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末期,国共两党实力悬殊。国民党政权有美国的外部支持,其国内经济和军事实力具有绝对优势。但在第三次内战中,国民党被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 “国民党既离开了民主,又离开了民生……把政府搞成不能解决人民问题的政府,党就成了不能解决人民问题的党,失去了大家的同情和支持。”国民党既不愿意失去既得利益,也不能保障人民的权益,坚持我行我素,最终失去人民的支持。国民党除了退出三民主义,失去民心外,其政治、经济和军事表现也使国民党在内战中由优势转为劣势。
政治逻辑:独裁
刚刚经历了14年抗战的中国人更加向往和平。和平是人们想要的。 ?在这场纠纷中,国民党应负主要责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想要“一家之主”,企图控制全中国,拒绝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这种事实上的专政是国民党不愿与共产党共存。原因之一。
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纷争和中央权威的丧失
“派系政治”是国民党的一大特点。北伐后,许多地方势力并入国民党体系,使国民党更加复杂。虽然经过一系列斗争,最终形成了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国民党政治和军事权力体系,但派系斗争始终存在。同时,蒋介石需要制衡各方力量,实现中央集权。这使国民党表面上是在加强中央权威,但实际上中央权威已经丧失。
当国民党出现执政危机时,党并没有团结起来奋力扭转局势。许多国民党成员对危机无动于衷,国民党高层趁机利用权力谋取更多利益。大门被打开了。换句话说,“这种与自由经济差距的结构性腐败遍及国民党各级政府的官僚机构。 “这种无节制的滥用权力,加速了国民党的衰落。
“双十协议”被撕毁 蓄意挑起战争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都希望拉拢中间势力,注重利用舆论。更看重舆论的力量,出于和平斗争,毛泽东飞到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国共签订“双十协定”。坚持撕毁“双十协议”。他认为该协议不利于国民党对中国的统治,也对自己的地位充满威胁。随后,国民党开始采取一系列排外、打压共产党的政策,剥夺了广大工农的利益。主张“一个政党,一个主义”,实行特务统治,实行反共政策,发动战争,进攻解放区。
“政权建设的根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蒋介石背弃孙中山“人民三项原则”、不顾人民利益的行为,最终遭到了人民群众的唾弃。人们。人民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选择剥夺国民党政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严禁言论自由,国民党合法性受到质疑
国民党为了巩固专政,下令禁止各界批评,特别是没收一些进步刊物。就连国民党内部有质疑的声音,他们陷入了关于党的合理性的争论。蒋介石说:“无论是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真的没有任何方面的表现,不仅广大群众感到不满,党的基层同志也感到不满。”
“特务组织是恐怖与凶残并存的黑暗势力的典型代表。”国民党特工不仅镇压和反对共产党等党派,还监视地方军阀和国民党官员,这让许多国民党官员出于恐惧和厌恶,针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然后背弃了国民党的统治。
虽然后来国民党提出进行改革,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开展整风整风,惩治损害国家利益、限制国民党政策执行的人。 ,使国民党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改善措施无法实现。国民党庞大的官僚机器已经成为惯性和惯性的代名词。连蒋介石都感叹:“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为什么让大家手足无措,失去信心;本来环境很好,条件很好,到我们手里,就没有办法,这是最屈辱和痛苦的问题。”
经济逻辑:党管资本
1927年,国民党在南京建立政权,贯彻一党“政治训练”的理念,国家政权掌控经济命脉。抗战时期,由于资源源源不断地向前线供给,国民党加快了“官资”政策的实施进程,金融和产业资本逐渐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一系列的腐败问题接踵而至。在一党“政训”的理念下,国民党内部监督薄弱,不少本应负责管理这些国资的官员利用职务便利,将国资转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国民党的腐败问题 社会各界严重批评国民党的“官僚资本主义”作风。
一是土地整治政策无效,民心崩溃。国民党政权历来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完善土地政策,无疑会触及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在实施国民党土地政策的过程中,各级官员阳奉阴违,消极推行土地整治政策。这注定了国民党政府土改政策的失败。
1927年,国民党政府宣布继续执行孙中山先生的“平权”政策,推动土地改良,制定了《佃农保护法》,但这些法律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实施,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 .随后颁布的《土地法》和《土地法实施法》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1931年至1937年,虽然国民党继续改革土地法,但许多地方国民党官员与地主勾结,不顾农民无地耕种的事实,将分配给农民的土地还给地主。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80%,得到农民的拥护就等于赢了。国民党虚幻的土改政策是其失去民心、政权垮台的重要原因。
二是“官僚”盛行,经济迅速崩盘。第三次内战期间,国民党对国有资本的控制达到了顶峰,社会各界对官僚资本的批评不断,以至国民党高层也无法忽视。许多州府名义上由国家权力控制,但实际领导人是个人。这些人通过复杂的派系关系等因素,把国有企业变成了为自己谋私利的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所有国家资本都被各界怀疑的眼光看待得更糟。
“官僚”促使当时的投资产业迅速发展,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不少国民党官员投机取巧,造成社会上出现大量囤积现象,甚至有不少国民党官员直接卖黄金。在这种情况下,从事实体经济的人越来越少,从事物质生产的人越来越少,最终导致商品短缺,物价飞涨,社会经济秩序崩溃,加速国民党统治地区的经济崩溃。
三是货币改革失败,出现经济危机。 1935年至1948年,国民党为偿还巨额战争费用,大量发行法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法币疯狂贬值,社会经济秩序面临崩溃。 .为缓解通货膨胀,挽救濒临崩溃的经济,国民党政权于1948年8月19日实施了金元券改革,宣布发行20亿元金元券,以极低的速度收回法币。 1:300万的比例,实施最严格的价格管控,倒逼价格压力。但是,这样的暴力手段并不能挽救国民党的经济危机,依靠暴力手段的货币改革根本没有效果。它试图化解国民党内部的各种矛盾和纠纷,但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其内部矛盾,进一步威胁国民党政权的稳定。 12月28日,国民党政权无奈宣布改革失败,取消限价,随后法币等金元券贬值。货币改革加速了国民党经济的崩溃。
军事逻辑:战略错误
军事斗争以政治为主导,国民党的军事失败与其政治和经济的失败息息相关。蒋介石后来在分析他在大陆失败的原因时指出,军纪问题是首要问题,“民三项原则”没有落实是重要原因。同时,也受到军事体制不完善、战略战术失误的影响。 .
第三次内战开始以来,国民党在军事战略战术上的一系列失误,导致国民党逐步丧失了最初的优势。全面战争初期,虽然国民党在军事上占据上风,但尚未形成全面的战略部署和指导战争的战术计划。同时,在战斗过程中,蒋介石独自决定战争计划和战略部署,忽视了整体和长期的作战计划,使国民党军队只关心短期的得失。战斗,失去了军事主动权。
一是战略协作少,军队内部矛盾不断。在战略上,国民党军队存在诸多短板,导致国民党在全面内战开始后不断战败。王朝光指出,国民党在作战过程中比较被动,军与军的协调水平比较差。各个战场之间、各个战场内部、军与军之间、师与师之间的协调成功的例子很少。同时,国民党内部派系众多,各种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加剧了协同作战的难度。 “战争是一种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在内的内部综合行为。国民党……只想用军事解决问题,陷入了纯军事理论的误解。”国民党存在于战略和战术上。大量的问题必然导致军事上的失败。蒋介石在台湾战败后反思,认为国民党的军事失败是由于战略错误。
其次,军队指挥能力差,战略战术教条。国民党官员的指挥和情报能力低下,有些人对战略战术的理解接近于教条和机械。军队中的许多指挥官,其实都是很久没有实战经验的人。同时,蒋介石过于独裁,用人不当,导致他在作战指挥过程中屡犯错误。在进行军事行动时,由于蒋介石喜欢坚持到底,一些指挥员只是观望,不能发号施令,不敢守,不敢进攻,造成战斗的恶性循环。蒋介石一人独断战争规划,用人失当使得国民党的援军在没有做好充分的计划之前,可能无法完成任务,以致被困队伍无法得到援军的帮助。想要突破,导致全军覆没。
三是军纪腐败,官员只顾享乐。军纪腐败无疑是国民党的致命缺陷。政治上,国民党内部存在派系纷争,各势力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导致国民党内部无法协同合作,纪律腐败现象十分严重。蒋介石还指出,国民党内部军纪腐败极为严重。许多指挥官可以不请假就离开岗位,自由行动。也有很多指挥官在战斗中只关心自己的安危,不顾作战计划和战场大局,一味的保存自己的实力。
与此同时,国民党的许多高级将领只顾自己的升迁和财富,重视生活中的物质享受,狂妄自大,而他们所领导的军队的下属却没有饭吃,他们的生命根本无法得到保障。这种行为导致国民党军队丧失斗志。不需要别人打败他们,他们已经打败了自己。当战场上的士兵因食物不足而无法战斗时,当他们的父母无法解决生存问题时,这些士兵必须怀疑他们为之牺牲的事情,而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无法回答这些士兵们质疑,又不能保证士兵和他们的亲属的生存,他们为什么打仗的问题很难解释,国民党的失败是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