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得力秘书的姚凌,不顾30岁年龄差,成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2021年12月17日20:33:02 历史 2000

我们都知道,华为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创造了我国中国民营企业的一个辉煌。然而他在创办华为前,却也遭遇过重大失利和负债,人生一度跌入低谷,那么他又是如何走出阴霾,建立世界闻名的商业科技王国呢?

曾是得力秘书的姚凌,不顾30岁年龄差,成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 天天要闻

这不得不提,他背后的那个女人,也就是在他创办华为期间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妻子——姚凌。


实际上,任正非早期并非出身什么大富大贵之家。1944年10月25日,他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一个贫困村庄。在当时那个艰苦年代,身为知识分子的父亲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全家人勒紧裤腰带也坚持供任正非读书学习。


任正非也很争气,在1963年考入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就业于一家建筑工程单位。

曾是得力秘书的姚凌,不顾30岁年龄差,成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 天天要闻

任正非


自古以来都说男儿当成家立业,任正非在事业上升期时,也很快收获了自己的爱情,然而对方并非我们开头说的姚凌,而是一位名叫孟军的姑娘。


孟军的家庭条件很好,硬要跟任正非对比起来,就好似我们经常会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穷小子和富家千金。


两人情投意合不假,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任正非一个闷棍,孟家不同意,原因自然就是门不当户不对。最后,还是在孟军自己的坚持下,招了任正非做“上门女婿”。

曾是得力秘书的姚凌,不顾30岁年龄差,成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 天天要闻

孟军

或许在外人眼中,这明明是任正非攀上了高枝,以后荣华富贵享之不尽是个大好事,但任正非内心却并不这么想。


两人的爱情是纯粹的,可有了身份上的差距,自然就增添了些别的味道。任正非也知道了男人如果想要被人看得起,自己还是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


然而孟军天生就是一个强势的商业女英豪,凡事都很有主见,婚姻中但凡两人都很强势,那么结局自然不言而喻。1984年,孟军与任正非家庭矛盾升级,正式离婚了。

曾是得力秘书的姚凌,不顾30岁年龄差,成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 天天要闻

恰巧此时正是任正非事业的最低谷,不仅失去了婚姻,连工作也丢了,最后还欠了一屁股债,可以说此时的任正非已经跌入了人生的最低谷,如果不能东山再起的话,那么等待他的只能是泯与众人了。


1987年,任正非找了几个投资者集资了21000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打算东山再起。


也就在这个时候,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姚凌应聘了任正非的秘书岗位


姚凌没有什么显赫的家庭,也没有出众的相貌,就是一个身份简单的大学生。然而姚凌在当时那个年代能够得到大学文凭,已经可以想见她的双商不简单。


对于“华为”这个新公司,姚凌也没有挑三拣四,只是兢兢业业地跟在任正非后面完成她日常的工作。“华为”初期也没什么大业务,办公区域也不能跟其他大公司比,但这里的工作氛围还是把姚凌留在了这里。

曾是得力秘书的姚凌,不顾30岁年龄差,成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 天天要闻

大家不要以为秘书就只是负责端茶倒水,没什么重要工作,其实不然,一定程度上来说,秘书的本职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领导者完成工作,像是会议速记、安排行程、接打电话、订房订票等琐事都离不开秘书。

曾是得力秘书的姚凌,不顾30岁年龄差,成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 天天要闻


姚凌作为任正非的左膀右臂,可以说见证了“华为”从起步逐渐步入正轨,也目睹了任正非如何从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逐渐成长为一个成功男人。


在这期间,姚凌也从一个插不上话的倾听者,成长为一个业内行家。有时在任正非工作一筹莫展时,她也能提出几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好点子。每逢任正非快要扛不住压力的时候,姚凌都能站出来宽慰他、鼓励他。


这样的情况下,即便任正非比姚凌大了30岁,一路的同甘共苦也足以让两人的结合顺理成章了。后来当“华为”有了一定的成就后,任正非就直言不讳地提到,他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姚凌的风雨同舟。

曾是得力秘书的姚凌,不顾30岁年龄差,成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 天天要闻

姚凌

而任正非的第二次婚姻其实也得到了他前妻孟军的祝福,两人原本就没什么大矛盾,当年也只不过是因为理念不同,才没有硬凑合在一起。更何况在“华为”的成长阶段,前妻孟军和前老丈人是出过力的。任正非对此恩也一直铭记在心。


第二次婚姻竟然能够得到前妻的认可和祝福,足以说明任总不是一般人,姚凌也是一个极其优秀的姑娘。


1998年,姚凌为任正非产下一女,她也把重心放在了家庭,全心全意在家照顾老公孩子,为任正非解除后顾之忧。


任正非对于姚凌的付出也是看在眼里,于是让女儿跟了母亲的姓,取名为姚思为,后改名姚安娜

曾是得力秘书的姚凌,不顾30岁年龄差,成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 天天要闻

姚安娜

其实这在当时那个年代可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大女儿孟晚舟跟随孟家姓是因为自己当年毕竟是入赘进的孟家,但任正非能让姚安娜也跟随姚家的姓氏,足以说明他的胸怀非常人可比,也没有受传统条条框框的束缚,后来事业上的成功或许跟他这个品质也分不开吧。


姚安娜从小就向往艺术,任正非和姚凌也十分支持,女儿想学跳舞就给她报舞蹈班,想学钢琴就专门给她找了家庭教师,即使姚安娜长大后想要进入演艺圈,夫妻俩也同意女儿选择的道路。


这或许也跟任正非平时无力照顾孩子有关,人们都说事业家庭难两全,当任正非把精力都放在创业和工作上时,难免就会冷落家庭。因此他对于孩子的未来不会太多干预,只要不干违法的事情就全力支持她做。


姚凌作为任正非曾经的秘书,自然对此十分理解,女儿对父亲也没有任何怨言,不得不说是姚凌教育的功劳了。

姚安娜倒也争气,从小就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每个星期至少都要跳15小时的舞蹈,大学时作业都能写到凌晨三四点。2016年,姚安娜以满分的入学考试成绩,提前被哈佛大学录取。2020年毕业后准备踏入娱乐圈。

曾是得力秘书的姚凌,不顾30岁年龄差,成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 天天要闻

姚安娜

就在人民大众以为姚安娜是个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时,她却在荧幕前展现了她简朴真实的一面,大家才知道这个可爱的小姑娘跟她父亲一样,是个踏实认真的人,姚安娜也因此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


任正非在公开场合,对自己的两任妻子都不吝夸赞之词,甚至在华为的销服体系大会上,一个专门颁给员工家属的奖项,任正非就不怕引起非议直接颁给了自己的夫人姚凌。

曾是得力秘书的姚凌,不顾30岁年龄差,成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 天天要闻

可以说这是任总在员工和大众面前,坦率地展现自己对妻子在他背后默默付出的感谢,如果没有姚凌这样的贤内助为自己解决后顾之忧,自己也不可能如此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华为也未必会有今天的成果。


潜台词是大家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自家的幕后英雄。毕竟每个人赚的钱都是花给家里人的,不能顾此失彼。

曾是得力秘书的姚凌,不顾30岁年龄差,成为任正非的第二任妻子 - 天天要闻

姚安娜

然而世事无常,最终任正非还是与姚凌离婚了,原因不为我们所知,但不容置疑的是两人还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而姚凌虽然失去了任夫人的称号,但她得到的补偿也足以让她安享下半辈子了,更别说两人之间还有姚安娜这个女儿。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马屁 - 天天要闻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马屁

俗话说得好: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你要求人办事、想要达到某种目的时,拍马屁往往特别管用。 江湖上有一个人,那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他特别喜欢别人拍马屁,因为他属于威权型人格,特别享受那种君临天....
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展出赵一曼遗书:亲爱的孩子啊,希望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而牺牲 - 天天要闻

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展出赵一曼遗书:亲爱的孩子啊,希望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而牺牲

极目新闻记者 李迎 曹雪娇7月7日,《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开幕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8日,该展览面向公众对外开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恢复开放。赵一曼牺牲前给儿子的遗书(图源:记者拍摄)据了解,本次展览面积1.22万平方米,将展出照...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 天天要闻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 天天要闻

鉴往知来|百团大战:战绩辉煌,永垂史册

立狮脑山巅,望太行云烟。那座座峰峦如同无言的丰碑,铭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峥嵘岁月、不朽功勋。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正在山西阳泉市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为粉碎...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 天天要闻

第1视点|跟随总书记回望百团大战伟大胜利

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阳泉市考察。他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抗战烈士英雄事迹,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勇御外侮的光辉历史,了解当地开展革命历史教育、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等情况。 阳泉狮脑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直指苍穹 不远处,...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 天天要闻

古人用秸秆,也是烧吗?

焚烧秸秆,常被误认为是千年传统,实则是现代农业的“时代病”。古人用秸秆,少有“一烧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万种智慧。 从《齐民要术》到《陈旉农书》,从堆肥还田到修筑屋舍,秸秆在古人的手中,是滋养农田的肥料,是遮风挡雨的材料,是饲养牲畜的食粮。焚烧秸秆,绝非古人首要的选择,而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人们...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 天天要闻

观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不曾忘记的无名之辈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血与火的14年抗战,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无数国人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奉献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在抗战相持阶段,湖南是对日战事最多、最惨烈的正面战场之一。当时全省人口3000万,征募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