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10月9日上午,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大会举行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在与演播室连线时说,“现场正滚动播放关于辛亥革命的纪录片影像”。
一直以来,辛亥革命都是重大题材影视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影像看辛亥革命,也能让人感受到激奋力量。
一声枪响
110年前,民众、新军士兵已经开始接受现代思潮的洗礼,封建体制再也无法禁锢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然而,一次次革命起义被镇压,以失败告终。
武昌起义爆发前夕,起义消息泄密,多名革命志士遇害,士兵们心情沉重。此时,军官陶启胜来到营房进行巡查,发现士兵们交头接耳,便大声呵斥,此举彻底点燃新军士兵的怒火。一声枪响,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
这一枪,意义非凡。许多描写辛亥革命的影视作品,不约而同地将画面聚焦在这一柄枪上。
纪录片《辛亥》中,呈现了一些由当时国外媒体记录下来的纪实影像,独白声中,画面围绕一柄汉阳造步枪开始叙事。
时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这样描述——
“一支普通的汉阳造向帝国的权威率先发出挑战,更多的枪支紧随其后,向‘帝国不朽’的神话发出致命的咒语。或许,要撬动这一庞大沉重的躯体,只需要轻微的力量就足够了。”
电影《辛亥革命》中,发出这声枪响的人嫁接到随后集合队伍对空连放3枪发起武昌起义的熊秉坤身上。一组蒙太奇镜头,将营房内陶启胜的作威作福与熊秉坤的正气凛然形成鲜明反差。
在熊秉坤举枪瞄向陶启胜后,陶启胜怯懦地逃出门外。枪口对向门外,镜头陡转定格在枪口,意味深远。
关于辛亥革命的讲述,也有一些逸事,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黎元洪被迫做起义军首领。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三名起义军首领将藏在床底的黎元洪拉出,因为其时他是城中军衔最高之人,较适合带领起义军。在“威逼”之下,黎元洪唯有答应,这一幕十分诙谐。
当黎元洪的辫子被起义军抛向空中,也意味着封建王朝的谢幕。
鼠疫前因与局限性的后续
纪录片《辛亥》的一个特色是以小见大,片子伊始,便由一则“不起眼”的新闻报道切入——一名叫单太和的人离奇死亡,死因不明。但这则几十个字的消息并没有让人意识到,一场灾难即将降临。
随着更多同类消息传出,众人方知,一场鼠疫正袭击华北大地。这场鼠疫从哈尔滨起,当蔓延至京城时,彼时医官用“十万火急”上报,但摄政王载沣却表示一切已部署妥当。
鼠疫使民心散去,随着之后种种事件,最终在四川保路运动这一导火索后,辛亥革命在必然性的历史逻辑中爆发。
可辛亥革命的爆发也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第一幕场景,便是在袁世凯府邸,剧集用了写意的“末日景象”“白日打灯”画面,直斥革命成果的被窃取和必然覆灭。
但辛亥革命更大的意义在于其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呼唤而出。电视剧《光荣与梦想》中,毛泽东就在与宋庆龄的对话中说出“继承中山先生之志”。
在总台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报道中,对于大会举行的意义,特约评论员杨禹这样分析——
体会辛亥革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联系;
体会辛亥革命发生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的历史逻辑;
体会以孙中山为代表辛亥革命先驱的奋斗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内在联系。
前赴后继的救亡图存者
辛亥革命,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结果。在影视作品中,人物群像的描绘能让观众清晰看到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寻出路的精神意志。
电视剧《辛亥革命》中,国学大师章太炎在被清廷关押两年后被人话为“疯子”,但他在狱中的“疯言疯语”却字字珠玑,亦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文人傲骨。
电影《辛亥革命》中,林觉民被带去被张鸣岐问话一幕,林觉民突然站起俯视看向张鸣岐。当镜头聚焦林觉民,远处的光洒向其人;而当镜头对准张鸣岐,则身处“黑暗”。
站起来后,林觉民说道——
辛亥革命中,亦有女性革命先驱的身影。当秋瑾走向刑场,说出“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时,巾帼的铿锵之力顿显,两千年的封建思想也土崩瓦解。
在所有有关辛亥革命的影视作品中,最当讲述的必然是孙中山。《走向共和》中,孙中山在前期的思想相对稚嫩,但在后期,他视野的长远性逐渐显现——他心系群众,当有人说“老百姓的素质低,不能使用民权”,他以孩子“不识字就不用上学堂”反证。
在一次次铿锵有力的演讲中,他的革命理念逐渐清晰,直到片尾发起二次革命的一段演讲达到思想顶峰。
关于辛亥革命影视作品中孙中山的片段无须赘述——不过,在文娱头版(ID:wenyutouban)此前采访曾8次出演孙中山,《走向共和》《辛亥革命》《中流击水》等剧孙中山扮演者马少骅(延伸阅读:从“鞠躬”找到蔡元培|专访演员马少骅)时,他透露《走向共和》片尾演讲共有9页纸,他为之准备了数月去研读揣摩。当他透过贴近人物磨炼演技后,对于演绎孙中山,有了更多思考,“他之所以伟大,在于他有两个字特别了不起——无私。他的‘天下为公’在他的所思所做里无形中就已是他的人生信条”。
历史长河中,辛亥革命激发出了民族旺盛的生命力;而在影像世界里,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讲述,也让其中蕴含的精神得以留存在一代代人记忆中。
-END-
主编:依梧
作者:宵夜
编辑:五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