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秋的人们是如何防止发生火灾的

2022年07月01日02:49:23 历史 1477

春秋,通常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史称“春秋时期”,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的火灾、人们的消防思想和扑救方法,主要在两部先秦的典籍中记载下来

一部是《春秋》。据说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古代春秋的人们是如何防止发生火灾的 - 天天要闻

另一部是《左传》。《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

古代春秋的人们是如何防止发生火灾的 - 天天要闻

《春秋》和《左传》记述的火灾23起,并形成体例,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火灾和消防留下宝贵的遗产。

古代春秋的人们是如何防止发生火灾的 - 天天要闻

在春秋时代,各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特别重视消防。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家都比较小,国家的首脑机关、军队和财富集中在国都。一旦国都发生重大火灾,不仅损失惨重,而且邻近的强国也会乘虚而入,事关国家存亡。

重视消防,首先要表现在做好防火工作上。

宋国把国都内的易燃小屋拆除,用泥涂封不宜拆除的大房屋的可燃构件,提高其阻燃性能。

有关方面还储备消防用,堆积沙土,准备用于从井里汲水的绳子和盛水的器具。

宋国还要求各部门随时做好应急和救灾的准备。

各国对一旦发生火灾,必须重点保护的对象是明确的。

典籍文书

鲁哀公三年司铎宫起火,把恒公和僖公的庙烧了。这时救火人员都说先去保护宫中储存物资的仓库。南宫敬正好赶到,命令管理周书典籍的官先把“御书”搬出来,死守在那里,不然处死。

宋国的救火措施中也命令大宰要管好“六典”,司寇要管好刑书。

这说明当年发生火灾时,抢救治理国家的典籍文书优先于一般物资。

国君居住的宫殿

鲁哀公三年前发生的火灾中,大家千方百计地保护着鲁哀公的宫殿。

古代春秋的人们是如何防止发生火灾的 - 天天要闻

主祏和大龟

主祏即先王神主牌。郑国发生火灾时,负责救火的主官命令祝史把先王的主祏迁徒到周庙集中保护;并派公孙登把占卜用的大龟搬走。

古代春秋的人们是如何防止发生火灾的 - 天天要闻

春秋时期,建筑物的规模不是很大,而且多用干草木材等可燃构件,一旦起火,很难扑灭。

人们施救的主要目标是阻止火势向毗邻建筑物蔓延,不让灾情扩大,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开辟阻火道。即在已起火的建筑物与要保护的建筑物之间开辟一条隔离带,把隔离带之间的可燃物,包括一些小建筑物清除掉。

另一种是“济濡帷幕”,即用水浸湿的帷幕等织物覆盖在建筑物上,保护其不着火。

在鲁哀公三年的火灾施救中,为了保护宫殿,这两种方法都用上了。

春秋时期的火灾施救中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扑救鲁哀公三年的火灾时,季恒子下令说:“救火者,伤人即止,财可为也”。就是说,救火的人如果受伤了,或面临危险,就退下来,停止救火。因为财物烧毁了可以再创造,而人受到的伤害无法弥补。

两千多年过去了,古人的智慧令人赞叹,他们的火灾施救方法,依然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 天天要闻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合作,通过对甘棠箐遗址发掘出土的遗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约为距今30万年的木器,与木器伴生的文化遗
1942年敌军中将送给粟裕一包香烟,粟裕看后大怒:处决电报科长 - 天天要闻

1942年敌军中将送给粟裕一包香烟,粟裕看后大怒:处决电报科长

1942年,新四军指挥部,粟裕看着手中的香烟盒,脸色平静,接连下达了多道重要命令:全军保持无线电静默,派骑兵,火速追上高级干部,让他们紧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个新四军的指挥体系,可能就被日军给一锅端了。粟裕将军究竟在香烟盒上看
泉州一地发现一座清代古桥! - 天天要闻

泉州一地发现一座清代古桥!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资区普查队发现两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桥——梅岭惠安桥和上仑石塔及水尾桥。它们不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节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有趣的民间传说。
85年前大学毕业证书成“传家宝”,无偿捐赠入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 天天要闻

85年前大学毕业证书成“传家宝”,无偿捐赠入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7月3日,一场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家国情怀的捐赠仪式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举行。捐赠人王晓思先生将其父亲——老战士、老党员、著名文艺工作者王云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贵抗战文物及史料,无偿捐赠给该馆永久收藏。把个人记忆、家庭记忆变为社会记忆王云同志(1920-1980)是一位经历丰富、贡献卓著的老战士和文艺工作者。...
香港培侨中学喜迎北京天安门国旗 - 天天要闻

香港培侨中学喜迎北京天安门国旗

7月4日,香港培侨中学在校内举行活动,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据了解,培侨中学在2025年7月1日组织60名师生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天安门升旗仪式,并获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赠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编号2023-0205号)。图为迎国旗仪式。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7月4日,香...
宝成铁路电气化50年:铁轨上的传承 - 天天要闻

宝成铁路电气化50年:铁轨上的传承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龙门阵工作室】2025年7月1日,宝成铁路电气化迎来开通50周年。这条穿越秦巴山脉的钢铁巨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几代人的梦想。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一个关于父女与宝成线的故事,也在这蜿蜒的铁轨上,清晰回响。
讲述抗战故事 弘扬抗战精神 | 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梳理 - 天天要闻

讲述抗战故事 弘扬抗战精神 | 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梳理

央视网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3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和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文艺活动有关情况。9月3日晚将举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晚会根据中央安排,中央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