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21世纪,科技日新月异,面对不同的季节温度,通过科技让人们可以享受到不同季节的温度,例如夏天太热可以通过空调进行制冷,这样过着秋天的温度;冬天太冷则可以通过暖气设备或者空调的制冷功能,在房间里不惧怕外面世界的严寒!
但是在古代没有空调、没有冰箱、也没有风扇,他们这么熬过炎热的夏天,其实这个问题在古代还是得到一定的解决,特别是古代的皇族,可以享受到很冰爽到感觉,因为古代的人们通过智慧可以保存冰块和利用冰块制冷!今天就是探究一下唐宋时期藏冰与用冰的问题。
唐宋时期的藏冰技术
1,唐朝的藏冰技术
在唐朝时期,没有高科技,但是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无法做到制作冰块,但是可以根据现实情况找到储存冰块的方法;不过藏冰主要还是皇家为主,基本上所有藏冰都是为李氏皇族服务。
做法就是每年的冬天,唐朝都城之外的河流会结冰,而且是厚厚的一层,然后唐朝的官府会安排专人去负责采冰,即通过切割的方式把冰块切成方块形状,再搬运到可以贮藏的地方。
储存的方法就是先找一块地,然后挖一个很大的地窖,再在地窖底面铺上一层非常厚的草料和木材,接着就是放入冰块,等地窖装满之后,继续用厚厚的木材草料盖上地窖的口子,最后用泥土把口子封住,必须要保证密封性,如此一来,冰块的储藏就完成了!
只需要等到夏天使用时,再开启冰窖,中间是不能打开的,而且不能打开有缝隙,那同样没有效果的;因此当决定开启一个冰窖,这个冰窖的冰就要等使用完之后才能开启新的冰窖;
所以在储藏冰块时是竭尽力去藏,基本上河面上的冰块都会被收取干净,只有这样一旦一些冰窖出了问题,还有足够的冰块用量!以上就是唐朝主要的藏冰方式。
2,宋朝时期的藏冰和制冰
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新的技术,事实上这个技术在唐朝末年就已经被发现然后使用,只是没有完全推广应用,直到宋朝的建立才广泛性应用。
这项藏冰技术就是人们在使用硝石(硝酸钙)开采矿石,频繁使用硝石之后,竟然发现硝石可以在水中溶化之后吸收大量的热量;
于是人们利用硝石的这个原理,具体操作方法就是用两个大小不一但可以装水的容器,然后把小的容器装满水(大容器装一点水即可),再把小容器放入大的容器当中,硝石则放在大的容器的水里,最后利用硝石的原理让小容器里的水逐渐结冰。
这个时候人们可以在夏天也能制作冰块,不过因为硝石制冰时需要足够的用量,在硝石稀少的宋朝,如果广泛性制冰变成不可能,所以宋朝的制冰只是一种方式,而且都是达官贵人使用,但是依然还不能满足他们对冰块的需求!
因此大量的冰块需求还是靠地窖藏冰,只不过宋朝皇族为了自己方便,在宫廷当中建立很多水系,等寒冬降临,就可以直接取冰和藏冰。
后来发展至南宋时期,因为从北方到南方,临安(今天的杭州)城的冬天温度所结的冰完全无法达到储藏的效果,因此只能安排专人的运冰队伍从北方采冰过来进行储藏!
唐宋的用冰块的制度
在唐宋时期,冰块虽然只是天地自然之物,而且如果百姓有能力储藏,留着自己使用也没有关系,只是在皇家和朝廷并不是直接拿来使用的,而是有着专门的一套礼仪流程和使用制度。
1,在唐朝对冰块的使用规定
第一,在藏冰之前就要举行司寒之祭,即指祭祀司寒之神玄冥的仪式,这是古代的宫廷祭祀之礼,其实就是在藏冰、开冰、用冰之前,以表达对上天和司寒之神的尊敬,在祭祀完之后才能正式使用;
不过整个唐朝的司寒之祭也是有所变化,在唐玄宗之前一直是先藏冰、再开窖取冰,然后祭祀司寒之神,最后正式使用冰块;
而唐玄宗之后,改成在孟冬时节先祭祀司寒之神,再藏冰、开冰、用冰,所谓孟冬是古人对冬季第一个月的雅称!
在唐朝时期,皇家对冰块的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不是所有冰块都会使用的,而唐朝时期冰块质量属于上等的是陕西蓝田所产。
因而在陕西蓝田有着专门为皇家贡冰的任务和冰户,所谓冰户就是指蓝田地区的百姓世代为皇室开采冰块进行上贡,然后形成专业为李氏皇族贡冰的百姓家庭,他们这类家庭在唐朝的官方有着专门的户籍名称冰户;
而且对上贡的冰块有着严格的尺寸要求,即每块冰必须是长度为三尺、厚度为一尺五寸,若是有冰户没有按照这个要求开采冰块,最后会遭受朝廷的处罚,这个在《全唐文》有过明确的记载。
在祭祀司寒之神之外,唐朝在祭祀方面还有荐冰礼,是指的是每年的仲春时节进行开冰,但是要先把冰块祭献给祖先,所以在每年农历二月到太庙进行祭祀!
2,宋朝对冰块使用的规定和做法
第一,自宋太祖赵匡胤开始,朝廷专门设立“冰井务”这个机构负责冰政,这个机构设一名监官,80多名具体工作人员,主要工作职责是采冰、藏冰、颁冰、刷洗冰室等一系列工作。
这个主要是因为宋代朝廷每年消耗的冰块重量高达536万斤左右,所以赵匡胤设立专门的官家部门来管理冰块代使用。
前面提到宋代的皇室开采冰块都在大内进行,这是因为宋朝皇室在京城的皇家园林内建造很多人工水池,例如当时开封城的金明池、宜春苑、玉津园、瑞圣园等园林都是如此;
每次这些皇家园林的冰块开采,必须要得到皇帝的御批,而且宋朝对冰块开采的要求一样很严格,与唐朝类似有着尺寸要求,而且在开采前还要确定水系当中的大冰块的厚度是否达到开采的要求,否则太薄的话不适宜储存。
宋朝开采冰块和使用冰块同样是延续唐朝的祭祀礼制,只是在宋神宗元丰四年改制之后,废除孟冬之祭,只保留藏冰和开冰之祭;不过王安石变法终究因为本身的局限性而没有真正成功,最后又把之前延续唐朝的礼制给恢复过来。
后来因为靖康之难导致宋朝偏安一隅,史称南宋,南宋时期有过一段时间没有任何祭祀礼制,一直到宋高宗的绍兴年间,南宋基本趋于平稳,这才恢复祭祀礼制。
第四,冰块的使用先要满足皇室所需,在皇室用度之外,富裕的冰块在宋朝皇室手中成为一种可以赏赐的重要物品,根据赏善罚恶的实际情况,宋朝皇室会对官员进行冰块的赏赐。
唐宋时期冰块的高效使用和发展状况
1,唐朝时期的发展表现
在唐玄宗时期,李隆基为了自己度过炎热的夏天,他命人在皇宫内建造了一座避暑的凉殿,这个消息被大臣得知之后,当时的一位谏官叫做陈知节,他认为唐玄宗李隆基此举是大兴土木之举不应该做。
于是直接上奏疏向李隆基谏言,但是李隆基没有听从,反而请他到凉殿享受一下,并且还请他喝一种冷饮,叫做冰屑麻节饮”。
又例如在公元1987年,当时有考古队在陕西西安长安县南里王村出土的唐墓之中发现一幅壁画,此画中是一场宴席的景象,其中有一个盘子装着一道美食,外形峻峭挺拔,让人完全看不懂是什么食材所做,最后考古专家进行研究考证确定为唐朝时期非常盛行的一种冰镇冷食,相当于现在的“冰淇淋”。
因为在唐朝章怀太子的古墓中也发现关于这个冰镇冷食的身影,根据考证是把酥加热到融化,然后配上蜂蜜等甜食,然后塑造成山峰一样的外形,最后通过冷冻成形,所以叫做“酥山”。
又例如根据史书记载,在公元709年,刚刚升为尚书左仆射(即宰相)的韦巨源,按照唐朝当时的惯例要在家宴请皇帝陛下,其中一道菜就是名为“贵妃红”的红酥冷食。
以及唐朝诗人刘禹锡留下一首《刘驸马水亭避暑》,这首诗就是刘禹锡有一次在刘驸马府邸的水亭之中避暑,吃的喝的都是皇家御贡,都是利用冰块制作而成,所以刘禹锡当时心中十分惬意,于是诗兴大发而作诗一首。由此可见,冰块的使用在唐朝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纳凉避暑,还会利用它做美食。
2,宋朝冰块在社会上的应用
发展至宋朝,冰块的利用已经达到非常高的层次,在当时出现一种类似今天冰箱的东西-冰鉴,所谓冰鉴,是指用铜质材料或木质制作一个箱子一样的物品,要制作成里外两层,就是大箱包裹一个小箱,然后把要吃的东西放在小箱,外围的大箱放冰块,这个就是宋朝的“冰箱”。
与此同时,在民间社会上同样对冰块的应用非常高效而普遍,在当时的商业都市当中,普通百姓都能买到很多种类冷饮,更是在宋朝诞生一种新兴行业冷饮业。
因此每年的夏天,宋朝的商业都市在晚上非常的繁华,孩子们都期待着夏天在市场上能够买到冷饮,就如同现在的小朋友期待吃冰淇淋一般。
根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在北宋都城开封的夏天夜市当中,可以购买到荔枝膏水、江茶水、杨梅渴水、香糖渴水、木瓜渴水、五味渴水等数十种冷饮,还说做这项生意的商人每天都要营业至凌晨才会回家。
综合上述,唐宋时期的藏冰与用冰在当时的发展应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是唐朝时期,因为技术受限,所以百姓享受冰块还是在少数,基本上是皇族和达官贵人在享受;
第二个阶段是宋朝时期,因为技术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让普通老百姓也能享受到冷饮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