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的原因

2022年06月27日20:00:08 历史 1940

明朝万历皇帝,后世对他褒贬不一,他虽然开创了明朝的盛世,但也亲手造就了明朝的衰亡,而他所犯的诸多过错中最为为人诟病的就是他三十多年不上朝,很多人说他不上朝是沉迷于酒色中,但事情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直到考古学家发掘了万历皇帝的陵墓才揭开了所有的谜底.

揭秘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的原因 - 天天要闻

万历皇帝朱翊钧


揭秘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的原因 - 天天要闻

万历皇帝影视剧照


在1955年时考古学家打算打开一座明朝皇帝的陵墓来研究一下明朝的文化,本来专家们看上了朱棣长陵,但因为是第一次挖掘,专家们心里没底,就打算先挖一座小的试试,于是他们找到了朱高炽的献陵,前后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也没什么收获,后来专家们考虑到定陵年代相对较近,地面建筑保存较好且万历皇帝在位时间长达48年,墓中应该有很多文献资料,所以就发掘万历皇帝陵墓。

在1956年5月19日,考古队正式启动明定陵的挖掘工作,但因为地宫修的隐蔽,队员们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找到地宫的入口,又经过一年的清理工作,专家们才正式打开了定陵,等工作人员将万历皇帝棺椁打开后,历史学家们有了重大发现,当时看到馆内万历皇帝的尸骨中,右腿呈蜷曲的痛苦状,而尸骨在复原后也显示万历皇帝的右腿明显短于左腿,这些都表明万历皇帝生前有严重的足疾,自此不上朝的原因搞清楚了,原来不上朝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不仅右腿时常疼痛难忍而且还是一个跛子,哪个帝王不想在臣子面前表现出高大完美的形象.

揭秘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的原因 - 天天要闻

明定陵


揭秘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的原因 - 天天要闻

明定陵地宫


揭秘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的原因 - 天天要闻

地宫中万历皇帝宝座


揭秘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的原因 - 天天要闻

万历皇帝右腿呈蜷曲的痛苦状


在万历朝首辅申时行所著的《召对录》也对此有记载,皇帝因身体不适缺席了很多活动,被当时的言官上书指责和谩骂,直到后来他面部红肿 举步维艰时,有大臣说他是纵欲所为,气得万历皇帝直接把他罢官赶回家,虽然30年未上朝,但不是无所作为,他不仅重用张居正实行变法,而且还启用了戚继光 李成梁这些将领,由于重视经济发展,明朝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言官们却不管这些,只是揪着万历不上朝这一点对他百般谩骂,万历这皇帝做的也不容易啊!

揭秘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的原因 - 天天要闻

召对录中的记载

感兴趣的可以点赞关注,一起发现华夏文明,每天持续更新。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清宫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争论之谜! - 天天要闻

清宫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争论之谜!

皇太极驾崩后的1644年,大清帝国迎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各拥重兵,八旗中半数的支持使得二人势均力敌。然而历史的天平最终却倾向了年仅六岁的福临。其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即后来的孝庄文皇后)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手腕。
战争上无力,道德上无敌 - 天天要闻

战争上无力,道德上无敌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龙颜大悦 耶律德光)辽太宗收到了石敬瑭的来信之后,他的心情用四个字就可以形容,那就是:开心坏了。自己的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打遍草原大漠无敌手,可只要南下,总是吃亏,很大一部分
郑州一五星级酒店摆地摊日入3万/河南昨日最高气温43.2℃/日本教材污蔑卢沟桥事变中方先开枪 - 天天要闻

郑州一五星级酒店摆地摊日入3万/河南昨日最高气温43.2℃/日本教材污蔑卢沟桥事变中方先开枪

⊙河南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房源公布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近日发布河南省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次配租公告。本次配租房源共有博学苑、航港南苑、经开苑、文华苑、永盛苑、广惠苑6个院区,3543套房源。详情(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心)▼⊙卢洛高速卢氏段即将通车!节省约1小时车程卢洛高速(卢氏...
原创首发七言诗•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三) - 天天要闻

原创首发七言诗•借刀杀人(三十六计之三)

文/孙野借刀杀人小周郎,假请诸葛去劫粮。强中更有强中手,毒辣奸计变黄粱。注:黄粱——这里是引申义,即黄粱梦的意思。周瑜假意恭维孔明,说他足智多谋,请他去带兵偷袭曹操粮草。曹操向来是偷袭别人粮草的主,肯定戒备森严,这不是让诸葛亮白白送死吗!
盛七小姐打官司(欧阳亮) - 天天要闻

盛七小姐打官司(欧阳亮)

盛七小姐,本名盛爱颐,是清末首富盛宣怀的第七个女儿。盛宣怀官做得大,以帮助李鸿章办理“文案”起家,至辛亥清朝覆亡时已经官居邮传部尚书,生意做得更大。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 天天要闻

铭记历史记忆,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 新京报社论

▲资料图: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图/新华社“我们是善战的前锋,我们是民众的武装,从无畏惧,决不屈服,永远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1939年,29岁的河北青年张松如离开正定省立七中,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这一年,他以“公木”的笔名与音乐指导郑律成合作创作了这一组《八路军大合唱》。此前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