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张学良收到儿子回大陆的消息,再三叮嘱:替我完成一个心愿

2022年06月29日23:54:09 历史 1200

1946年张学良蒋介石押赴台湾,从此,他只能把对祖国大陆深深的眷恋刻在心里,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张学良回到大陆的愿望越来越浓烈,直言对大陆的感情:“想极了”。

但因为种种原因,张学良晚年没能回到祖国,而这也成为了他最大的遗憾。终于在1993年张学良的儿子张闾琳准备回国,将这个消息告诉父亲之后,张学良喜出望外,再三叮嘱儿子:“替我完成一个心愿。”

那么,张学良要儿子帮他做什么事呢?

思乡之情一发不可收拾

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良再未回过东北,至今已经整整60年了,自从来到台湾之后,他已经有45年从未踏上大陆的土地了。

但他又能怎么办呢?黄昏悄然而至,一想到自己即将迎来九十大寿,心中不免有些凄凉,他唯有日复一日地寻望着残阳冷月寻找那些零碎的故乡记忆。

1970年9月,张学良在台湾的朋友罗祖光向他求字,张学良沉思数日,写下了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

罗祖光收到后沉默片刻,对身边的人说道:“少帅老了,他思乡了。”

无题诗中的最后两句: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更能表达他思念故乡的情感。

1993年张学良收到儿子回大陆的消息,再三叮嘱:替我完成一个心愿 - 天天要闻

张学良

这一年,张学良刚满70岁,从那之后,他的思乡之情愈来愈深,竟一发不可收拾。

1980年,张学良夫妇来到了紧挨大陆的金门岛,这是他们告别故乡以来,来到最靠近大陆的地方,来到此地,他思乡的心情一时间得以宣泄,他一上岛就赶紧跑到架在海岸高处的望远镜,迫不及待想要看看海那头的大陆。

通过望远镜,他看到了厦门,看到了迎风飞扬的五星红旗,这是他多年一次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看到大陆的一切,这番景象却让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激动不已。

他赶紧叫来身边的赵一荻也让他看一看,张学良兴奋得像个小孩子一样说道:“这么近,像是一步就能跨过去。”

看起来这么近,一步仿佛就可以过去,但对于张学良来说,这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他与大陆的距离隔了千山万水,只能幽幽地望着大陆的方向发呆。

在金门转了大半天,赵一荻害怕他的身体吃不消,转了一会儿就回去了。

1993年张学良收到儿子回大陆的消息,再三叮嘱:替我完成一个心愿 - 天天要闻

张学良

第二天,就在台湾的各大报纸上报道了张学良夫妇参观金门的消息,有记者对张学良采访时,要他谈一谈此行的感想,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此行至为愉快。”很明显,能够看出,这并不是张学良心底真实的感想。

不久之后,张学良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件中,才说出了金门之行的所想。提到大陆他的思乡之情再度袭来,便引用了于右任晚年的诗句:

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寥寥几字,张学良的思乡心切,跃然纸上。

金门之行后,张学良经常沉浸于对故乡的思念中。

张学良的夫人赵一荻算是最有发言权的,她说道,丈夫会经常和她聊天,谈论故乡和故人,每天都要说每天都要讲,从不觉得累,每当谈起这些往事时他的眼睛总会散发出兴奋的光亮,之后渐渐暗淡,沉浸在回忆中无法自拔。

1993年张学良收到儿子回大陆的消息,再三叮嘱:替我完成一个心愿 - 天天要闻

晚年张学良和赵一荻

李登辉上台之后,解除了张学良的禁令,恢复了他的自由。

自由之后,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回到祖国,但他想到当时两岸的关系很微妙。如果他现在提出要回大陆的话,李登辉很可能会不高兴,于是他决定先联系大陆,等到差不多的时候再告诉他,想必到时候也会答应的。

于是他通过自己的好友王冀,和有关部门进行了沟通,希望大陆领导人能给张学良写一封邀请函,到时候再由张学良自己去向李登辉请示,这样一来他也没办法当面拒绝。

在规划回大陆的这些日子,张学良的心情十分激动,对于自己的行程已经有了安排,首先要在北京待两天,礼节性地会见邓小平,然后也在沈阳待两天。

他说道,沈阳老家是一定要回的,回去看看父老乡亲和当年的旧部,然后再在沈阳电视台做个演讲,谈一谈对家乡人们的愧疚。

1993年张学良收到儿子回大陆的消息,再三叮嘱:替我完成一个心愿 - 天天要闻

张学良

很快,大陆在得到张学良的消息之后立即发出了邀请信,但没想到邀请信没有交到张学良的手上,台湾当局却得到了。张学良的计划告破,对此,李登辉当然不高兴。

那天,李登辉找来了张学良,拿着杨尚昆的邀请函,质问张学良:

“你怎么可以背地里搞这种名堂。难道你还要搞个西安事变或者台北事变吗?”

李登辉当时非常生气,说出来的话也非常不受听,张学良的心一沉,知道自己想要回大陆可能是比登天还要难了。

之后,张学良只能跟好友说,自己得罪了台湾当局,大陆方面也被自己欺骗了,所以回不去了。而他也不想继续留在台湾,于是便申请去往美国安度晚年。

坎坷回乡路终未实现

1991年3月10日,张学良带着夫人离开台湾去到美国探亲。在机场,媒体记者在这里等待张学良,当记者们问他什么时候回乡的时候,张学良表示:“不排除到东北的可能性。”“我要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

他的这些表态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而祖国大陆方面,得知张学良想要回家的急迫心情,也立即表态:“非常欢迎张学良先生回家乡看看。”

1993年张学良收到儿子回大陆的消息,再三叮嘱:替我完成一个心愿 - 天天要闻

张学良

张学良此次在机场的发言,台湾方面也得到了消息,台湾报刊甚至发表了张学良近期将返乡的消息,这样的消息自然令台湾当局感到不安,因为张学良去美国之前也没有和台湾报告,取道美国去大陆。

就在这时,台湾方面得知一条消息,张学良在离开台湾之前,已经派张捷迁去大陆为他接下来的回乡做安排。

实际上,事实并不是这样,张捷迁也曾问张学良要不要回大陆,但张学良说道:“我不能偷偷摸摸地回去,我要光明正大地回去。”

张学良也知道,如果自己从美国绕道回大陆,这不是在给台湾难堪吗。

为了不让双方难堪,1991年4月22日,张学良在记者的询问中澄清:“近期没有回大陆的打算。”后来也曾公开对记者说道:“虽然李登辉先生劝我自由自在,但我这个人,就是不愿对不起人。”

1993年张学良收到儿子回大陆的消息,再三叮嘱:替我完成一个心愿 - 天天要闻

李登辉

这年6月份,张学良从美国回到了台湾,并称台湾就是自己的家。张学良此举就是为了不让两岸因为他而伤了和气,所以只能牺牲自己。

1992年,张学良再次得到了回乡的机会,而且报上也说张学良此行已经得到了台湾的同意。

巧的是,张学良准备去的时候,正是日本明仁天皇要访华的时候,这样一来,两人可能就会在同一时间游览。

张学良对日本人恨之入骨,父亲张作霖就是死在了日本人的手中,后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害惨了张学良让他有家不能回,背负了骂名。就连张学良自己都说他的一生都被日本人毁了。

所以他并不能接受自己和日本人同时间在大陆,所以张学良决定取消此次返乡计划。

1993年,回乡的机会再次和他招手,这一年,张学良曾当过校长的东北大学计划在这一年春季复校,而他也在采访表示暗示很可能会借东北复校回乡。

1993年张学良收到儿子回大陆的消息,再三叮嘱:替我完成一个心愿 - 天天要闻

东北大学

但在4月份,他突然改了主意,暂时不回大陆。

其实,当时的张学良有着许多的顾虑。主要的原因是,在这一年4月份,将会在新加坡举行海峡两岸首次半官方的“汪辜会谈”,在这个敏感的时期,如果自己回去的话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当时的赵四小姐患上了骨质疏松住院治疗,他本人又有着骨刺病症。所以他只能决定推迟回乡的时候,等到1994年再说。

这一年5月份,张学良夫妇准备回沈阳视察东北大学,决定在5月21日飞抵沈阳,但东北大学原本在5月下旬要成立董事会,因为一些事情东大董事会没能如期成立,也不能给张学良发出邀请函,所以张学良此次的回乡计划再次被耽搁。

1993年张学良收到儿子回大陆的消息,再三叮嘱:替我完成一个心愿 - 天天要闻

张学良和赵一荻

晚年时,赵一荻的身体情况不容客观,不放心张学良一个人回乡,所以也非常反对他返乡。

而张学良的身体情况也不太好,99岁时因为肺炎住院,病情十分危急,尽管最后安全度过,但因为年纪太大,已经不能适应长途旅行,所以也就没有了返回大陆的机会,而这也成为了张学良这一生的遗憾。

不过,张学良的儿子张闾琳也曾两次回到大陆,而这也或许是对张学良没能回到大陆的一种弥补吧。

张闾琳两次回访大陆

1993年,张学良申请绿卡时,是以老年投奔儿子张闾琳的理由申请的。

张闾琳是赵一荻和张学良的儿子,张学良对赵一荻的爱情至真至纯,所以十分重视这个孩子。

张学良被囚禁之后,赵一荻和儿子在香港相依为命。而当时,张学良正在贵州修文阳明洞,于凤至要准备去美国就医,所以只能让赵一荻前去照顾张学良。

1993年张学良收到儿子回大陆的消息,再三叮嘱:替我完成一个心愿 - 天天要闻

年轻时的张学良和赵一荻

为了孩子的安全,赵一荻决定把张闾琳托付给张学良的美国朋友伊雅格代为照顾。他是一位苏格兰人,却从小就在中国生活,与张学良的关系非常好,所以赵一荻便把儿子托付给了他。

伊雅格在去往美国的时候,张学良就交给他一大笔财产代为保管,于是,赵一荻带着张闾琳来到了美国,亲自将儿子交给了他,叮嘱他要好好照顾儿子,让他上学读书,但不要向任何人谈及这个孩子的身世。

于是,赵一荻狠心将孩子留在了美国,来到了张学良的身边。孩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能抱着妈妈的腿大哭,母亲离开之后,也只能振作起来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在那些漫长的岁月中,张闾琳只身一人适应着异国他乡的生活,加入了美国国籍,最后连汉语都不会讲了。而这也让张学良无可奈何,不过张闾琳也经常想着什么时候能回到祖国。

1993年张学良收到儿子回大陆的消息,再三叮嘱:替我完成一个心愿 - 天天要闻

张学良和张闾琳

终于在1959年,张学良有了一定的自由,张闾琳被允许到台湾探望父母。父亲90岁大寿时,张闾琳还亲自前往为父亲贺寿。

但在这期间,张闾琳却一直没有机会回到祖国大陆。

不过,促使他回国也是因为一个契机。

赵一荻的三姨有个女儿,是个美籍华人,嫁给了大建筑师贝聿铭的弟弟贝玉昆,近年来贝氏兄弟也会经常来往于大陆,在贝氏兄弟的介绍下,中国大陆一位航空方面的技术专家,有了参加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的机会,在旧金山与张闾琳夫妇见面,于是便邀请张闾琳夫妇访问大陆。

1993年,张闾琳便将要回大陆的想法告诉了张学良,张学良得知后心情非常激动,告诉儿子:“替我完成一个心愿。”再三叮嘱他:

“一定到了北京之后,再回东北老家,替我去看看咱们在沈阳的旧居和抚顺城外你爷爷的那座空陵,我实在没有办法回东北啊。”

1993年张学良收到儿子回大陆的消息,再三叮嘱:替我完成一个心愿 - 天天要闻

张学良和家人在一起

终于在1994年4月20日,张闾琳夫妇带着父亲的嘱托来到了香港,在这里休息了三日之后,来到了北京。

在此之前,祖国大陆已经了解过张闾琳夫妇的意愿,只按照普通外籍专家的身份接待他们,所有的活动都悄悄地进行,都不做公开宣传。因此,在机场迎接的是国务院外专局联络司宋多绖司长,还有贝聿昆和李棠夫妇陪同。

抵达之后,便安排他们休息,第二天就邀请他们到航天工业总公司运载火箭研究院参观座谈。5日,在航天工业总公司卫星研究院去参观。6日,来到了北京市内雍和宫参观游览。7日,还参加了天安门长城

期间还见到了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并在人民大会堂山西厅举行了宴会。

1993年张学良收到儿子回大陆的消息,再三叮嘱:替我完成一个心愿 - 天天要闻

杨拯民(左)

8日晚上,张闾琳一行人按照父亲的嘱托启程沈阳。在此之前,国务院外专局专门发了文件,要他们按照外籍专家的规格接待,但辽宁方面为了表示对张闾琳的欢迎定了相当高的接待规格,还租了大林肯车,由警车开道。

外专局得知后,立即给他们打电话说接待太热了对张学良回乡不利。于是,辽宁方面取消了警车开道等迎接方式,并没有换掉大林肯。

9日早上,张闾琳一行人抵达沈阳,上午就参观了九一八事变纪念馆,下午参观了张家故居帅府。

当他在院外看到赵四小姐的楼时,张闾琳一时之间怔住了

在美国的时候,他看了不少录像,但当时并没有什么感受。但现在亲眼所见之后,且身临其境,想到这是母亲居住过的地方,一种亲切感袭来。

11日,他还代替父亲去参观了东北大学,在校门口,他看着父亲填写的校牌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1993年张学良收到儿子回大陆的消息,再三叮嘱:替我完成一个心愿 - 天天要闻

张学良题写的东北大学校牌

这天晚上,沈阳市副市长特意在少帅府酒家设宴款待他们,这个酒家是张学良将军旧居纪念馆。为了让张闾琳尝尝家乡的味道,他们还做了张氏帅府家传饭菜,每一道菜都有着不同的故事。

在异国他乡生活,张闾琳早已忘记在大陆的生活习惯,这次能吃到东北的饭菜让他感动不已。

11日晚上他们回到了北京,第二天中共中央统战常务副部长宴请,还谈起了张学良,说张学良先生什么时候回家乡,回来之后要去哪里,要见那些人,我们都会尊重他老人家的意见。我们可以派专机去接,也请他老人家解除顾虑,我们一切都不会强加于他。

之后的几天,他们会晤了姑姑舅舅的后代,还去了故宫颐和园等景点游览。

此次回乡,张闾琳代替父亲完成了心愿,拜谒了大帅陵。

1995年6月,在阎明复和阎明光等人的邀请下,张闾琳第二次访问回乡。

阎明复和阎明光是张学良的好友阎宝航的子女,1991年以后,阎明光也曾去美国为张学良祝寿。1995年6月18日,是阎宝航的百年诞辰,为此张闾琳夫妇专程来到这里参加了辽宁省为其举行的纪念活动。

1993年张学良收到儿子回大陆的消息,再三叮嘱:替我完成一个心愿 - 天天要闻

张闾琳和张学良

张闾琳夫妇回到美国之后,也把自己拍到的照片给父亲看,还和他讲了很多自己在大陆的所见所闻。张学良听到这些事情久久不能平静,写下了一句诗:“鹤有还巢梦,云无出岫心。”随后寄给了东北军旧部。

张学良知道自己恐怕难以实现“还巢梦”,便提笔写下了心声,也算是给那些远在东北思念自己的人有了个交代。“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当他落笔后,却怅然若失……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 天天要闻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标题: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犹如璀璨的星辰,不仅照亮了当时的天空,更成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 天天要闻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一、引言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不仅拥有广袤的陆地疆域,还拥有着漫长的海岸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 天天要闻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只要罗长子往我身边一站,就感到十分的放心!”川湘等地的男子很多身材都不高,但罗瑞卿却是个例外,他身材十分高大,毛主席亲切地称呼他为“罗长子”。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 天天要闻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蔡英文不可能特赦陈水扁,但是,她一定会为特赦陈水扁创造出最好的法律通道,为陈水扁解除法律方面的阻碍,这一点蔡英文在这8年里早都在做,现在基本也比较成熟了,蔡英文办任何事情都是比较稳妥的,陈水扁这件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立即特赦陈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