斗民族”的苏联,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国坟场”(英国、沙俄都栽过跟头),却非得头铁往里冲,结果把自己整解体了!这事儿听着离谱吧?具体怎么回事,今天我就给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 天天要闻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邻居的瓷盘"六十万啊,这瓷盘怎么又回到了李老头家里?"我望着邻居家墙上那熟悉的花纹,心里五味杂陈。我叫周建国,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这小县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多少人的命运都在那场改革浪潮中被重新书写。我们这些"国企大军",转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闻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蒋志格 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寻崩,葬祭如亲王礼。免襄王亲来朝贺。 按《明大政纪》:天顺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诰谕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归西宫。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吴氏复为宣庙贤妃,废皇后汪氏复为郕王妃。癸丑,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