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美国四年,中国这处布局,终于暴露了

2022年07月01日20:20:11 历史 1482

美国政府最近收到一份关于芯片的政策建议,报告是由两个人写的,一个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事务研究中心主任格雷厄姆.艾利森,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大国必有一战的修昔底德陷阱你们一定听说过,艾利森正是理论的提出者!


忽悠美国四年,中国这处布局,终于暴露了 - 天天要闻

格雷厄姆.艾利森


2010年,格雷厄姆.艾利森以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基础,再通过对西方近代史上16组帝国霸权更迭事件中12组霸权更迭都走向战争为研究依据,得出了一个几乎颠覆中美关系的结论:一个新兴大国必然会挑战守成大国的地位,而守成大国也必然会采取措施进行遏制和打压,两者的冲突甚至战争。所以,中国和美国之间,难逃一战


格雷厄姆.艾利森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论提出后,在美国精英阶层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原因很简单:不论是从欧美血腥的殖民发家史抑或是从白人至上的精致利己主义来看,修昔底德陷阱零和博弈强者为尊的核心思想,与他们的主流价值观非常贴切。


忽悠美国四年,中国这处布局,终于暴露了 - 天天要闻


而且那一年刚好又遇上中国制造业产值登鼎的情况,焦虑感和危机感从产业界到政界再到军界,弥漫在整个美国社会。毫无疑问,修昔底德陷阱为他们对中国的敌视提供了一个自认为合理的宣泄口。


还记得奥巴马那句名言吗:

如果让14亿中国人都过上美国人这样的生活,那将是地球的灾难。


在某种意义上,奥巴马第二任期奉行封锁包围中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或多或少有点修昔底德陷阱的影响在里面。


另一个是谷歌公司前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他还有一层身份,美国智库中国战略组CSG的创始人,听名字就知道,该智库是专门研究咱们中国的。


CSG和埃里克.施密特的背景都不简单,前者是由一群顶尖的科技、外交和国家安全人士组成,他们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分工系统:科技专家对两国科技和产业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并制定出具体的行动方案;外交人士对方案提出相关涉外事务建议,因为美国对华科技战的基础是联盟;国安专家则评估出处于该方案竞争下的两国关系危险系数,以及事故发生后的应急预案


忽悠美国四年,中国这处布局,终于暴露了 - 天天要闻

埃里克.施密特


而埃里克.施密特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利克分校计算机科学的高材生,其履历不止是谷歌,还曾担任过苹果的董事。他在基础科技、供应链、平台终端等各个领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生涯,对美国政府深刻认识到中美这场前所未有的竞争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作用!


去年拜登上台还没几天,埃里克.施密特就带领他的CSG,向白宫提交了一份长达33页近10万字的应对中国科技竞争的战略报告。


报告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盟友战:


联合日本、德国、加拿大、荷兰、法国、英国、韩国、芬兰瑞典、印度、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组成的T-12论坛。




而这个T-12论坛在本质上是一个囊括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科技战场三大核心竞争区域的超级反华联盟。以上12个国家均是民主价值观国家;日印澳是印太战略的支撑点;日英法德芬荷等国则是西方半导体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的重要国家。


忽悠美国四年,中国这处布局,终于暴露了 - 天天要闻


从格雷厄姆.艾利森和埃里克.施密特的背景能够明显看出,这份政策建议不是单纯的科技问题,中美地缘政治问题的成分很大。


建议开头就正面回应了产业界对美国恢复芯片制造业的担忧!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说,美国花500多亿美元的补贴以助他们成为行业领袖是昂贵浪费徒劳无功之举。作为芯片代工业的泰山级人物,张忠谋三番五次唱衰美国,似乎是在产业端给美国重塑芯片制造业的愿景判了死刑,至少大部分业内人士跟他的看法无异。


这个话题我们而以前分析过很多次了,原因大致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芯片制造业是工程师密集型行业,美国STEM毕业生数量已经支撑不起行业对人才的庞大需求;二是芯片制造业是基建密集型产业,一天生产所需的用水用电是普通城镇一年的耗费,美国基础设施太拉跨,跟不上高强度的运动;三是美国地理位置与芯片主流供应链、下游终端厂商、消费市场相去甚远,完全不符合商业投资的效率驱动和成本驱动的原则!


格雷厄姆.艾利森并没有对此做出正面回应,而是从地缘角度指出,在先进芯片领域完全依赖台湾地区会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因为制造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弹道导弹所需的先进芯片有92%都是台积电制造的!


他还援引了美国前防长罗伯特·沃克警告称:

我们的芯片能力从领先两代人到可能落后两代人,中间只相隔110英里,即从大陆到台北的距离。


什么意思?


美国不能以产业手段解决产业问题了,须以国家意志解决产业问题。


忽悠美国四年,中国这处布局,终于暴露了 - 天天要闻


给出行动总纲领后,建议没有急着列出具体行动方案,而是先抛出一组数据说明解决问题的迫切性和严峻性:从1990年到2020年,中国建造了32座生产芯片的超级工厂,而全世界其它地区的工厂加在一起也只有24座,如果美国政府再不做出调整,大陆最早将在2025年成为世界最大的芯片制造国


除此之外,建议还对中国在半导体供应链的影响力感到浓烈的担忧,在上游 的原材料领域,国生产了全球70%的硅、80%的钨、97%的镓;在下游的封装领域,中国则供应着全球一半以上的电路板


美国智库特别担心,我们的芯片发展会复刻当年的制造业之路:即通过在各个零部件环节的集群式布局与庞大的消费市场相结合,从而牢牢控制着国际供应链的主导权


先渲染对手有多厉害,对美国的的威胁有多大,似乎已成美国智库在撰写报告时管用的伎俩或者说是技术性操作手法,这在事实上反衬出白宫在科技事务上的缺位。


众所周知,从第三次工业革命起,美国科技就长期领先于世界,鲜有国家能望其项背,这人嘛在一种优越舒适的环境中呆久了肯定会有麻木的心态,久而久之美国的精英们便理所当然的认为老子天下无敌别人全是垃圾,结果导致白宫幕僚团队里精通科技的技术性官僚一届比一届少。


在奥巴马第二届任期时,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就向白宫提交过一份科技产业报告,称中国的半导体技术发展已经威胁到了美国的芯片制造商和美国的国家安全,并建议奥巴马采取实际行动打压中国半导体崛起,但当时民主党上下全忙着大选的事,压根没把报告放在眼里。


忽悠美国四年,中国这处布局,终于暴露了 - 天天要闻


你再看拜登的幕僚团队,九名成员,要么是律师出身,要么是政客出身,没有一人是技术出身或者有相关履历经验。毫不讳言,技术性官僚在白宫顾问团队中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美国决策层对科技战的反应节奏。倘若能顺利度过中期选举的话,应该会加强这方面的团队建设。


说完中国芯片制造业进步又多大,摆在美国面前的危机有多迫在眉睫后,格雷厄姆.艾利森和埃里克.施密特终于给出三点实际对策。


前两条对策比较老生常谈,首先要加强研发和制造的联系,因为技术在进入量产的期间,需要使用新的工艺和材料不断改善产品的性能及适应性,这样就能引领技术向更高的领域进行创新。美国目前的困境是研发基地在北美,生产基地在东亚,两者的跨境分离严重损害了其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其次要利用美国在东亚的地缘影响力,即美军在日韩的力量存在,先把台湾的一部分芯片产能分流到韩国,防止被一锅端。


真正的大招是第三条,建议明确指出:白宫完全没必要苛求台积电转移7纳米以下制程的生产线来重塑自身的高端芯片制造业,而应该大力发展制程并不高的普通芯片!


施密特不愧是曾领导过苹果和谷歌两大ICT巨头的顶尖从业者,这条政策建议足以彰显他那精确的战略眼光。


白宫制裁华为的禁令生效后,围绕以半导体为核心的中美科技战,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胜负点在7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领域。但事实上,7纳米以下的芯片战场只是重要战场,而非决定性战场。


理由如下:


第一、摩尔定律已到达极限:摩尔定律是半导体产业的基础理论,指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原件数量差不多每隔18~24个月会增加一倍,相应的每1美元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会翻上一倍,这一定律完美地解释了IT技术的进步速度。


简单点说,芯片制程越低,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越多,对应的处理器性能自然是越好。过去五十年,得益于工艺节点规模化和半导体设备的进步,每个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增长超过1000万倍,处理器速度由此提升近10000倍,而每年的成本却降低了45%以上,这是人类能从体积硕大的砖块机过渡到智能机并向全社会普及的根本原因!


忽悠美国四年,中国这处布局,终于暴露了 - 天天要闻


2016年,摩尔定律的创始人戈登·摩尔在表示,继续向下推进新的制成节点正变得越来越困难,我不知道摩尔定律还能持续多久。一年后,全球顶级半导体厂商英伟达CEO黄仁勋坦言摩尔定律已终结,因为设计人员无法再创造出可以实现更高指令集并行的GPU架构,晶体管数量每年增长50%,但CPU的性能每年仅增长10%。


而处于芯片制程最前沿的台积电对这种感受更贴切。


台积电攻破14纳米制程的芯片后,研发团队发现,他们每往下突破一个新制程的时耗往往是上一个的好几倍!


据预测,在现有的技术环境下,1纳米将是芯片制程的极限。而现在商用芯片的制程已经走到3纳米,处于研发阶段的芯片制程已经走到2纳米,这意味着最多还有十年时间传统半导体芯片就走不动了


中美芯片赛跑,以前是中国在跑美国也在跑,追赶的难度肯定很大,但眼下美国跑不动了,中国还在跑,追赶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也就是说,除非美国能在短时间内掀起新的技术革命,否则中国必然能从其封锁圈中成功突围,因此,真正应该着急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既然无法改变现状,那么再死磕先进制程芯片的制造能力,已经没有任何战略意义了


第二、先进制程芯片的市场份额很小: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2021年的报告显示,7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芯片市场份额仅为2%,而14纳米及14纳米以上制程的半导体芯片,占据整个半导体市场的70%,这一区间的芯片中国基本上能商业化量产了!


忽悠美国四年,中国这处布局,终于暴露了 - 天天要闻

在台积电2022年一季度财报中,14纳米及以上制程的收入占比60%


第三、先进制程芯片的下游市场正在萎缩,而14纳米以上制程芯片的下游市场却在急剧膨胀:7纳米以下的高端芯片主要用于消费级电子产品,比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302.2万台,同比下降17.7%;同期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3.08亿台,同比下降12.9%。从2018年首次负增长计算,全球智能机出货量已经连续萎缩4年了!


忽悠美国四年,中国这处布局,终于暴露了 - 天天要闻


智能手机是高端芯片第一大终端应用商,他的销量下滑,势必也会带动芯片需求的萎缩。这几年苹果小米华为等一众手机厂商纷纷转战电动车领域,也正是看到智能机市场红海化程度越来越高,试图开辟新的增长点。


而14纳米及以上制程的芯片多用于新能源汽车。


我们在前文分析过,新能源汽车除了动力之外,最显著的特征是高度智能化和电子化,这背后需要数以万计的半导体芯片支持,所以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替代传统燃油车的大背景下,汽车产业正崛起为芯片产业最大的下游终端供应商。而中国在这个领域,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本月中旬,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在整理数据时发现,5月份韩国同中国的贸易额竟然出现超过11亿美元的逆差,这令他们感到十分诧异和震惊,因为这是中韩贸易1994年8月以来首次出现韩方逆差的情况。经过一番详细的调查,他们终于发现根源所在:问题出现在半导体身上!


在韩国对华贸易结构中,头号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是半导体,上个月韩国向中国出口的半导体只增长了11%,但从中国进口的半导体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9%,而进口最多的半导体就是车载半导体!


忽悠美国四年,中国这处布局,终于暴露了 - 天天要闻

今年5月中韩贸易各商品所占比重,左为韩国出口,右为韩国从中国进口

其中占据第一位的均是半导体


当地时间6月24日,华尔街机构分析师在金融时报撰文称:

中国正试图将自己定位成新能源技术硬件领域的沙特阿拉伯,成为成本最低的供应商,并获得最高的市场份额。


从艾利森和施密特的政策建议再到华尔街这篇文章,说明美国的政策精英们已经反应过来事情不对劲儿了:先进制程芯片的技术和工艺中国志在必得,但它从来不是主力,而是吸引美国注意力的佯攻部队,中国真正的主力是14纳米以上制程的“落后”芯片,这是一支奇兵,他将通过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和出口优势,带动中国半导体制造业的市场版图急剧扩张,待取得垄断优势之后,再以围城之势向美国镇守的高端芯片阵地发起围剿


四年了!


美国终于认识到自己被调虎离山了,所以又慌忙不迭地调兵回防,但现在一切为时晚已...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 天天要闻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标题: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犹如璀璨的星辰,不仅照亮了当时的天空,更成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 天天要闻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一、引言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不仅拥有广袤的陆地疆域,还拥有着漫长的海岸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 天天要闻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只要罗长子往我身边一站,就感到十分的放心!”川湘等地的男子很多身材都不高,但罗瑞卿却是个例外,他身材十分高大,毛主席亲切地称呼他为“罗长子”。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 天天要闻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蔡英文不可能特赦陈水扁,但是,她一定会为特赦陈水扁创造出最好的法律通道,为陈水扁解除法律方面的阻碍,这一点蔡英文在这8年里早都在做,现在基本也比较成熟了,蔡英文办任何事情都是比较稳妥的,陈水扁这件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立即特赦陈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