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就知道“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难折断”,而秦始皇的一统天下,便是将我们华夏民族成百上千万的人凝聚成了成百上千万根“筷子”,而这样最直接的一种改变便是“人多力量大”。
也正是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功绩,从此大一统的理论思想便深入到了后世之君的心目中。
汉末的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为什么叫做“三分天下”呢,“天下”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概念呢?天下,应该是——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在《三国演义》的开篇曾写到: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后代王朝或许会分裂,混乱,但是在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终将会走向统一,这是时代的大势,也是历史的洪流。
大家可以幻想一下,假如秦始皇没有统一天下,世人并没有天下一统的概念,那么此时的天下应该仍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林立一般,继续互相征伐,各族各部相互敌视,泾渭分明。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整个秦国的人口仅仅只有两千余万,放到现在甚至于还没有一个省份的人口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生产力低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各国混战而造成的伤亡。根据梁启超先生的统计,在七国混战之中,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的士卒的伤亡便已经达到了两百余万人。
两百万人,这是一种怎样的概念,相当于整个天下的人口直接少了十分之一,由此可见列国混战对人口的伤亡之大。
秦始皇统一天下, 实现了天下的和平稳定,结束了天下动荡的混乱,这对于整个天下百姓而言,功绩是无可磨灭的。
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等,使得整个天下逐步进入到一个文化统一的阶段。而在此之前的天下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呢?
各国有各国的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也截然不同,这种不同的文化导致的是思想意识形态差异以及理解的不便并更容易被人所曲解,不利于彼此的交流。统一的作用便是使得文化达到一种大融合。
假如秦始皇没有统一天下,天下依旧是分裂的局面,那么随着时间的延续,各国之间的隔阂只会越来越深,最终极有可能会形成欧洲的这种分裂的格局,各国之间的距离并不算远,小国林立,甚至于还没有我们当今的一个省大,但是彼此却各自有着各自的文化。
现在的你出去游玩有可能只是出省而已,假如我们真的按照欧洲这种方式发展下去,最可能的结局便是如同欧洲这般,直接出省改成了出国。
秦始皇一统的功绩在于他壮大了华夏民族,将华夏民族拧成了一股绳,这种统一使得华夏民族在与外族的争斗中,一直保持着上风的状态。历史上对抗匈奴、契丹、吐蕃等等外族,中原王朝无不是以一种统一的状态来严肃对待,甚至于在某些外族强大的时期,甚至于需要以举国之力来对抗。
而假如中原是一种分裂的局面,在面对这些统一的游牧民族时,假如防守之国比较强大能够抵御进攻也就罢了,但是一旦防守不住,那么很可能便如“五胡乱华”一般,上千万的汉族百姓竟险些灭族。
后来中原大地也曾经历战乱,分裂,诸侯割据或者王朝偏居一隅的情况,但是“统一天下”这一功绩,却一直被后世之君所追求。
正是因为大一统,中原王朝才能够以一种强大的姿态来面对周边列国,辽阔的土地造就了强大的人口基数,这也造就了统一的中原王朝强大的军事实力,相比起那些小国几百几千的战斗,中原王朝的每次对外出击,无不是以万为基数。
在中国历史上,统一的中原王朝无不是以一种睥睨的态度来俯视着周边列国,享受着天朝上国的尊称。也正是始皇陛下大一统的功绩,揭开了中原一统的序幕,后世之君无不以统一天下为标准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