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首辅张居正,为何最后下场如此悲惨?

2021年09月18日18:59:07 历史 1071

中国历朝历代说起能臣名臣,张居正明朝第一名臣,他不只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更是在整个官场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大人物。张居正的一生,跌宕起伏,留下了很多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轶事野史,也有许多能够有证可查的名言警句,还有最为官场人所拜服的为官之道。当然,最为人们所关注的是他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政绩,在那个皇权至上的时代,以一己之力,推动了改革,在某种程度上还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他虽官居高位,却并没有获得最终的善终,甚至可以用凄惨来形容他的身后事。这种巨大的反差,不仅会让后人好奇而追寻其真相,也让人们在探寻中不断纠正所谓的人性和官场规则究竟如何。

张居正的一生

张居正出生于1525年,卒于1582年,享年57岁。字叔大,号太岳,祖籍湖北荆州。张居正小的时候,便因为聪慧好学而被乡里乡亲称为“小神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居正没有辜负其聪颖的头脑,一路读书做官,在为官之路上说不上一帆风顺却也显少有大的波折,后来更是成为了帝师,最后成为一国的首辅,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帝国首辅张居正,为何最后下场如此悲惨? - 天天要闻

▲张居正

张居正的一生,为官他获得巨大的官位与权力;为人,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一举撑起了明朝衰败颓废之势,让明朝重新回归了短暂的辉煌;为民,他主张并执行的改革,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给老百姓带去了福利,撬动了经济的发展,为当时的时政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和活力。可以说,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是万历时期权柄最为重要的权臣和能臣。

帝国首辅张居正,为何最后下场如此悲惨? - 天天要闻

▲张居正

细数张居正的为官进爵之路,主要有几个关键的节点:第一次,是在1567年的时候,被任命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这是张居正正式踏入国家权力核心圈子的标志。第二次是1572年,这时候,万历皇帝已经登基,作为皇帝的老师,张居正被任命为一国首辅。正是在这之后,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被历史称为“万历新政”,由于是张居正主导的,又被称为“张居正改革”。张居正被授予太傅、太师,是明代唯一一位在生前被授予这些称号的文官。一直到1582年张居正去世,被赐予谥号文忠。但是在他去世之后被明神宗抄家灭族,直到1622年才恢复了名誉。这就是张居正传奇的一生。

帝国首辅张居正,为何最后下场如此悲惨? - 天天要闻

▲张居正

作为内阁首辅的那段时间,是张居正为官中最为辉煌、做出事迹最多的一段时间。据史料所记载,张居正作为文官也有大量的诗歌文章流传至今。目前有记录的诗歌共计305首。张居正的诗篇,刚好能够作为探究他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为官之路上的真实心路。张居正早期的诗歌创作,基本上能够还原一位胸怀壮志、要实现伟大抱负的青年形象。真正进入官场之后所做的诗歌,则慢慢的出现了他正对权力仕途的向往以及对命运的担忧与徘徊之情。尤其值得观摩的主要是在他身居高位之后所做的诗歌,则能够看出张居正已经深谙为官之道,对上的沉稳睿智,对下的圆滑市侩。张居正的诗歌内容丰富、取材广泛;而格律上则很少有出格的地方,这也正好契合了他一贯严谨的做事风格。

比如他曾说:“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是说凡事一定要学会思考,因为思考会让人能够想清楚细枝末节的关键;细节做到位,还要对事对人有所敬畏,不要轻浮草率,学会谨慎,只有谨慎才能取得成功。还有“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说的是,作为一名君子,不仅要有修养有名望,更要有务实的精神;凡事要向内自求,提高自身的修养,切不可斤斤计较身外之物。

帝国首辅张居正,为何最后下场如此悲惨? - 天天要闻

▲张居正

最为现代人所流传的有一段,被称为是张居正为官之道、谋权之术的代表:“虚予而实取之。示之以害,其必为我所用。欲得其心,莫若投其所好。君喜则我喜,君憎则我憎,我与君同心,则君不为我异。”说的是,虚与实,以小换大、斤斤计较的谋算之典范。表面上要对所求之人许之以利益,而真正的意图则在于这份小利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回报。在心理上,要对所求之人以拉拢之手段,将对方拉到自己的阵营中来,或以利益诱惑或以利害关系捆绑,务必将其为我所用。而要真正征服他,还要喜欢他的所爱,厌恶他所厌恶的,做到爱好一致利益一致、心之所向皆为一致,对方便会视我为知己。

帝国首辅张居正,为何最后下场如此悲惨? - 天天要闻

▲张居正

历史上与张居正齐名的那些名臣

作为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姓皇族和士大夫共同执政掌权的王朝,明朝的优劣好坏史学上自然褒贬补益,但对于这位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的改革家张居正,人们对他的才华和贡献,以及对当时与后世的影响都是持肯定的态度。很多人甚至认为正是由于张居正为官数年,才让大明王朝在千疮百孔之下,延续了五十年的繁荣,他所推行的诸多措施让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暂时稳定了下来,说他拯救了一个王朝的败亡并不是夸张之说。

帝国首辅张居正,为何最后下场如此悲惨? - 天天要闻

▲张居正

当然历史的多面性,也让张居正的后世评价有了很多不认可的声音。例如,人们说他结党营私,以权谋私。尤其是做了宰辅之后,行事也变得强硬起来,慢慢的朝堂之上成了张居正的一言堂。他为人嚣张,生活奢侈,极尽享受奢靡之事。

同为明朝的另一位能臣,也同样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声望的,就是大臣海瑞。相比之下海瑞则以清正廉洁而被人们所歌颂。据史料记载,海瑞的生活极为简朴,据说,一次海瑞母亲过寿,海瑞只是买了两斤牛肉作为庆祝,一度被传为佳话。在为官之道上,海瑞对于贪官污吏的查处也是非常严苛的。由于他刚正不阿,为人又非常简朴以至于他在民间与包青天齐名。虽然最高官职只有四品,但由于他刚直的性格,以至于上到皇帝、首辅他都会直言不讳,所以,海瑞虽然官位不高,却是唯一一位被朝廷树立的清廉和道德的标杆。

帝国首辅张居正,为何最后下场如此悲惨? - 天天要闻

▲皇宫

另一位因为变法变革而名垂青史的大官员,王安石。王安石主持的变法,是在宋朝,宋神宗年间。当时的北宋,延续了自建国以来就有的积贫积弱情况,要想要保住宋氏王朝的统治地位,变革是唯一的出路,于是王安石便主持了这次继商鞅变法之后第二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当然,王安石的变法也没有顺利地进行。他先后两次经历了被罢免官职的情况,即使被恢复官职,由于触动了太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鲜少有人支持他,巨大的阻力之下,改革夭折。王安石的结局是在变革彻底废黜后,抑郁而致病身亡的。不过,致死也是被人们所敬仰的大文豪、大政治家。口碑相较于张居正,没有两极分化的情况。

帝国首辅张居正,为何最后下场如此悲惨? - 天天要闻

▲张居正

张居正的悲剧从何而来

1.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的改革主要思想与王安石当时所面临的情况类似。都是因为政权建立一段时间之后,各种弊端和阻碍就多了起来,直到国家这个机制无法运转,这时候就需要一场彻底的改革了。张居正改革主要涉及了经济财政;政治行政以及军事任命三方面。结果也很明显,在最快的时间里稳定了经济,提高了明朝行政制度的效率,启用戚继光等名将,稳定边境。

不过,既是改革,便会触及到很多士大夫、士族大家、乡绅地主等统治阶级的利益,阻力之大是无法想象的,看王安石的例子就可见一斑了。历史上算是比较成功的改革案例,只有商鞅变法一个,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局势,就是到现在,也依然有很深的影响。但是,纵观历代变革,改革者,很少有好结果的。商鞅惨遭酷刑、王安石抑郁而终、张居正死后被诟病免荣号,虽然后来被恢复名誉,但仍然有诸多被诟病的地方。

张居正的改革相对与商鞅变法没有那么激烈的冲突,当然进行的也没有如此彻底;但相对于王安石的无果而终,张居正的变革是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的。一方面,改革中执行的经济调整,使国库增收,却减少了百姓的负担;取官员、世族的利益充盈了国库,虽得罪了官却富了民,在某种程度上还遏制了贪污腐败。但由于得罪了太多有权势的一方,所以,改革虽然在强势之下能够进行,一旦张居正趋势,反扑之势必然也会倍加强烈。

2.功高盖主

张居正是帝师备受皇帝和皇太后的倚重。张居正在前期为新帝献计,解决了对皇帝不甚敬重的老臣高拱,成了权倾朝野的首辅大臣,掌握了大明帝国的实际决策权。随后,他便利用职务之便,提拔了一批自己的亲信。张居正后改革内阁任命的流程,实际上使得张居正在人事任免上有着决定权,从而架空了皇权。另外,他还和皇帝的近身太监冯保交情匪浅,用重利笼络了对皇帝有影响的人,从而加重了其对皇帝对权力的掌控。最后是他利用制度上的漏洞加上自己的权力和人脉,进一步扩张自己的权力。

帝国首辅张居正,为何最后下场如此悲惨? - 天天要闻

▲大臣

改革从来都不容易

不可否认张居正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明朝历史上真正的能臣、权臣,其所主持的改革变法更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三大变法之一,对后世影响颇深,虽然这场改革在他死后便宣告结束,却仍然为危机重重的明朝成功延续了五十年的寿命。张居正家中有一副对联:“日月为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这时候的张居正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身居高位且深受信任,朝堂上下无人能及。于是他有些飘飘然了。不仅有以下犯上的嫌疑,还敢与皇帝比肩,甚至还要高于皇帝,这也为张居正结局埋下了伏笔。

帝国首辅张居正,为何最后下场如此悲惨? - 天天要闻

▲张居正生平综述

张居正在变法期间,朝堂之上尽是溢美和赞同,那些以谏言为职的言官御史,张居正不仅反感而且一旦被他抓住错位,便会被严厉对待,轻则丢官罢职,重则还会有廷杖和牢狱之灾。要知道,言官历代都是以刚正不阿所著称的,张居正如此得罪了言官在他死后,自然不会有好的回报。纵观张居正一生的为官之路,他有自己的权谋之术、有自己的行为准则,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使用一些不被人所称赞的方式。另外张居正还收受贿赂,而且私生活也随着官位的升高而愈加奢靡,甚至有野史说,就是由于张居正贪恋肉欲,所以他的死正是由于纵欲过度。如果只是因为这些就对张居正盖棺定论认为他是一个坏人、一个坏官、一个不值得学习和研究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帝国首辅张居正,为何最后下场如此悲惨? - 天天要闻

▲宫廷活动

张居正改革执行的背景正式大明王朝破败不堪、腐败严重、经济危机的时刻,他临危受命,用自己的一身才学,殚精竭虑,使日渐没落的大明王朝,能够逐渐挽回统治阶级的主动权,让老百姓能够得到喘息的机会,让王朝重新恢复了生机。总结张居正此人一生,他既重视制度提倡变革,又处处固守祖制遵循礼法;他既务实政治,对道德说教不屑一顾,又视儒学教法为圭臬;他既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却又贪婪谋求个人私利。张居正死后被清算并非是对变法的全盘否定,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这些年的所作所为,让万历皇帝、世家大族、各地官吏等等对他的厌恶。所以,张居正的一生,要分为两面甚至是多面去看待,才能真正窥探他的真实。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崔康熙:克雷桑停赛有一定影响;要在高原球场踢得更聪明一些 - 天天要闻

崔康熙:克雷桑停赛有一定影响;要在高原球场踢得更聪明一些

北京时间5月4日,中超第11轮山东泰山客战云南玉昆赛前,山东主帅崔康熙携球员赵剑非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备战情况赵剑非:球队是刚抵达云南,赛程很密集,路途很遥远,队员们在恢复,以最好状态迎接新的比赛,希望在客场拿到满意的结果和分数。崔康熙:这场比赛的关键在于恢复和状态提高,战术要进行好准备,队员们要踢得更聪...
巴菲特掌舵伯克希尔60年后将卸任CEO,库克:认识他是人生中最珍贵的经历之一 - 天天要闻

巴菲特掌舵伯克希尔60年后将卸任CEO,库克:认识他是人生中最珍贵的经历之一

“股神”巴菲特宣布即将卸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CEO的消息,震惊全球。当地时间5月4日,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伯克希尔年度股东大会上宣布,负责非保险业务的副董事长格雷格·阿贝尔将在董事会批准后执掌伯克希尔·哈撒韦。他表示,董事会计划于周日(当地时间5月5日)举行会议。据媒体报道称,这一消息震惊了...
与皇位失之交臂的清朝肃亲王豪格 - 天天要闻

与皇位失之交臂的清朝肃亲王豪格

清朝皇帝皇太极驾崩后,因未指定继承人,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在皇官崇政殿打响。肃亲王豪格就是在这场斗争中与皇位失之交臂。多尔衮当时,清廷的朝堂上由此形成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一个是以肃亲王豪格为首的皇子派,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极长子,相貌不凡,英武
王 笛:五四运动,“比胜利更伟大的是中国的觉醒” - 天天要闻

王 笛:五四运动,“比胜利更伟大的是中国的觉醒”

今天是五四,读历史学家王笛《中国记事(1912—1928)》,令人深思,特别是本书第四部“巨人醒来,1919”,讲述西方媒体眼中的五四运动——欢呼“中国开始觉醒”。经授权刊出书摘,让我们一起看看,一百多年前西方人是怎么看待中国的五四运动的。文|王笛“中国开始觉醒”比胜利更伟大的是中国的觉醒。——美国专栏作家乔治...
蒋少龙:柏林墙、奥斯维辛及多瑙河岸的鞋子 - 天天要闻

蒋少龙:柏林墙、奥斯维辛及多瑙河岸的鞋子

文|蒋少龙人间四月天,正是一年春光好。东欧遗产之旅,德国柏林墙、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布达佩斯多瑙河岸的鞋子纪念碑,历史不容遗忘。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往者不谏,来者可追,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首先来到柏林墙遗址。清晨的阳光照耀在东柏林的一条大街上,柏林墙的遗址就在这条大街。尽管柏林墙现在...
日本间谍川岛芳子“替身代死”说法 - 天天要闻

日本间谍川岛芳子“替身代死”说法

1948年3月25日,川岛芳子写完遗书之后,于上午6点在北平第一监狱被执行枪决,终年41岁。因为川岛芳子的机智聪敏,外加大半生间谍的生涯,民间便传出了她替身代死说法。“替身代死”的说法。
五四青年节丨我们永远年轻! - 天天要闻

五四青年节丨我们永远年轻!

青春是什么?是清澈的双眼是春天的闪电是无畏的梦想是永不熄灭的火焰是失败后倔强起身的勇气是迷茫后无比坚定的眼神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心中的理想,从未放弃……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纵使时光老去梦想在,勇气在青春,就在奋斗的路,是最美的路追梦的青春,是最美的时光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愿你我永葆青春,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