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身管火炮主要依赖于进口,这也导致了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的身管火炮型号杂驳且不好分辨。今天就大致介绍一下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的各种身管火炮及其大致情况,以作科普。
博大众M1930型75毫米山炮
博大众M1930型75毫米山炮是当时的国民政府从德国原装进口的20倍径75毫米山炮,前后总共进口了132门,编成2个炮兵旅和3个独立炮兵营,该炮先后参加了华北抗战,徐州会战,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抗战前期的几乎所有大战,是抗战前期中国军队装备的主要身管火炮。
正在作战的M1930 L/20型75毫米山炮
该炮的外形十分好辨认,就是其炮盾的上部和下部是弯曲的,作用是防止流弹和弹片打到炮盾上跳弹后,造成更严重的二次伤害。
该炮的上下炮盾都是弯曲的
该炮在抗战中对标的是日本的94式75毫米山炮,其最大射程比日本的94式75毫米山炮多出了1公里左右,是少有的在质量上对日军火炮有质量优势的火炮。而且,该炮使用的75毫米山炮炮弹当时中国能够自行生产,因此在抗战前期是中国军队师属及一下作战单位的主要身管火炮。
克虏伯1903型L/29型75毫米野战炮
这款克虏伯野战炮属于克虏伯开发的一种基本型的75毫米野战炮,主要面对的是当时装备了各种杂牌75毫米火炮的用户,在经过简单的改装之后,就能够使用其他杂牌75毫米野战炮的炮弹,因此十分受到中国等火炮装备型号较多国家的欢迎。
这是一款能简单改装的基本型75毫米炮
该炮在中国的使用历史较长,在清政府时期的新军就已经编列和使用该款野战炮。当时清政府新军一个师拥有36门75毫米野战炮和18门75毫米山炮,这种规格的火炮装备标准,在整个抗战中除了后期中国驻印军之外,都没有中国军队达到或者超越。
正在进行转移的1903型75毫米野战炮
该炮对于抗战中的中国军队来说,虽然最大射程只有8公里,但是其重量只有950公斤,能够在简单的分解之后由人力或者畜力进行转移。加上当时部分兵工厂有对应的仿制型号,因此其零件补充较为稳定,使用时间也比较久。
辽十四年式L/30型77毫米野战炮
该款火炮比较特殊,是当时东三省兵工厂仿制的奥地利1918年式30倍径77毫米野战炮。因为当时中国国内没有符合要求的高强度炮钢,因此该炮是直接使用从奥地利进口的火炮配件,在聘请的奥地利工程师指导下生产的。
辽十四年式77毫米野战炮
该炮的最大射程达到11公里,性能还算不错。当时一共进口了生产320门辽十四年式野战炮所需要的零部件,可惜在生产到一半的时候,“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东三省兵工厂随即落入日军手中,日军一共缴获147门辽十四年式野战炮,接近该型火炮生产总数的一半左右。
因为是77毫米口径,日军自己并没有大量装备
不过,因为其77毫米口径并不是日军的主流炮兵口径,因此该炮主要被日军用来装备给伪军等作战单位,日军本身并没有大量装备。
日本38年式75毫米野战炮
该款火炮在抗战中日军和中国军队均有装备,日本的38年式75毫米野战炮是仿制上文提到的德国克虏伯M1903型75毫米野战炮。随后,中国东三省兵工厂又以日本38式75毫米野战炮为基础,仿制出了辽十三年式75毫米野战炮。
日制38年式75毫米野战炮
除了东三省兵工厂的仿制型号之外,中国最早使用该炮的记录是北洋段祺瑞政府时期。因为当时的北洋政府军备采购被日本人控制,因此当时的北洋军队步兵师,均装备有36门38年式野战炮作为火力支援。
正在使用38年式75毫米野战炮的东北军士兵
第二次进口该炮的高峰是张作霖时期,东北军也从日本进口了大批的38年式野战炮装备自己的部队,作为当时东北兵工厂火炮产能不足的暂时补充。当时中国军队大规模使用38年式野战炮的记录是第三次长沙大捷,以炮兵营为作战单位投入38年式野战炮与日军作战,战果颇丰。
辽十四年式150毫米重型榴弹炮
该炮同样是东北兵工厂仿制日本38年式150毫米重型榴弹炮的产品,是东北兵工厂所生产的所有身管火炮中,口径最大、火力也最强的身管火炮。不过东北兵工厂的产量很低,前后只生产了21门辽十四年式150毫米重型榴弹炮。
辽十四年式150毫米重型榴弹炮
东北军中一共有第8独立炮兵团和第17独立炮兵团使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两个炮兵团一共装备了32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除了21门是东北兵工厂自己生产的,剩下的均为从日本进口的原装38年式150毫米重型榴弹炮。
日本38年式150毫米重型榴弹炮
除了东北军之外,早期北洋政府也从日本进口了一部分38年式150毫米重型榴弹炮使用。该炮虽然射程较近,只有5.9公里,但是生产成本低,结构比较简单,因此当时的日军重炮部队也有装备使用。
法国施耐德23式75毫米轻型山炮
对于该炮的定位有两种,国外普遍将其称为步兵炮,而国内则将其称为轻型山炮。该炮最大的特点就是轻,全炮的战斗重量只有325公斤,完全可以在简单拆解之后依靠人力进行快速机动和转移,因此受到当时中国的大力欢迎。
施耐德23式轻山炮,可见其仰角十分优秀
除了轻之外,该炮的俯仰角也十分惊人,其最大仰角能够达到60度,可以用身管火炮打出迫击炮的弹道轨迹来,综合性能比日本的92式步兵炮好上不少。不过因为当时进口数量太少,总数不到百门,因此未能成为当时中国炮兵的主力装备。
施耐德1919式75毫米山炮
该炮性能一般,最大射程为9.6公里。在法国陆军的战斗编制中,一般是装备给炮兵营使用,用来支援团级单位作战使用。该炮重677公斤,同样能够由马匹等牲畜进行拖拽机动,一直到抗战中期还在使用。
和德制火炮炮盾不同,上下部并没有弯曲
该炮最大的问题是进口数量太少,主要是在抗战爆发前,广东军队通过洋行从法国进口过一批,全部装备给炮兵第九团使用。后期因为零件和战损,数量减少,因此,因此逐渐沦落到二线位置。
德制SFH18型150毫米重型榴弹炮
该款火炮是抗战爆发前夕中国从德国进口的,为了满足中国方面最大15公里射程的要求,该炮并不是德国原版的30倍径,而是特制的32倍径,这也是该炮的一大特点。
中国定制的是特制的32倍径
因为该炮的最大重量达到了7吨,没有办法用畜力进行长时间牵引,因此专门进口了韩谢尔T33G1型6×4越野载重卡车作为牵引载具。
韩谢尔T33G1型6×4越野载重卡车
中国先后从德国进口了48门SFH18型150毫米重型榴弹炮,组成了两个重型炮兵团——炮兵第十团和炮兵第14团,参加了八一三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三次长沙会战,桂林保卫战等诸多战役,战功显赫。
德制leFH18型105毫米榴弹炮
le在德语中是“短程”的意思,主要是用来和150毫米榴弹炮进行区分。leFH18型105毫米榴弹炮是德军二战时的标准野战火炮,主要装备给师属炮兵单位使用。因为全重较低,因此在战争中后期也被改装为自行火炮。
中国军队装备的leFH18榴弹炮
和150重型榴弹炮不同,leFH18型105榴弹炮的交付并没有全部完成,中国一共从德国进口了60门leFH18榴弹炮,但是实际上只有40门到货,最终编成第十一机械化炮兵团和第十三机械化炮兵团,其中十一团装备24门,十三团装备16门。
正在进行训练的leFH18型榴弹炮
因为前期损失过于严重,因此后期leFH18榴弹炮基本上没有进行有组织的大规模出击,直到1944年,leFH18还剩下24门能够作战,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闲置状态。
如果从出击频率和杀伤效果来看,leFH18型105毫米榴弹炮比上文提到的德制150毫米重型榴弹炮要好上不少。且其保养情况一直不错。可惜当时国内没办法生产出合格的105毫米炮弹,限制了其性能的发挥。
结语
本文未将美制火炮纳入其中,是因为美制火炮主要是在抗战后期,由美国顾问团的指挥下装备给中国驻印军使用或者配合中国远征军使用,中国军队独立使用的情况较少,在此就不进行赘述。
总的来说,抗战期间中国进口的火炮种类不少,但是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因此并没有对日本行程规模化的炮兵优势,这也是一大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