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达:父亲教我三项基础本领,终身受益

2022年06月30日10:20:08 历史 1318

黄达:父亲教我三项基础本领,终身受益 - 天天要闻

在我四岁到七岁(1929—1932年)时,跟随母亲到父亲工作的河北磁县一个煤矿(即后来的峰峰煤矿)的所在地生活。矿区,前不靠村,后不着店,是父亲教我小学的启蒙课程。父亲是天津北洋工学院的毕业生。家里人和亲戚都说他有学问,为人正派。但他平时很严肃,我很怕他。我开始能够记事的时候,他已经常年不在天津。只是在矿区的这三年,我与他在一起生活。这三年,他也只是每天在上班前用一小时教我。他下班回家,有时我都睡下了。他中午有时回家吃饭,但不经常。1932年我和母亲回到天津,又常年见不到他了。不过,这短短三年,父亲除了教我识字,学加减乘除和背九九歌之外,还有三项“基本功”使我终身受益。回想自己能在学术领域生存,不能不庆幸是因为打好了最基础的根底。

黄达:父亲教我三项基础本领,终身受益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是中国方块字的“笔顺”。认生字,父亲都要讲这个字的笔顺;写生字,他都严格监督我按笔顺书写。慢慢地,我也就掌握了规律。这使自己写出来的字比较规范,不仅自己容易记牢,旁人也容易识别。后来慢慢体会到,中国的方块字是要“写”出来,而不是“画”出来的。当然,从甲骨文到钟鼎,再到小篆,好像画的成分还是比较多的。不过后来就都是“写”的了。写,自己体会,能写出华夏文字的韵味和灵性,更能在书写过程中孕育、激发自己的情感。近二十年,写作基本都用计算机输入,极少提笔书写了。但有几十年的写字底子,我好像对方块字的亲切感依然如故。弄不清楚,现在的小孩子写字的工夫越来越少了,通过经年累月的“写”来感悟方块字魅力的锻炼过程越来越短了,这样的缺憾,是否会由其他的途径得到弥补呢?

二是注音符号和拼音。拼音识字,自古以来叫“反切”,是文人的基本功。但在反切里,声母是一个中文字,用者要从这个字分辨出它所代表的声母;韵母也是一个中文字,用者要从这个字分辨出它所代表的韵母;然后声母、韵母相拼,以确定目标字的读音。但这种要家学底子厚,资质特别聪慧的人才能掌握,小孩子极难掌握。我父亲应该会反切,因为他懂得拼音的要领。但是他跳过了反切,直接教我注音符号和拼音。注音符号那时刚刚面世没有几年,现在台湾依然使用。这个体系是一个符号代表一个读音,明确无误。用注音符号和拼音识字,小孩极易掌握。父亲非常重视这一基本技能,极其严格地督促我学习它、掌握它。记得韵母中有一个“ㄠ(读ao)”,在连读中,我会读、会写,单独提出来时,却总也记不准它应该读什么。反复多次,父亲发怒了,让我独自在一间屋里,把这个“ㄠ”大声读一百遍。当时自己觉得很委屈,读着读着,就边哭边读了。后来,两位姐姐总用这件事打趣我,说我是在学猫叫。不过,注音符号和拼音,我学得确实比较扎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广汉语拼音时,由于我有注音符号的底子,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我的同龄人,不少没有学过注音符号,往往难以突破汉语拼音关,以致后来在计算机汉字输入上遇到了“拦路虎”。

黄达:父亲教我三项基础本领,终身受益 - 天天要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是查字典。那时小学生用的字典已经都采用了注音符号。读音没有问题了,难处在于熟悉“部首”。那时的部首基本是延用《康熙字典》的部首分类。今天字典的部首主要是根据“形”,而古典的部首设计,不仅根据形,似乎还根据字的原来含义。比如“珏”字是指合在一起的两块玉。它的“王”字偏旁,在文字的构成中实际是省略了一个“、” 的“玉”字。这个部首,那时称为“窄玉”“斜玉”,查这个部首要在五画中而不是在四画中寻找。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学时虽然费力,但这对于理解中国的方块字应该说是基本功。我在这方面的基本功,好像到中学乃至以后的岁月中也还在继续充实。比如,后来我又自学了有关汉字构成的“六书”;也有时翻阅《说文解字》,了解部首演化的源流。由于不是小时候学的,根底不牢。但就是这样的底子,也有助于提高自己阅读古籍的能力,并在查阅古代“类书” 方面有了一把基本的钥匙。

本文节选自《黄达学术自传》。该书分为六个部分:一是进入学术领域之前,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方面对作者的影响,作者身上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一些逻辑思维能力,一些兴趣爱好从小就已经形成。二是进入了陌生又一辈子奋力打拼的领域——金融学科领域,而反复研读《资本论》为作者研究金融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独立思考,立足实际,在金融学深入研究之后,在很多方面有着困惑,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作者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国情,独立分析,颇有建树。四是为改革献策,为引进助力。作者对自己的建言献策、著书立作的来龙去脉进行阐述。五是回归学科建设,探索学科源流。作者对“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等学科教育的推进做出了巨大贡献。六是放不下的心愿——在货币金融学科的建设中,东方文化精髓怎样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编辑|毛一飞

校对|罗玉琪


推荐阅读

黄达:父亲教我三项基础本领,终身受益 - 天天要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 天天要闻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合作,通过对甘棠箐遗址发掘出土的遗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约为距今30万年的木器,与木器伴生的文化遗
1942年敌军中将送给粟裕一包香烟,粟裕看后大怒:处决电报科长 - 天天要闻

1942年敌军中将送给粟裕一包香烟,粟裕看后大怒:处决电报科长

1942年,新四军指挥部,粟裕看着手中的香烟盒,脸色平静,接连下达了多道重要命令:全军保持无线电静默,派骑兵,火速追上高级干部,让他们紧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个新四军的指挥体系,可能就被日军给一锅端了。粟裕将军究竟在香烟盒上看
泉州一地发现一座清代古桥! - 天天要闻

泉州一地发现一座清代古桥!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资区普查队发现两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桥——梅岭惠安桥和上仑石塔及水尾桥。它们不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节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有趣的民间传说。
85年前大学毕业证书成“传家宝”,无偿捐赠入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 天天要闻

85年前大学毕业证书成“传家宝”,无偿捐赠入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7月3日,一场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家国情怀的捐赠仪式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举行。捐赠人王晓思先生将其父亲——老战士、老党员、著名文艺工作者王云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贵抗战文物及史料,无偿捐赠给该馆永久收藏。把个人记忆、家庭记忆变为社会记忆王云同志(1920-1980)是一位经历丰富、贡献卓著的老战士和文艺工作者。...
香港培侨中学喜迎北京天安门国旗 - 天天要闻

香港培侨中学喜迎北京天安门国旗

7月4日,香港培侨中学在校内举行活动,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据了解,培侨中学在2025年7月1日组织60名师生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天安门升旗仪式,并获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赠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编号2023-0205号)。图为迎国旗仪式。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7月4日,香...
宝成铁路电气化50年:铁轨上的传承 - 天天要闻

宝成铁路电气化50年:铁轨上的传承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龙门阵工作室】2025年7月1日,宝成铁路电气化迎来开通50周年。这条穿越秦巴山脉的钢铁巨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几代人的梦想。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一个关于父女与宝成线的故事,也在这蜿蜒的铁轨上,清晰回响。
讲述抗战故事 弘扬抗战精神 | 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梳理 - 天天要闻

讲述抗战故事 弘扬抗战精神 | 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梳理

央视网消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3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和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文艺活动有关情况。9月3日晚将举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晚会根据中央安排,中央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