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想南迁之时光时亨激烈反对,李自成进京后先投大顺后降南明

2022年07月16日04:57:02 历史 1124

做事是很难的,因为做事的人不仅要面对很多的技术性问题还要面对很多外人的指责,这些人不明就里,只要看到做得不合自己心意就严加指责。反正这些人再怎么说也不用担责任。很多人都对他们很反感,但也无可奈何。在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的高层人物都对这些人有很严重的抱怨。赫德在信中谈到孙毓汶徐用仪对他们的评价为“既不明了实情,又没有责任和职守,而喜欢放言高论的人们”,陆奥宗光对自己国内的类似人物的评价为“世间滔滔之徒豪言壮语图一时之快者”。中日双方当时虽为敌国,但对某些专门指责人的外行的评价却惊人一致,可见此种人在办事人员心中的形象。这是在清朝,而在清朝之前的明朝可以说就是被这些人给所灭的。光时亨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人物。

在最后暴露出本来面目前,晚明凄风苦雨的年代里,身为言官的光时亨,也曾经是类似于谦那样,刚正不阿的模样。

光时亨,安徽桐城人,作为崇祯七年(1634年)的进士,这位青年俊才常年就是一副满嘴道理的模样。第一次觐见时,开口就是家国天下,把为国家危急忧心忡忡的崇祯皇帝弄得十分感动,一激动就提拔了。然后热血澎湃的光时亨面对国家大事,更是一派热血沸腾的模样。今天安徽当地的史料还有他“性刚直”的说法。

以这类表现来说,热血澎湃的光时亨似乎很有一副仁人志士的样子,但一个短板就露出了他的马脚:只会讲道理,不会办事情。他在兵科给事中任上的时候不知道说过多少义正辞严的话,但是从没给明王朝提出过任何解决问题的思路。反而在最关键时刻添堵。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帝,随后兵锋直指北京。农民军迫近北京时,崇祯帝本有南迁的续命机会,谁知光时亨又站了出来坚决反对。

朱由检想南迁之时光时亨激烈反对,李自成进京后先投大顺后降南明 - 天天要闻

朱由检

二月,北京形势危急,左都御史李邦华提议,派皇太子去南京监国。崇祯皇帝犹豫不决,光时亨站出来坚决反对。三月初四,李建泰提议南迁,大学士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华等人又请求先送皇太子前往江南抚军。光时亨再次站出来反对,大声质问:“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

光时亨的胡搅蛮缠让崇祯皇帝再失良机。

那么,朝堂之上慷慨大言的光时亨有没有像当年的于谦一样,为保卫北京尽心尽力呢?答案是否定的。李自成打到北京时,光时亨和监察御史王章协防阜城门,王章还亲手放了两炮。农民军入城时,光时亨拉着王章要一起逃走,王章怒道:“事已至此,犹惜死耶!”光时亨说:“死此与士卒何别?入朝访上所在,不获则死,死未晚也。”

半路上他们遇到农民军,光时亨慌忙下马,跪倒在地投降。王章昂然不屈,被杀死。“时亨仓皇下马跪,章持鞭不顾,叱曰:‘吾视军御史也,谁敢犯!’”

投降之后,光时亨被安排为谏议,也属于言官,还受到李自成的召见和嘉奖。光时亨写信给还在南方的儿子,嘱咐他们好好读书,准备科考。不久后农民军失败,做叛徒不成的光时亨又跑到南明弘光帝那去了,结果被马士英所劾:“给事中光时亨力阻南迁,致先帝身殒社稷;而身先从贼,为大逆之尤。”与周钟、武愫同时弃市。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战争上无力,道德上无敌 - 天天要闻

战争上无力,道德上无敌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龙颜大悦 耶律德光)辽太宗收到了石敬瑭的来信之后,他的心情用四个字就可以形容,那就是:开心坏了。自己的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打遍草原大漠无敌手,可只要南下,总是吃亏,很大一部分
郑州一五星级酒店摆地摊日入3万/河南昨日最高气温43.2℃/日本教材污蔑卢沟桥事变中方先开枪 - 天天要闻

郑州一五星级酒店摆地摊日入3万/河南昨日最高气温43.2℃/日本教材污蔑卢沟桥事变中方先开枪

⊙河南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房源公布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近日发布河南省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次配租公告。本次配租房源共有博学苑、航港南苑、经开苑、文华苑、永盛苑、广惠苑6个院区,3543套房源。详情(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卢洛高速卢氏段即将通车!节省约1小时车程卢洛高速(卢氏...
原创首发七言诗•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三) - 天天要闻

原创首发七言诗•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三)

文/孙野借刀杀人小周郎,假请诸葛去劫粮。强中更有强中手,毒辣奸计变黄粱。注:黄粱——这里是引申义,即黄粱梦的意思。周瑜假意恭维孔明,说他足智多谋,请他去带兵偷袭曹操粮草。曹操向来是偷袭别人粮草的主,肯定戒备森严,这不是让诸葛亮白白送死吗!
盛七小姐打官司(欧阳亮) - 天天要闻

盛七小姐打官司(欧阳亮)

盛七小姐,本名盛爱颐,是清末首富盛宣怀的第七个女儿。盛宣怀官做得大,以帮助李鸿章办理“文案”起家,至辛亥清朝覆亡时已经官居邮传部尚书,生意做得更大。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 天天要闻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资料图: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图/新华社“我们是善战的前锋,我们是民众的武装,从无畏惧,决不屈服,永远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1939年,29岁的河北青年张松如离开正定省立七中,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这一年,他以“公木”的笔名与音乐指导郑律成合作创作了这一组《八路军大合唱》。此前两...
谁能想到,一次无礼竟为秦国的崛起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 天天要闻

谁能想到,一次无礼竟为秦国的崛起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众所周知,分封制是周王朝的核心,而礼制则是其核心中的核心。那时候讲的“礼”,跟现在的“礼”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些相同之处。我们可以理解周“礼”为现在的“礼貌”,周朝贵族才讲“礼貌”,普通国人、野人、蛮夷戎狄是不讲的,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