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丛谈|校长当年

2022年07月14日15:46:30 历史 1767

周维强

上世纪50年代初,经济学家马寅初北京大学校长,他把自己锻炼身体的经验写成文章,送到北大学报编辑部。学报主编翦伯赞婉拒,说北大学报是要同外国大学交换的,这稿学术性不够。马校长只好把文章拿回去。马寅初并没有以为自己的校长威严被冒犯了。这既表明翦伯赞以学术为上,也说明马寅初尊重学术,不以校长“官威”压人。

校长既明白学术的尊严,则对外的交流亦以学术为重。刘文典的一个故事也是传为美谈。刘文典做安徽大学校长,蒋介石掌大权不久。蒋想提高声望,刘文典竟拒绝请蒋到校“训话”,后来刘又不肯让师生在蒋参观时“迎送如仪”。那时流传刘的一句名言“大学不是衙门”。

掌故丛谈|校长当年 - 天天要闻

蔡元培先生。

大学不是衙门,则大学是什么呢?蔡元培民国七年(1918)为《北京大学月刊》撰发刊词,蔡元培校长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蔡先生说的“囊括大典”,这意思是指学校的图书等等教育学术设施和资源的建设。“网罗众家”,这“众家”自然是指学有专长的教授了。为了延聘名师,校长竟也有不惜长跪的。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张百熙主持京师大学堂,举荐桐城派领袖吴汝纶,吴以年迈学浅坚辞不就。张情急之中,长跪不起,道:“我为全国求师,当全国生徒拜请也,先生不出,如中国何!”当时著名学者杨仁山屠敬山、王瑶舟、严复、蔡元培等均被聘用。张百熙被誉为近代中国的“大学之父”。后来著名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其源头就是当年的京师大学堂。

掌故丛谈|校长当年 - 天天要闻

近代中国“大学之父”张百熙。

匡亚明五六十年代当吉林大学校长,盖了一幢“教授楼”,一位总务处长分到了其中的一套,拿到了钥匙。匡校长知道后,立即打电话把那位处长叫来,严肃地说:“这幢楼一开始盖时我就说是‘教授楼’,是应该分配给教授的。你不应该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不是说你的房子已经很好不应该住,但住这个楼不行。你把钥匙交出来,以后盖房你再搬。”大学盖楼,首先考虑的是教授的居住条件改善,而不是行政官员。这是为“网罗众家”创造物质条件,所谓安居而乐业。

蔡元培在这篇北大月刊发刊词里接着说:“《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民国八年(1919)在答林纾的书信里,蔡先生再作阐述云:“一,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种之主张为界。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胡适中国公学校长的故事,或可做蔡先生这个思想的注解。中国公学广场走道旁,树有许多木牌,给学生贴壁报用。那些壁报,有无党无派的,有国民党员的,有左派的,有国家主义的。胡适一视同仁,任由学生各抒己见。有一次,有张壁报批评胡适,措辞很过火,学校当局要撕去,胡适不准,说他提倡言论自由,就要以身作则。

掌故丛谈|校长当年 - 天天要闻

蔡元培北大校长任命状。

蔡元培有言如此,其行更在其言之先。蔡先生初到北大时,正值民国初年,北大学生和国会参议员众议员都是著名的八大胡同(妓女区)座上客,所谓“两院一堂”(参议院、众议院、北京大学堂),声名狼藉。军事操课时,教官叫口令前先加一句:“诸位老爷注意!” 同学们对政界、司法界的兼职教师比较欢迎,对专职教员不大尊敬。因为他们想在政界、司法界有个靠山,以便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学校既没有高尚娱乐,又没有学生组织,同学们除了应付考试,对学问根本没兴趣。民国五年(1917)十二月蔡元培被委任北大校长,第二年一上任,就反复强调,大学既不是贩卖毕业证的机关,也不是灌输知识的场所,而是研究学理的地方。他告诫学生:不要把升官发财视为人生的阶梯,而要把学术研究当作自己的天职。后又办了三件事:一是延聘陈独秀、胡适等真有学问的教授,以“提倡研究学问之兴会”;二是“推广进德会,以挽奔竞及游荡之习”;三是倡导成立学生社团,以养成自治之精神。除旧布新,校风大变。

沿着蔡元培“网罗众家”的思想,傅斯年对大学教授的聘任作了深入一层的思考,傅斯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撰写《改革高等教育中的几个问题》,说:“大学以教授之胜任与否为兴亡所系,故大学教授之资格及保障皆须明白规定,严切执行。今之大学,请教授全不以资格,去教授全不用理由,这真是古今万国未有之奇谈。只是所谓‘留学生’,便可为教授;只是不合学生或同事或校长的私意,便可去之,学绩既非所谓,大学中又焉有力学之风气?”傅斯年这篇文章这一年8月28日发表在《独立评论》第十四号上。傅筹建了中研院史语所并任所长,兼任北大教授,后来做过北大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在台大校长任上突患脑溢血而去世。

掌故丛谈|校长当年 - 天天要闻

梅贻琦先生信函。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云云,梅贻琦的这句话今日也是人所共知了。这是民国二十年(1931)梅先生在清华校长就职演说中所说。梅先生原话是:“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先生演讲稿发表在当年12月4日出版的《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第三百四十一期上。

梅贻琦的话,我们看到过更早的版本。梅先生的话也许就是从那儿化出来的。美国著名的大学校长吉尔曼1872年开始筹设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时,以为要办“好的大学”,必须有“好的教授”,大学的基础在“人”,不在“建筑”,他有一句三个字的名言:“Man,not buildings.”对大学和如何办好大学,中外教育家也是有共识的。

作者简介:周维强,编审。著有《蓟门黄昏:元史随笔》《书林意境》《扫雪斋主人:钱玄同传》《太白之风:陈望道传》《尚未远去的背影:教育文化名人与杭州》《史思与文心》《若有所思》《学林旧闻》《最忆是杭州》《古诗十九首评注》《笔下云烟:沈尹默先生题签往事》等。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贵州镇远:洪灾后 忙恢复 - 天天要闻

贵州镇远:洪灾后 忙恢复

6月28日晚至29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遭遇特大暴雨袭击,部分城区和乡镇出现洪涝灾害。当地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抢险救灾,积极开展灾后清淤、排水、抢修等工作,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生活生产。6月30日,在贵州省镇远县城关五小共和校区,老师在清理校园。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6月30日,商户在贵州省镇远县城...
致命的三次失误 - 天天要闻

致命的三次失误

项羽的人生巅峰是在公元前206年,因为他就是在这一年分封诸侯。要知道,当时的项羽可是诸侯的盟主,而刘邦仅仅只是十八路诸侯的其中一位诸侯。
文化中国行·红色文物|开天辟地 - 天天要闻

文化中国行·红色文物|开天辟地

上海,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石库门小楼静静矗立,乌漆木门、雕花门楣、朱红窗棂,芳华依旧。回望一百多年前,旧中国风雨如晦,一群仁人志士殚精竭虑,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拼版图片:左图为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新华社记者刘颖 摄),右图为中共一大会址原址房间内部(中共一大纪念...
湖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李宏茂 - 天天要闻

湖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李宏茂

李宏茂李宏茂(1913-1984),重庆市开州区人,享年71岁。幼时读私塾,13岁时父亲因琐事纠纷被当地恶霸打死后家道中落。为了生计,他开始给人家放牛。
多尔衮的人生很失败吗? - 天天要闻

多尔衮的人生很失败吗?

在某乎上看到一个答案,说的是为什么多尔衮被后人捧得那么高?这答案给我看乐了!说多尔衮有一项功劳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做了一个伟大的实验。他以开国皇帝之实力,挫骨扬灰的悲惨结果,告诉了后世:带着孩子的盘不能接,别人的儿子养
逝者 | 113岁新四军老战士施平在沪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 天天要闻

逝者 | 113岁新四军老战士施平在沪逝世!系施一公祖父

新四军老战士、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施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13岁。施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祖父。今重刊旧文《施平:一只理想主义的“土拨鼠”》(原载于2015年4月11日《文汇报》),以飨读者。百岁施平,摄于2010年9月。“我是一只土拨鼠。”施平在自传里这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