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主席逝世之后,江青让张玉凤交出毛主席的保险柜钥匙。
要知道,毛主席的保险柜里放着绝密材料,这些材料涉及国家利益及一些高级领导的命运,毛主席生前之所以把保险柜钥匙交给张玉凤,就是信任她能妥善保管及严格保密。
此外,张玉凤是毛主席晚年生活的最重要的见证人之一,也是能自由进出毛主席房间的二人之一(另一位是护士孟锦云),无论是高级领导来商讨国家大事,还是亲朋好友来拜访探望,都要经过她们的通报之后,方能决定是否接见。
起初,张玉凤只是一名普通的列车员,由于后来担任毛主席的秘书,让她有了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也让她成为了受世人瞩目的人物。
那么,出身贫寒的张玉凤,是如何成为毛主席的秘书呢?又是什么,让她颇受毛主席的信任?她,到底具备了哪些优秀的品质和能力呢?在面对江青索要保险柜钥匙时,她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家境贫寒懂珍惜,能力出众获机遇
张玉凤的童年是十分艰苦的,也正是这段艰苦的经历,让她自小就懂得珍惜的意义。
自1944年出生以后,张玉凤就和父母及兄弟姐妹生活在牡丹江市郊外的一间简陋的平房里。
为了养活全家,父亲一人挑起了赚钱养家的重担,其日子过得十分清贫。
为了凑齐学费,年幼的张玉凤就到家附近的工厂垃圾堆里捡拾煤渣,然而贫寒的家境,并不能持久地供她读书。
辍学后,张玉凤四处寻找打工的机会,但十多岁的她却屡屡碰壁,直到1960年牡丹江铁路系统的一次招聘,让她摆脱了生活的困窘。
然而,这次招聘,也改变了她今后的人生命运。
成为一名普通列车的餐车服务员后,张玉凤倍感珍惜,她在工作中认真负责,踏实肯干。之后,业务能力突出的她,被铁道部专列处选中,担任中央首长专列的服务工作。
可以说,张玉凤的两次中选,除了一小部分幸运之外,更多地取决于她纯朴的品质和出众的能力,而这次被选中到专列上工作的机会,也为她日后见到毛主席创造了机缘。
性格开朗讨人喜,吃苦耐劳受重用
在专列上工作,跟在普通列车上不一样,它需要列车员具备更高的素质和毅力,这对张玉凤而言,不仅是一个挑战,还是一个机遇。
工作中,张玉凤不仅要端水送饭、保持车厢的整洁,还要在冬天兼顾着烧锅炉,只要出发的命令一到,专列就会立即驶出,然而她最初并不晓得,自己所在的竟是毛主席的专列。
因为,张玉凤刚开始只负责毛主席随行人员的车厢,但她怎么也不会想到,未来的一天,她会见到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那天,毛主席在站台上散步,正好遇到张玉凤,便上前亲切地问她的名字。
看到敬爱的毛主席,张玉凤瞬间怔住了,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激动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看到张玉凤惊慌失措的表情,毛主席没有离开,和蔼且耐心地等待着。
平复一番紧张的心情后,张玉凤鼓足勇气,大方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
胆怯而不缺勇气,紧张又不失礼仪,张玉凤谈吐有度的话语,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张玉凤被调到毛主席的车厢工作。
工作时,张玉凤十分细心,不管什么时候,她都从不松懈,把车厢布置得既整洁,又温馨,受到毛主席的好评。
有时,毛主席因一些公务感到烦闷,张玉凤便和毛主席说说话,讲一些有趣的事情,给沉闷的车厢带来了欢声笑语。
1969年,毛主席视察大江南北,张玉凤出勤3个月才回到北京。不久,专列又执行任务,这一趟在外一连跑了6个月,张玉凤回到家后,不满2岁的孩子已经不认识妈妈了。
也正是因为张玉凤这份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在几年里专列乘务员换了一批又一批的情况下,张玉凤却始终被留在毛主席的专列上工作。
心中常怀感恩心,细致入微考虑周
对于毛主席,张玉凤除了崇拜和敬仰,还有一份感激与报答,她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在帮毛主席做事,而是抱着一颗赤诚的感恩之心认为,是毛主席给了她一份难能可贵的工作机会,是国家将她从贫困的泥沼中拉了出来。
1970年,跟着毛主席走遍大江南北的张玉凤,接到了前往中南海担任毛主席生活秘书的调令,对于这次突如其来的工作调动,张玉凤感到莫大的意外。
因为在众人心中,能够担任毛主席的生活秘书是一份崇高的荣誉,更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而张玉凤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个被选中之人正是自己。
张玉凤没有犹豫,她知道,照顾好毛主席是她的神圣职责,也是在为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她十分珍惜这份新的工作。
然而这份工作,对张玉凤来说,不仅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机遇。
1971年,毛主席患上了肺炎,时常因咳嗽不止难以入睡,甚至无法平躺而靠坐在沙发上。
张玉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找来相关书籍,自学护理知识,遇到不懂之处时便向医生求教,即使再难理解的医学术语,她都硬着头皮去记,其意义就是想帮毛主席减少痛苦。
为了毛主席的健康,医生也一再叮嘱,要让毛主席按时就餐,可毛主席却时常因工作读书而忘记吃饭,这让张玉凤很是焦急。
于是,张玉凤就想尽办法劝说,有时情急之下,她还会拿走毛主席的笔和书,眼睁睁地看着毛主席把饭吃完,才肯原物奉还。
就这样,张玉凤在中南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毛主席的起居,毛主席也非常认可她的工作。然而,两人也有“闹不愉快”的时候。
有一次,毛主席因接待客人而耽误了休息,张玉凤便嫌客人待得太久显出不悦。
客人走后,毛主席批评了张玉凤,张玉凤便赌气离开了中南海,直到在家待了20多天后,才被毛主席派的车接回中南海。
事后,张玉凤感到深深的自责,毛主席也原谅了她,因为毛主席知道,张玉凤是在替他着想。由此可见,毛主席对张玉凤是既宽容,而又依赖。
履行职责是使命,默默承担无要求
从1971年开始,毛主席的健康每况愈下,这给护理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张玉凤也由此更加细心,生怕有任何一丝疏忽。
然而,毛主席很多时候是白天休息,晚上工作到凌晨,由此张玉凤也就随着毛主席的作息而调整。
那时,张玉凤的孩子还小,工作和家庭都要兼顾的张玉凤,便在毛主席白天休息时返回家里,尽管路途有些远,但她宁可牺牲休息时间也要回家喂喂孩子,做做家务,照顾婆婆。
从这些可以看出,张玉凤不仅是一名认真负责的生活秘书,还是一位体贴入微的贤妻良母,她传承了中国女人的传统美德。
对于张玉凤的辛苦,毛主席也是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他多次询问张玉凤家里的情况,问她生活中有没有困难,而每次张玉凤都微笑地谢过毛主席,没有提过任何要求,即使在她后来第二次怀孕后,她都“倔强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那是1973年7月31日建军节前夕,其他军队编制的服务人员都已回家准备过节,张玉凤却留了下来。
当天傍晚,张玉凤突然感到产前阵痛,但她依然强忍着做完了毛主席起床后的准备工作,当毛主席得知情况后,立即派车把她送到医院。
产后在家休息的张玉凤,已是两个女儿的母亲,此时有人劝她离开中南海,找一份轻松的工作,一则可以照顾孩子,二则还能享受天伦之乐。
可是,张玉凤却不为所动,她克服种种困难,在产后一个月就回到了工作岗位,因为她知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服从组织安排是她的神圣使命,在伟大领袖身边工作,更是一份光荣与自豪。
后来,有一位高级领导评价她说:“张玉凤是代表共产党人照顾毛主席的生活。”
忠诚刻苦担重任,谦虚谨慎评价高
从最初当上毛主席专列的列车员,到担任毛主席的生活秘书,每一段经历,都让张玉凤始料未及,然而让她更加意想不到的是,1974年她又被任命为毛主席的机要秘书。(1973年,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徐业夫患病,张玉凤临时代替他机要秘书一职,1974年徐业夫去世,张玉凤被正式任命为毛主席的机要秘书。)
与生活秘书一职相比,机要秘书是一份更加重要且关键的工作,要做好这份工作,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应变能力,无论在何等情况下,都要经得住考验,守得住秘密。
可以说,机要秘书一职,对张玉凤而言,是一项更高的挑战。
从担任机要秘书的那天起,张玉凤是身兼二职,她不仅要照顾毛主席的生活起居,还要陪同毛主席接见外宾,帮助毛主席整理文件、电报、信函,记录毛主席的言谈语录。
期间,为了弥补知识上的空缺,张玉凤就利用休息时间刻苦学习,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机要秘书的工作流程,成为了毛主席处理公务的左膀右臂。
此外,作为毛主席的机要秘书,自然少不了跟其他领导接触的机会,每当遇到领导,无论职位高低,张玉凤都保持谦逊有礼的态度,在待人接物及礼数交往中,深受众多领导的好评。
对毛主席来说,除了细致周到地帮助他工作以外,还有一点也至关重要,那就是忠诚。
对于这一点,张玉凤做到了。
工作中,张玉凤时常会接触到一些国家机密,但她从来不向外界透露,即使是毛主席平日里的言谈和吩咐,她都守口如瓶,没有毛主席的允许,她绝不会向外人提及一个字。
因为张玉凤知道,忠于毛主席,就是忠于党和国家,而她的这份忠诚之心,也加深了毛主席对她的信任。由此,毛主席便将保险柜钥匙交予张玉凤保管。
细致果断考虑周,遇事机智化危机
1974年,毛主席患上了白内障,视力明显下降,迫切需要手术治疗,但由于毛主席事务繁忙以及众人担忧手术的风险等因素,手术的安排就一拖再拖,张玉凤也就每天耐心地给毛主席读书读报。
看到毛主席因眼疾所带来的痛苦,张玉凤心里非常难受,她找到主治医生唐由之,询问手术的成功概率及风险,唐由之综合分析之后,给了她一颗“定心丸”。
1975年7月的一天,张玉凤见毛主席睡醒后精神状态很好,便征求他是否愿意做手术的意见,毛主席欣然接受,于是张玉凤立即找来医生,在医生评估各项指标合格后,为毛主席实施了眼部手术。
几天后,当毛主席摘下蒙在眼睛上的纱布时,他清晰地看到了熟悉的房间,看到了熟悉的面孔,这时,毛主席激动地流下眼泪,因为他有一年多不能读书写字了。
显然,在帮助毛主席恢复视力这件事上,张玉凤的果断干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不是她提前筹备并看准时机,毛主席的视力恢复,恐怕要拖得更晚。
为此,毛主席非常感谢张玉凤。
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张玉凤感到晃动后,拼命地跑到毛主席的床前,保护毛主席。此时,毛主席的身体非常虚弱,不能轻易挪动。
就在大家慌乱中想办法将毛主席转移到安全地方的时候,张玉凤急中生智,她找来一张大床单,和其他几人将四个角拽住,悬空挡在毛主席的上面,目的就是防止房顶坠落下的物体伤到毛主席。
可以说,正是张玉凤的果断和机智,帮助毛主席度过了难关,化解了危机。
关键时刻显立场,默默陪伴是真情
晚年的毛主席时而感到孤独,甚至有时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大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小儿子毛岸青因早年遭遇磨难导致身体不好,需要安心静养;大女儿李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不能经常陪伴在父亲的身边;小女儿李讷在离婚后身体和精神不适,独自带着孩子生活。
为了化解毛主席这份因思念与孤独所带来的伤感,张玉凤在征求家人理解之后,把更多的时间留在了中南海,有时连续十几天,她都没有回过一次家,直到毛主席病危,她都一直精心地照顾着毛主席,后来才由医疗特护人员代替。
其实,毛主席早已将生死看淡,他曾多次对张玉凤说:“我去世后,每年到我坟上看看我。”
每逢听到毛主席这般话语,张玉凤都会黯然伤感,因为在她心中,毛主席不仅是伟人,是领袖,是长辈,更像是父亲。
同样,表面上张玉凤是毛主席的秘书,实则毛主席早已将她如女儿一样对待。多年里,两人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1976年9月9日,曾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了,张玉凤悲痛万分。
毛主席逝世后,江青以个人名义及整理毛主席遗物的理由,让张玉凤交出毛主席的保险柜钥匙。
张玉凤意识到,毛主席的保险柜里存放着绝密材料,这些关乎党和国家的利益,需慎重对待,并严格依照组织原则和条例处理,所以她立场坚定地对江青说:“主席留下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的财富,若要处理,必须经过华主席批准。”
可以看出,作为党员且身为毛主席机要秘书的张玉凤,在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立场,她顾全大局,坚守职责,忠诚地履行着对毛主席的承诺。
淡泊名利严律己,甘于平凡境界高
毛主席逝世,让张玉凤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她带着对毛主席的缅怀离开了中南海,调回铁道部,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
在此期间,张玉凤从来不以“毛主席秘书”的身份自居,更没有向组织上提出任何要求,她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直到退休后,她都过着为人低调,平凡朴素的生活。
毛主席的教诲,张玉凤铭记于心;毛主席的嘱咐,张玉凤遵照履行。每年,她都会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看望“曾经给她工作机会,教她读书写字,将她从贫苦的泥沼中拉拽出来,且如女儿一般对待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结语
张玉凤,一个质朴善良的女人,她用自己的勤恳和忠诚,伴随着毛主席度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
作为列车员,她勤劳朴实;作为秘书,她尽职尽责;作为党员,她永葆忠诚,哪怕岁月流转,她都不忘初心,在默默奉献之后又甘于平凡,这就是闪烁在张玉凤品行里的光辉,这也是她之所以能从一名普通列车员走上领袖秘书之路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岁月飞逝,时代更迭,万事万物都在发生着变化,但张玉凤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
感谢阅读,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