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芬“冬季战争”中,苏联发动了强大的战争机器,本来以为迎接它的是一场易如反掌的战斗,然而最终他们取得的是得不偿失的胜利,是一场胜利的“败仗”,苏军丧失了他们优秀的有生力量,但换来的是几乎微乎其微的战果,尽管达到了苏联战前的目的,但是在这场战争中所付出的惨重损失,在此战后的近百年时光,需要后世之人不断引以为戒。究其原因,实属耐人寻味,且对此先阐述这场战役,后从多个角度作一些论述,以昭显其实效。
芬兰简介
芬兰共和国,简称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其与瑞典、俄罗斯等国家接壤,现在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和芬兰的恩怨最早可追溯至1808年,因芬兰战争中瑞典战败,沙俄攻占芬兰,从此芬兰成为沙皇俄国版图内的自治大公国。1917年12月6日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芬兰趁着俄国国内混乱的时机,宣布独立,脱离了俄国的控制。
战端初起
由于芬兰宣布独立,继承了沙皇俄国的苏联就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下定决心将芬兰重新纳入国家版图,同时出于芬兰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对北方重镇列宁格勒的威胁的多重考虑之下,苏联企图通过威慑和谈判等方式,夺取芬兰的部分领土,但是多次谈判之下,非但没有取得成果,反而遭到了芬兰的坚决反对,且因为对于芬兰与德国同盟以及同西方亲近而对自身产生威胁的担忧,决心处理芬兰问题。但此时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在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缓和与德国的关系之后,依据条约上关于对于芬兰归属的决定,与芬兰又一次谈判,谈判失败后,苏联决心采用武力解决,制造了“曼尼拉事件”,并要求芬兰政府负责,芬兰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苏联重兵压境。
军政并行
为了更好的实现战争目的,同时做到“师出有名”,苏联实施了政治和军略的双重压迫。首先在1939年12月1日,苏联扶持建立了以奥托·威廉莫维奇·库西宁为首的“芬兰人民共和国”政府,希望借此煽动芬兰军队中的社会主义者反叛,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苏联进攻示意图
在战略上,苏联扩充军备,发动三路军队多线作战,在主攻方向的南线,苏军布置了约10个步兵师,下辖6个战车旅,共计兵员24万人,战车1500辆,大炮900门以及飞机300架的第七军从列宁格勒以北沿着拉多加湖西岸向北进攻。同时指挥约15万兵员的第八军在此方向协同第七军作战,包围进军,意图突破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从而攻占维伊普里,然后向首都赫尔辛基前进。中线意图进攻波的尼亚湾畔的奥卢地区,切割整体战场为两半并切断跟阻击邻国瑞典援军,在此方向上规划了9.5万兵员的第九军。而北部方向上则是从摩尔曼斯克向西攻击贝萨谋地区再向南夹攻芬兰军队,布置约5.5万人的第十四军。
苏联三路共计54万人的强大武装力量以及数量众多且质量优良的装备,加以周密严整的作战计划,摧毁芬兰可谓唾手可得,而苏军将领对此也是有着极大的信心,相信这次战争定能势如破竹,攻下芬兰全境指日可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芬兰的部队,尽管经过了全方位的战争动员。芬兰也仅仅拥有12.7万人的正规军,30万人的预备役部队,10万人左右的“民卫军”以及10万人的妇女服务队,这与庞大力量的苏联相比无异于蚍蜉撼树。除此之外,芬兰军队的武器装备和弹药配备也基本属于捉襟见肘状态,飞机、坦克和装甲车数量更是远远小于苏联,我们有理由相信,芬兰人的噩梦要来了,芬兰无法组织起任何有效的抵抗,但事实远非如此。
▲苏军坦克
寒冷冬季
对于慷慨激昂而又信心满满的苏军来说,可能没有一个冬天比1939年末-1940年初的冬天更加寒冷和胆战心惊,本以为可以准备庆祝胜利的苏军没想到自己在三线作战中的两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芬兰军队的顽强抵抗超出了苏军的预期,芬兰军队凭借地形优势,采取正面抵抗和游击战争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杀伤了苏军的有生力量,芬兰军队更是在极度缺少反坦克武器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发明了“莫洛托夫酒”(一种以酒瓶改装的燃烧武器,以苏联外交大使莫洛托夫命名加以调侃),从而使得苏军引以为豪的装甲部队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苏军的快速挺进不过几十千米,就陷入了苦战,大部分苏军都受到了芬兰游击队的袭扰,苏军摸不清虚实,不敢轻举妄动,再加上芬兰游击队擒贼先擒王的战略,无数苏联军官被芬兰脚踏滑雪板的游击队偷袭狙杀,苏军的指挥和战略规划更加混乱了。群龙无首的苏军被芬兰军队不断地蚕食切割,在芬兰索木斯萨耳米村,芬兰将领亚尔马·西拉斯沃所指挥的军队将苏军分割歼灭,一战歼敌2.3万人,可谓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北路等具有优势的苏联部队虽然取得了一定战果,但也随即在原地转入了防御态势,不敢前进一步,进退维谷的苏军终究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芬兰的雪橇游击队
战争结束
▲前期和后期苏军进攻方向图
虽然前线情况不容乐观,但是当时的苏联相比于芬兰毕竟是庞然大物,其根基和底蕴深厚已久,基于当前战线的混乱形势,苏联军方开始组织新的进攻。1940年1月7日,任命铁木辛哥接替梅列茨科夫担任前线总指挥。同时成立下辖第7集团军和新成立的第13集团军的西北集团军。向苏芬边界增调了24个步兵师、20个炮兵团和15个新建的航空兵团。从1940年1月起,该地苏联红军重整旗鼓,加强对士兵个人素质的训练,同时根据芬兰的实际情况,演练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攻坚战术。在此之后,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作战,弹尽粮绝、濒临绝境、内无后备、外少强援的芬兰军队不得不主动后撤,放弃阵地,并与苏联签订了和约,四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拱手相让。
应该说,苏联通过战争,获得了比谈判更多的利益,但同时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据外交大使莫洛托夫所对外宣称死亡48745人和伤158863人的数据来看,是远远不够的,这不过是个虚假的谎言,据后世分析,其实际数量很可能是约17万或更多的阵亡将士,超过50万的伤员,以及更多的武器装备损失,但无论如何,苏军的损失都远远超过了所得利益,同时给苏联接下来的几年内带来了更为灾难性和深远性的影响。
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大抵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即所谓天、地、人。
首先我们可知,苏芬“冬季战争”,对于苏联来说,这是明显不得天时的,芬兰是一个部分国土在极圈内的北境国家,其冬天是极其漫长和寒冷的,苏联在冬季对芬兰发起进攻无疑是一个失败的决定,参战部队多为苏联南方的集团军,相比于芬兰原住民更加不适应寒冷;坦克和装甲车的运用和保养,的确是对于缺少御寒措施的苏联军队的一个极大的挑战,许多装甲车因为严寒而熄火于行军路线中,从而影响了整体的战术指挥;除此之外,雪天的反光和风雪更是对于作战双方射击开火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苏联在天时方面已经惨败了。
其二是地理因素,芬兰的地理环境与苏联是截然不同的,偏向于北欧的芬兰,边境地区地形多森林沼泽,便于开展防御和游击作战,而芬兰后方交通便利,运输方便,有利于向前线运输物资进行持久性的抵抗。而且苏芬边境的地形与中欧平原截然不同,这里并不适合苏联军队原本的装甲作战,更适合芬兰军队的小兵团袭击作战,如此种种都是苏联的不利因素,再加上对于地形的不熟悉,先失天时后少地利的苏军很明显地就处于劣势。
最重要的,在于参战双方的作战主体——部队和指挥者,即人和。人的力量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这也是这场战争中影响最深刻的原因。首先分析芬兰方面,芬兰人所面对的是一场对于自己国土的侵略战争,是一场可能亡国的战役,所有芬兰人都知道,自己远非苏军的对手,武器装备和人员数量不对等的战争注定是失败,但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延缓苏军的胜利,因而芬兰人几乎全民皆兵,举国之力与苏联一战,这种同仇敌忾的精神是苏联人没有想到的。正如芬兰曼纳海姆元帅所言:“大炮、防线、国际援助,这些都不重要。一个士兵必须认识到:他,正在保卫自己的祖国。”芬兰人民放下了曾经的阶级仇恨,共同抵御苏联。
▲阵地上的冬季战争博物馆
而在苏联方面则与之相反,战前错误地低估了芬兰军队的抵抗性,认为十几天即可结束战斗,殊不知,苏军的弱点不仅仅体现在盲目的轻敌上,最为严重的,是苏联自从十月革命以来一直十分致命的问题——党和军的关系,党军之间的不信任和错误指挥,导致绝大部分指挥者战术呆板,片面追求猛攻突进,导致士兵伤亡惨重,这种问题一直到卫国战争时期才得到解决。
除此之外,冬季战争前几年的一些错误的措施和政策使得苏联军队丧失了从革命时期开始的大部分优秀的军官,没有他们成体系的指挥,苏军战斗力下降显著。新的一批年轻军官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淬炼,对于大兵团指挥明显缺乏经验,对于多线作战指挥处处受限,这些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惨重后果。而在战争中实际表现也确实差强人意,对于突发事件处理不当;长期行军臃肿缓慢而被灵活的芬兰游击队屡次偷袭;实际战斗中协同作战能力极其欠缺,对于战场的实际情况把握不到位......如此种种,都是苏军致命的威胁。
天时,地利,人和,苏军三者皆不占。而在国际上更是受到了许多国家的谴责,英国、法国和瑞典等国家更是对芬兰给予了部分支援,这对于苏军更是一重困难。凡此种种原因的累加,苏军尽管最终是胜利者,但是所得到的,不过是胜利的“败仗”罢了。
深远影响
此次战争给芬兰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芬兰失去了国土、重要城市,但是相较之下,“胜利者”苏联所损失的,远远不是伤亡的士兵。经过这场战争,作壁上观的德国人看到了苏军的孱弱,于是趁苏军虚弱的时机,着手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发动了苏德战争,使得苏联受到了惨重的损失,而芬兰也协同纳粹德国一起向苏联复仇,在北方战场对苏联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看待事情也要多重角度,经过这场战争,苏军也痛定思痛,推动了武装力量的强化训练,培养了一批优秀将领(如朱可夫),苏联红军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不断成长,最终为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结语
无论如何,战争都是残酷的,我们祈祷着战争不要发生,因为发生了战争就意味着死亡和流离失所;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以史为鉴,汲取往昔经典战争的教训,将之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经验,这也是我们重新审视昔日战役的重要意义吧。
参考文献:《全球通史》、《二战史》