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鼎盛时期的疆域面积仅次于元朝,达到1500万平方公里(不含附属国)。
清朝的创业史堪称励志,自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乾隆时期疆域的达到鼎盛,用时不到180年,而且是一直在壮大,今天我们就通过6张疆图变化图,看看清朝是如何实现伟业。
1、明中后期东亚形势图
明中后期东亚形势
明中后期,西北的蒙古诸部和东北的女真,是明的主要威胁,北虏频繁的侵扰和沉重的军费消耗着大明王朝的国力。
2、努尔哈赤时期(1616-1626年)
努尔哈赤时期形势
1616年,赤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部落,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这也奠定了清王朝的基础,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女真不断扩大,建立后金,整顿女真各部并进攻辽东地区,成为了明朝明晃晃的威胁。
1619年,后金在萨尔浒大战中以少胜多,击败强大的明军。由于军力大损,明与后金在东北的攻守形势逆转。
萨尔浒大战线路图
3、皇太极时期(1626-1643年)
皇太极时期形势
皇太极两次东征朝鲜,使得朝鲜成为了清朝的附属国;三次西征蒙古林丹汗,将漠南蒙古(内蒙古)纳入了清朝版图;四次北征东海女真,将黑龙江地区纳入了清朝版图。肉眼可见明朝疆域不断缩小,清朝疆域逐渐扩大。
对明朝方面,皇太极不断进攻辽西地区,使得明朝势力彻底退出了东北,以山海关为界。
皇太极
林丹汗之子献上所谓中原历代“传国玉玺”,皇太极借此宣布继承道统,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正式称帝,并兼任蒙古帝国大汗。
4、顺治帝时期(1643-1661年)
此时的清朝,面积已经达到了600多万平方公里,达到了明朝的巅峰面积。
1644年,明朝被农民起义推翻。随后在内地出现了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南明、郑氏等割据政权。顺治继位,实权掌握在多尔衮手中,清军趁机入关,在1644年击败了李自成,定都北京,宣告“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清入主中原初期并不和平,圈地令、剃发令、投充法、逃人法、禁关令以及屠城是为清初八大弊政。
5、康熙帝时期(1661-1722年)
康熙帝时期形势
康熙帝面临诸多内忧外患,但都被其一一解决。
康熙亲政后,在1681年,平定了“三藩之乱”,使得大陆的局势更加稳定。在1683年消灭台湾郑氏政权,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标志着台湾正式纳入中国中原王朝的版图。
罗田喜--郑成功收复台湾图
随后展开对外战略:先在东北抗击沙俄,收复黑龙江流域,通过《尼布楚条约》(1689年)限制沙俄对准噶尔的支持;
尼布楚条约中规定的中俄边界
随后三征噶尔丹,击溃准噶尔,收服漠北的喀尔喀蒙古(1697年);西南面,驱逐藏区的准噶尔蒙古势力(1720年),疆域大为改观。清朝在青藏驻军,标志着西藏和青海纳入了清朝版图。 从此,清朝的疆域面积突破了1000万平方公里。
清朝和准噶尔的战争
6、雍正帝时期(1722-1735年)
雍正帝时期形势
雍正巩固了康熙打下的江山。在北方,和俄罗斯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确立了清朝对外蒙古的主权;在青藏高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了西宁办事大臣和驻藏大臣,这是中国中原王朝首次在青藏高原设置行政机构;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
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了“改土归流”;对准噶尔方面,迫使其以阿尔泰山为界,巩固了对漠北喀尔喀蒙古的统治。
7、乾隆帝时期(1735-1796年)
乾隆皇帝时期,准噶尔汗国走向了衰落,其俄罗斯正准确灭准噶尔。可是乾隆皇帝抢先一步,在1755年,消灭了准噶尔汗国,占据了西域地区。这是唐朝以后,中国中央王朝首次占据此地。之后,乾隆又平定了阿睦尔撒纳、大小和卓的叛乱,并将西域改名“新疆”,并且设置伊犁将军在此进行管辖,从此清朝的面积达到了1300万平方公里,这个数据一直维持到了1858年,大约100年,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象。
乾隆帝时期形势
乾隆皇帝时期,准噶尔汗国走向了衰落,1758年,清军进军伊犁,彻底平定准噶尔,占据了西域地区。这是唐朝以后,中国中央王朝首次占据此地。
1759年,清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并将西域改名“新疆”,新疆在安史之乱900年后再次回归中国,且设置伊犁将军在此进行管辖。
从此清朝的面积达到了1300万平方公里,这个数据一直维持到了1858年,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象,清朝的疆域达到了顶峰。
8、清巅峰疆域与势力范围
此时疆域:西起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帕米尔高原,接中亚细亚;东濒日本海、渤海、黄海、库页岛、台湾以及附近岛屿;北抵戈尔诺阿尔泰、萨彦岭、外兴安岭至鄂霍次克海;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包括拉达克,陆地面积1300多万平方公里。
可惜的是,盛极必衰,乾隆之后清王朝开始走下坡路,所谓的“天朝上国”,最后也遭到了列强的凌辱。在帝国主义列强的蚕食下,国土不断沦丧,丧失了34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最终形成了近代中国的版图。
中华民国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