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物理天赋极高的女科学家回国: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2022年06月22日10:48:26 历史 1899
  • 【前言】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中国新疆的罗布泊上惊现一颗巨大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成功。刹时间,无数中国人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热泪盈眶。

这一声“巨响”震惊了世界,不仅打破了超级大国的垄断和核威胁,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对维护世界和平也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在中华人民崛起的背后,有无数的科研人员在默默无闻地奋斗着。除了钱学森邓稼先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学术泰斗之外,还有一位女科学家,亦为中国核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她叫王承书,曾是504厂唯一的女性。

1956年,物理天赋极高的女科学家回国: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 天天要闻

王承书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与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将时间拉回1961年的某一天,那天,504厂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把王承书叫到了办公室,问道:“国家现在紧缺高浓缩铀的研发人员,你愿意参加吗?”

看似瘦弱的王承书没有丝毫犹豫地回答:“我愿意。”

这是一项需要秘密进行的工作,参加这份项目就意味着需要远离家庭,隐姓埋名。但是为了祖国建设的需要,王承书愿意舍小家为大家,甚至“抛夫弃子”.......

1956年,物理天赋极高的女科学家回国: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 天天要闻


  • 【极高的理科天赋,不俗的成就】

1912年6月,王承书出生于上海,在家中排行第二,按照“诗、书、礼、易”的顺序,她的父母给她取名为承书。

很小时,这位出身书香门第的二小姐便似乎与周围的女孩子不同,比起学习琴棋书画,她更愿意一个人待在书房里津津有味地看物理书。

在中国女性饱受封建思想压迫的那个年代,很多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王承书的行为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幸运的是,王承书家境显赫,父母开明。女儿想去学校读书,他们便尽全力支持她。

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冲击着王承书的心灵,小小年纪的她觉得,饱受战乱迫害的中国,急需科学来支撑。于是,在学校,她异常努力地读书,她曾说:“也许我的兴趣在以后可以成为拯救国家的武器呢!”

1956年,物理天赋极高的女科学家回国: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 天天要闻

1930年,王承书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燕京大学物理系。当时班里一共有13个人,她是唯一的女生。因为王承书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所以看上去瘦瘦小小的。而这,也让人不由得担心她能否跟上学习进度,完成自己的学业。

最终,王承书不负众望,这13个人中最后虽只有4个人毕业,但王承书竟然位列榜首。

这除了她自身的努力外,也足以看出她在物理方面的天赋之高。

由于成绩优异,王承书得到了留在燕京大学的机会,学校还给她颁发了学校的最高荣誉奖项金钥匙奖。1936年,王承书取得了燕京大学的物理学硕士学位,在燕京大学担当物理系担任助教。次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她不得不离开北京,辗转于南昌桂林武昌等地。

由于在燕大声名大噪,王承书认识了未婚夫张文裕

1956年,物理天赋极高的女科学家回国: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 天天要闻

王承书和张文裕

1939年,张文裕从英国留学归来,两人结婚。跟别的女人不同,王承书婚后并不甘于回归家庭。在丈夫的帮助下,王承书成功获得了“巴尔博”奖学金,也是密歇根大学接收的所有学生中的第一位“已婚妇女”。

于是,王承书于1941年独自前往美国读博,师从乌伦贝克教授,两人进行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理论研究。就在王承书赴美留学的第三年,张文裕也来到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工作。夫妻两人分居两地,只有寒暑假才能相聚在一起。

在这片知识的沃土中,王承书疯狂地汲取着知识,做出了更加惊人的成就。

1944年,她获得密歇根博士学位。1951年,她创建了以她和导师名字命名的方程——“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至今仍被科学界沿用。

1952年,她第一个证明了索南多项式,这一成果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

尤其是当得知她是位中国女性时,所有人都赞叹不已。王承书以一己之力向世界证明了“虽说女子不如男”,女性也可以在物理界获得举足轻重的成就。

乌伦贝克这样评价她:“她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1956年,物理天赋极高的女科学家回国: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 天天要闻

西方科学界认为,如果王承书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将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她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


  • 【新中国成立,归心似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的发展急需人才。王承书夫妇二人决定回到祖国,报效国家。但是当时王承书已经怀有身孕,回国的计划只能暂时搁置。

按照当时的美国政策,只要在美国连续住上五年,就能获得美国国籍。但是王承书却誓要将一身知识带回祖国,所以他们拒绝了。

不久后,朝鲜战争爆发,中美关系急剧恶化。美国总统发布禁令:“凡是在美国从事理学,农学和医学的中国科学家都不允许出境”。留在美国的中国学子不仅回国受阻,还有可能受到迫害。

就像美国教授说的:“你们回去以后就是潜在的原子弹制造者。”

当时王承书夫妇计划回国时受到了美国的万般阻挠,但是无论美方提出多么丰厚的条件,他们都不为所动。美方在无奈之下,不仅派特务监视她的行踪、搜查行李、非法传讯,还没收了她为中国科学院采购的半导体材料

一些与他们要好的好友也忍不住劝他们:“中国现在很穷,条件太差了,等等再说吧。”

可是王承书却不这么想,她说:我不能等着人家把中国建设好再回来,我要自己回国去创造条件,我的事业在中国。我要为国家奉献,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就这样,王承书和丈夫一边躲避美国的监控,一边偷偷地为回国做准备。他们把小冰箱,电视机等送给好友。为了防止被查到,将回国可能用到的材料和书籍打包成三百多包,共计两千多磅邮寄回北京。

后来,经过周恩来总理的不懈努力,在日内瓦会议上,美国解除了对中国科学家的禁令。

1956年,物理天赋极高的女科学家回国: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 天天要闻

王承书

1956年的深秋,王承书一家终于回到离开了十多年的祖国。看到飘扬在空中的五星红旗,她的心里说不出的兴奋。有人问她愿不愿意加入党派,她回答说:“我就是冲着共产党的新中国来的,要入我就入中国共产党。”

当时的王承书已经44岁,作为最早一批回国的科学家,她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并兼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讲授热力学及统计物理。

毛主席说过:“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欺负,就不能没有原子弹。”

1958年,中国开始创建热核聚变研究所,这是一项处于世界上高度保密的尖端任务,国内一片空白。宋任穷同志找到王承书,问她是否愿意改行进行热核聚变的研究。对于已经步入中年的王承书来说,专业已经定型,转行就意味着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王承书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转行,就代表要放弃以前的事业,她的心里自然是非常不舍。但是如果不转,祖国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没有科技的发展,中国很难再强大起来。

想到这里,她毅然决然地对宋任穷说:“我愿意。”

1956年,物理天赋极高的女科学家回国: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 天天要闻

就这样,王承书离开了丈夫和儿子,来到北京郊区的研究所,住进集体宿舍,只有周末才能和丈夫儿子见一面。

在研究所,王承书带领一众同志到苏联学习,由于从苏联回来的火车需要七天,她便利用这些时间,将美国最新出版的关于热核聚变的书籍翻译成中文。王承书带领的队伍不仅填补了国家空白,还为我国受控热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隐姓埋名,无私奉献】

1959年6月,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领导团背信弃义,撕毁合同。苏联专家带走了所有的技术资料和设备,并且嘲讽地说:“就靠你们自己,能把这个厂子搞起来?看来只能卖破铜烂铁了。”

中国核武器的研究顿时陷入困境。

1961年春,钱三强又一次将年近五旬的王承书请进办公室。一脸严肃地问她:“国家正在研制原子弹,这是项保密性极强的工作,你今后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更不要说国际会议。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

瘦弱的王承书又一次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愿意!”

1956年,物理天赋极高的女科学家回国: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 天天要闻

随后,钱三强向她讲述了当时504厂面临的困境。504厂是在苏联专家的提议下建起来的,用的是全套苏联机器装备。现在苏联将专家全部撤走,文件资料不全,现在急需理论研究工作。

待讲述完毕,钱三强向她下达了任务:“你去参加研究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把理论工作搞起来,把理论队伍培养出来。”

分离铀同位素,又是一项难中至难的尖端技术。为了研究铀同位素分离,国家在原子能研究院建立了一个模拟车间,等试验成功了,再到兰州的504厂运行。

这一次,王承书又要从零开始,甚至要彻底地离开家人,从物理界除名,好像人间蒸发一样,这样的条件任谁都会难以接受。但是在王承书心里,中国是生她养她的地方。只要祖国能发展得越来越好,隐姓埋名又算什么,就算是付出一辈子的时间她也甘之如饴。

1956年,物理天赋极高的女科学家回国: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 天天要闻

1962年,王承书带着研究小组来到大西北黄河岸边的504厂。

从此,她将开始长达30年的核弹研究工作。

在整个504厂,她是唯一的一个女性,但她表现得一点也不比男性差。她埋头苦干,不停地来往于北京和西北之间,和时间赛跑。在这期间,邓稼先、钱学森、杨振宁都来向她请教过问题,可以说,王承书也算是他们的老师。

1956年,物理天赋极高的女科学家回国: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 天天要闻

左起:邓稼先、王承书、杨振宁、张文裕

经过几年艰苦的奋斗,王承书用实力狠狠地打了苏联人的脸。1964年1月14日,504厂成功地获得第一批髙浓铀合格产品。同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发成功。

当全世界都对中国刮目相看,钱学森等科学家被推上神坛的时候,王承书却默默无闻,转身继续埋头于核事业研究工作,为了国家“抛夫弃子”。

由于用脑过度的原因,王承书在两三年里白了头发,原本比同龄人看上去年轻的她,仿佛瞬间老了十岁。在中国巨大光芒的背后,一直都是她默默无闻的背影。

王承书完全有资格被称为一句“先生”。

1956年,物理天赋极高的女科学家回国: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 天天要闻

此后的几十年,她依旧隐姓埋名,一直到她80岁那年才被成功解密。

也就在这一年,张文裕才知道她的成就。

1994年6月18日,由于积劳成疾,王承书因病去世,享年82岁。

王承书1961年入党,此后的每月,她都会从280元工资里拿出200元交党费,剩下的再从中拿出几十元去自助学术和生活困难的人。

她一生清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几十年来,她没有换过一件新大衣,家里的家具全是旧的。在美国可以住洋房,开跑车,但是为了祖国,她甘愿住平房,挤公交车。不是不喜欢美国的生活,只是中国更需要她。

她在临终前交代:“不办葬礼,捐献遗体,捐献遗产。”

这位先生来时清清白白,走得也干干净净。

尽管如此,她在临终前还是谦虚地说:“虚度八十春秋,回国已三十六年,虽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未能完全实现回国前的初衷,深感愧对党、愧对人民。”

1956年,物理天赋极高的女科学家回国: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 天天要闻

曾经在504厂的时候,钱三强来到兰州,两人有过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对话:

“你在这里工作有什么困难?”

“没有!”

“那生活有什么闲难?”

“没有!”

“有什么话让我捎给文裕吗?”

“没有!”

“如果让你继续选择核事业,继续在504厂发挥作用,你愿意吗?”

“我愿意!”

这个世界上能称为英雄的人并不多,王先生绝对担当得起这两个字!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西晋王朝的“八王之乱”是怎么一回事儿,都有哪八王! - 天天要闻

西晋王朝的“八王之乱”是怎么一回事儿,都有哪八王!

八王之乱:西晋王朝的权力纷争与崩溃八王之乱,这一发生在西晋中后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晋武帝司马炎在皇位继承与权力分配上的严重失误。这场长达十六年的内乱,不仅导致了西晋王朝国力的严重削弱,也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伏笔。
陈晓鲁的私人相册,难得一见! - 天天要闻

陈晓鲁的私人相册,难得一见!

一张老照片,第一次见温馨的画面,珍贵的镜头,永远的记忆。该照片拍摄于2010年,拍摄地点在江苏省盐城市,这是新四军后代的珍贵合影。左边第二位是陈毅元帅之子陈晓鲁,这样的珍贵镜头,这样的罕见画面,还是第一次见。一张老照片,第一次见温馨的画面,珍贵的镜头,永远的记忆。
“让黄沙不再漫天” 辽宁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 天天要闻

“让黄沙不再漫天” 辽宁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中新网阜新5月15日电 (记者 陈溯)“栅栏后面那片树是我种的,有了那片林子就算风来了也起不了沙。”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刘家村附近,73岁的村民侯贵一边指着远处的一片葱茏树木,一边面带骄傲地向记者介绍。  侯贵是当地有名的造林大户,20多年“坚守”植树固沙,先后在2400亩的沙地上种下了20余万株树。侯贵的事迹是辽...
上周履新的候补中央委员,再添新职! - 天天要闻

上周履新的候补中央委员,再添新职!

据福州晚报消息,5月14日,福州警备区党委第一书记任命会召开。福建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宋鸿喜宣读福州警备区党委第一书记任职通知并讲话。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警备区党委第一书记郭宁宁作任职讲话。福州警备区党委书记、政委蒋敬群主持。市委常委、福州警备区司令员周强国参加。这一消息显示,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
郭纯:从百年前的一桩“中国留法学生间谍事件”说起…… - 天天要闻

郭纯:从百年前的一桩“中国留法学生间谍事件”说起……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郭纯】1908年6月22日,清政府陆军部委派15名陆军速成武备学堂二期学生前往法国留学深造。这一行人由驻德参赞冯祥光率领,从哈尔滨出发,经俄国西伯利亚前往德国首都柏林。7月7日,这15名学生安然抵达柏林,再由前来迎接他们的驻法使馆留学生监督唐在复带往巴黎。两周后的7月25日,他们最终来到法国西...
探寻菲律宾历史轨迹与现状:殖民统治与菲佣现象的影响 - 天天要闻

探寻菲律宾历史轨迹与现状:殖民统治与菲佣现象的影响

身为一位对世界各地历史及文化抱有浓厚兴趣者,菲律宾这个国家给我留下了多样化的观感。尽管在部分人看来,其经济贫困且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城市街头亦呈现出衰败景象,但另一方面,菲律宾也因其被誉为“保姆之国”而广为人知,向全球输送了众多的菲律宾籍家政服务人员(俗称“菲佣”)。
时隔77年,已经89岁的他终于等来烈士堂叔的消息,心里踏实了 - 天天要闻

时隔77年,已经89岁的他终于等来烈士堂叔的消息,心里踏实了

“我以为再也找不到了,没想到还能找到他。”5月14日,威海市高新区莱山村,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寻亲小组找到了烈士陈受连的侄子陈诗善,将烈士陈受连安葬地在济南的消息告诉他。一提起陈受连,89岁的陈诗善特别激动,他不敢相信堂叔还能被找到。 听到这个消息,89岁的陈诗善仔细回忆起来,“他是我的堂叔,我爷爷弟弟...
兄弟联手猎狼,结果弟被狼杀,兄无恙:是狼皮帽惹的祸|轶事 - 天天要闻

兄弟联手猎狼,结果弟被狼杀,兄无恙:是狼皮帽惹的祸|轶事

民国年间的某个傍晚。长白山区野狼沟口的林海雪原中,散发出一阵阵猎人和猎枪的杀气。狼群即将出洞,血战即将爆发,沟口杀气愈浓。为何不见猎人踪影?唯见左边雪野中潜伏着一只仅见毛发的苍狼,右边则潜伏着一只仅见毛发的灰狗。寒风掠过,苍狼和灰狗的毛发被吹得紧贴着积雪。难道是苍狼和灰狗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